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什麼意思,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1-05-10 23:14:16 字數 5275 閱讀 4366

1樓:匿名使用者

道不同不相為謀

發 音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釋 義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 處 《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示 例 我非不知銀行之可以發財也,其如「~」何。(魯迅《兩地書·六六》)

2樓:七俠鎮一把手

道指人生觀、世界觀,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人生觀、世界觀不同,沒有繼續交往的必要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道應該是指共同語言,或者興趣愛好!很奇怪,有些人就是走不到一起,或者很難走的很近。也有利益不同!

最簡單的理解,道不同,就是隻兩個人沒有共識!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肯定是有一定共識,才會有在一起!

4樓:好學者_吾也

出自《論語》

道:志向,興趣

興趣不同,就不要相互出謀劃策。

5樓:匿名使用者

顧名思義

異道相行,所行不同,不能一起出謀劃策

6樓:匿名使用者

7樓:命運與夢

道,

不同、不相為謀。

(十一)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詳解:這句話,《論語》成書以來,其斷句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解釋成「善惡邪正之間不能合作共謀、走著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等等,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當成一個精英小團體了,把「聖人之道」當成了小道、私道,這是和《論語》、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背道而馳的。試想,如果「道不同」就「不相為謀」,那何謂「和而不同」?難道「和而不同」就是在某個叫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組成的精英小團體裡玩的一場無聊把戲?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把「相」字噹一聲平聲,當副詞了,而這只是「相」的後生義。「相」,四聲去聲,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然後就有了「選擇」的意思。

這裡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

「謀」,就是「徵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論語》後面還有所謂「謀道」、「謀食」的說法,和這裡的「謀」是一致的。理解這章對把握全域性很重要。

道,聖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會去「選擇」的、也不會去強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聖人之道」之「謀」,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異」,就像上一章「攻乎異端,斯害也己」所說,對「異」不能攻擊,不能去謀求消滅「異」,否則就不能「不同」,就和「聖人之道」相違了;

「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假設的標準,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見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謂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據思想、觀點、意識形態、經濟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聖人之道」相違的。

必須注意的是,「不相」,不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思想不加選擇,而是指對不同個體、團體的行為,不能用一種權威、上帝等獨斷的方式來以「相」相之,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

「不同」和「不相」是密切聯絡的,「不相」是「不同」的前提,「不同」是「不相」的實現。只有「不相」,才可能「不同」。

否則,前提就是「相」,就是以「相」相之,那麼怎麼可能有「不同」?其結果只能是某種抽象標準、某種統一模版克隆出來的群體。

而只有終於能達到「不同」,這「不相」才有意義,才能實現,否則這「不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成了一句口號。「聖人之道」,歸根結底是以「不同」為基礎的,只有「不同」,最終才能實現「大同」,「大同」的關鍵不是「同」,而是「大」,包羅萬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讓花只有一種顏色、鳥只有一種叫聲。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就要成就其「大」。

無其「大」,就無其「不同」。無其「不同」,就無其「大同」。

除了《論語》總綱的那三個「不亦」,「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條,是《論語》中極為重要的一章,在後面的語錄中,對本章的意義多有闡發。例如,對於「不同」,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說法;對於「不相」,有「有教無類」的說法。

但後面這些,都只是本章思想在某些具體方面的具體化表述,都是從屬於本章的。而本章的重要在於,它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參考自孔聖人網:****kongshengren.**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8樓:金果

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是: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孔子《論語·衛靈公》,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道不同不相為謀典故: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9樓:未來還在那裡嗎

「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10樓:萌寶萌貝貝貝

理想不一樣沒必要一起共事,一般是指志向不同的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意指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出自 孔子《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12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兩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兩個人的思想觀念也不一樣,兩個人的處事方法也不一樣,所有的這些不一樣,最終決定你們兩個人不可能談得來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朋友,那何必兩個人還要牽強的往一塊走了。

13樓:皓月千里長空

沒有共同的目標就不要一起謀劃。

14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要走的方向不一致就不要一起走

15樓:無我

這句話就是廢話,扯談!

