1樓:匿名使用者
1、解下。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2、解釋。
版[夫差]乃使行權人 奚斯釋言於 齊。——《國語·吳語》
3、釋放;赦免。懷王竟聽 鄭袖,復釋去 張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捨棄;拋棄。故釋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呂氏春秋·察今》
5、放下;放開。有賣油翁釋擔而立。——宋· 歐陽修《歸田錄》
古文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此後不久,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皇帝車駕的馬受了驚。於是命令騎士捉住這個人,交給了廷尉張釋之。張釋之審訊那個人。
那人說:「我是長安縣的鄉下人,聽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橋下。過了好久,以為皇帝的隊伍已經過去了,就從橋下出來,一下子看見了皇帝的車隊,馬上就跑起來。
」然後廷尉向皇帝報告那個人應得的處罰,說:「他觸犯了清道的禁令,應處以罰金。」許久,皇帝才說:
「廷尉的判處是正確的。」
後來,有人偷了高祖廟神座前的玉環,被抓到了,文帝發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按法律所規定偷盜宗廟服飾器具之罪奏報皇帝,判處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說:
「這人胡作非為無法無天,竟偷盜先帝廟中的器物,我交給廷尉審理的目的,想要給他滅族的懲處,而你卻一味按照法律條文把懲處意見報告我,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廟的本意啊。」張釋之脫帽叩頭謝罪說:「依照法律這樣處罰已經足夠了。
況且在罪名相同時,也要區別犯罪程度的輕重不同。現在他偷盜祖廟的器物就要處以滅族之罪,萬一有愚蠢的人挖長陵一捧土,陛下用什麼刑罰懲處他呢?」文帝和太后談論了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決。
3樓:無不知無知
這一年,張釋之正做廷尉的官職。皇帝出行路過中渭橋,有一個人從橋下走過,皇帝的馬被驚嚇(亂跑起來)。皇帝於是讓騎兵把那個人逮起來,交給廷尉(張釋之)。
張釋之向皇帝上奏說:「這個人犯了清道禁止出行的禁令,因該罰錢。」皇上大怒說:
「這個人驚了我的馬,多虧我的馬脾氣溫和,如果是別的馬,難道不會傷害到我嗎!而你只處罰他交罰金。」張釋之說:
「法律,是天下人都要遵守的。現在法律是這麼定的,如果改變加重處罰,那就會使老百姓不信服法律了。而且當時皇上令人將他處死也就算了。
如今已經交給了廷尉。廷尉好比是天下的天平,一旦傾斜,別人根據法律判案也會隨之有所輕重,老百姓還能知道該如何做事嗎?!請陛下您明察。
」皇上想了很長時間說:「你的處罰是正確的。」
後來有人偷竊高廟神坐前的玉環,被抓到了;皇帝大怒,下令廷尉來治罪。張釋之按照「盜竊宗廟服飾器具」的罪名上奏皇帝:此人應該被處死並扔在街上示眾。
皇上非常惱怒說:「這人沒有人性,竟敢盜竊先帝的器具!我之所以要交給廷尉審理,是想誅滅他的九族;而你按照法律上奏,不是我尊敬宗廟的本意啊。
」張釋之摘下官帽磕頭謝罪說:「法律是這樣的,處罰已經夠重了。況且罪名一樣,還要以犯人的態度的不同給於不同的處罰。
如今因為盜竊宗廟器具而將他滅族,那他就是犯有同樣罪名的萬分之一,如果愚蠢的百姓挖取長陵一捧土,陛下因該處以什麼罪呢?」皇帝稟明瞭太后以後同意了張釋之的判決。
4樓:匿名使用者
釋之為廷尉。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之,屬廷尉。
釋之奏當:「此人犯蹕,當罰金。」上怒曰:
「此人親驚吾馬,馬賴和柔,令它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
「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使誅之則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
其後人有盜高廟坐前玉環,得;帝怒,下廷尉治。釋之按「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當:棄市。
上大怒曰:「人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
」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差。
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許之。
古文翻譯!!
5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言譯白話,最好能把全文貼出,上下結合才能給與正確的通譯。本人不贊成把文言譯成白話說是翻譯,又不是外語......例如:
「者」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者:指人)
②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③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
④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⑤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⑥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餘人。
⑧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者:指人)
⑨客何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採。(者:指物,藥)
又可怪者,在盜積賊,殺人重囚,氣傑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亦餘昔年欲登未登者。
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例:
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陳勝者,陽城人也。
③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例:
①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設複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例:
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例: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殺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後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例:
①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此數者:這幾點。)
⑼放在後置的定語這後,相當於「的」。例: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
②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⑽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近者奉辭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例: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通「也」:----《韓非子·八經》:「任事也無重……處官也無私。
」《說苑·政 也理》:「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而見古書中「者」「也」可互用。
(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第414頁) 中華之國粹,豈可兒戲,觀其表,肆意譯之?也就不舉例了
6樓:獨枯藤
古文翻譯需要掌握一定的詞彙量!
詞彙量是通過閱讀大部分的古典書籍去掌握的,掌握基本詞義,固定用法,基本上可以去完整理解一篇古文所講內容!
另外,需要獲悉古文作者的背景,這樣更能準確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出的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句子「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解釋的關鍵在「曰」、「土產」、「強」、「知」等實詞的意義理解上,其中「土產」、「強」等詞語如果脫離語境理解有難度,但聯絡菱的生長情況,聯絡北人舉動作為,「土產」解為「土裡生長」、「強」解為「硬要」。
意思可以翻譯為:」菱角在水中生長卻是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不知道硬要裝做知道.」
8樓:匿名使用者
1、此,這的意思;坐,因為的意思;強,勉強的意思。全句就是說:這是因為(他)不知道勉強裝作知道,及不懂裝懂。
2、者.....也,判斷句式翻譯成:什麼 是 什麼,就可以了,如:
李太白者,蜀江油人也,即可譯為:李白是四川江油人。
9樓:匿名使用者
1這是因為不知道硬要裝做知道罷了2……是…… 竹林團第一紅迷。。
10樓:匿名使用者
1這是因為不懂裝懂的緣故.2......的人,......了
者在古代漢語的意思是什麼,「人」字在古代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作代詞 3 1.同 現代漢語解釋 助詞1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塞翁失馬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記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2.用在名詞後,相當於 這個人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邑有成名...
古代漢語中「之」字的用法, 之 字在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種
1 作動詞,譯為到,往。舉例 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譯文 我曾經和同伴一起耕田,種莊稼。2 作代詞,第三人稱代詞,譯為 他 他們 它 它們 這。示例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戰勝他們。譯文 他們力氣耗盡,而我們精力充沛,因此我們可以示例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譯文 他的徒弟的...
在古代漢語中發什麼音, 兮 在古代漢語中發什麼音
1 直音法 用漢字來注漢字。比如,贏,讀作營。2 反切法 用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來切出該字的讀音。例如 裳,式黨切。直音法,反切法,叶音法!古代漢語發音 古漢語裡什麼事單雙音詞,音讀詞 單音詞 就是單音節詞,古漢語大部分都是單音詞,如 耳 目 走 趨 疾 病 飢 饉,與現代漢語中的這些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