16樓:命運與夢

道,不同、不相為謀。

(十一)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詳解:這句話,《論語》成書以來,其斷句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解釋成「善惡邪正之間不能合作共謀、走著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等等,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當成一個精英小團體了,把「聖人之道」當成了小道、私道,這是和《論語》、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背道而馳的。試想,如果「道不同」就「不相為謀」,那何謂「和而不同」?難道「和而不同」就是在某個叫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組成的精英小團體裡玩的一場無聊把戲?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把「相」字噹一聲平聲,當副詞了,而這只是「相」的後生義。「相」,四聲去聲,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然後就有了「選擇」的意思。

這裡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

「謀」,就是「徵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論語》後面還有所謂「謀道」、「謀食」的說法,和這裡的「謀」是一致的。理解這章對把握全域性很重要。

道,聖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會去「選擇」的、也不會去強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聖人之道」之「謀」,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異」,就像上一章「攻乎異端,斯害也己」所說,對「異」不能攻擊,不能去謀求消滅「異」,否則就不能「不同」,就和「聖人之道」相違了;

「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假設的標準,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見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謂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據思想、觀點、意識形態、經濟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聖人之道」相違的。

必須注意的是,「不相」,不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思想不加選擇,而是指對不同個體、團體的行為,不能用一種權威、上帝等獨斷的方式來以「相」相之,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

「不同」和「不相」是密切聯絡的,「不相」是「不同」的前提,「不同」是「不相」的實現。只有「不相」,才可能「不同」。

否則,前提就是「相」,就是以「相」相之,那麼怎麼可能有「不同」?其結果只能是某種抽象標準、某種統一模版克隆出來的群體。

而只有終於能達到「不同」,這「不相」才有意義,才能實現,否則這「不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成了一句口號。「聖人之道」,歸根結底是以「不同」為基礎的,只有「不同」,最終才能實現「大同」,「大同」的關鍵不是「同」,而是「大」,包羅萬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讓花只有一種顏色、鳥只有一種叫聲。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就要成就其「大」。

無其「大」,就無其「不同」。無其「不同」,就無其「大同」。

除了《論語》總綱的那三個「不亦」,「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條,是《論語》中極為重要的一章,在後面的語錄中,對本章的意義多有闡發。例如,對於「不同」,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說法;對於「不相」,有「有教無類」的說法。

但後面這些,都只是本章思想在某些具體方面的具體化表述,都是從屬於本章的。而本章的重要在於,它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是什麼意思

17樓:禾木由

意思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走不同

道路的人無法一起謀劃,志向不同的人無法長久做朋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其中,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孔子《論語·衛靈公》。

18樓:愛單單愛

這句話的意思是:走不同道路的人

無法一起謀劃,志向不同的人無法長久做朋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其中,「相」的正確讀法是「xiàng」,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 然後就有了 「選擇」的意思。這裡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

「謀」, 就是「徵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

這句話最開始的意思應該是孔子對於君子的行為舉止的一種認知:大道,不同,君子不會刻意的去選擇。這是一種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的豁達浩然君子之氣。

而現代對這句話多用引申義: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近義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同義詞

原文 子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譯文 孔子說 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讀解 所謂 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又所謂 鶴鵲安知鴻鵝之志 其實都是 道不同,不相為謀 的意思.當然,道 在這裡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同義詞 近義詞是背道而馳 人各有志 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反義詞是志同道合 道...

「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下一句是什麼

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孔子名言 語出 論語 衛靈公 子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 史記 伯夷傳 引此言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道不同不抄 相為謀,最早出現於 孔子的 bai 論語 中,意思是 走著du不同道路zhi的人,就不能在一起 謀劃。比喻dao 意見或志...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為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為謀

有道理的,不同的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眼界不一樣,更別提話題了,在一起就是大大的尷尬而已,彼此都覺得難以相處,結交屬於自己的圈子,人生在世就是一個自在 是的,萬物皆同一理,都有靈性。人的脾性,性格。有所不同,所以有了群之分。有了朋友,有了敵人。有了看的順眼的朋友,有了異路的陌生人。是的,這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