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以人為本的內涵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和意義?

2021-05-18 23:56:43 字數 3845 閱讀 4897

1樓:匿名使用者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

《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

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捨本求末。

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以人為本思想是我們黨摒棄了舊哲學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侷限和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缺陷,借鑑國際經驗教訓,針對當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而提出來的。這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執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科學發展觀並不否認經濟發展、gdp增長,它所強調的是,經濟發展、gdp增長,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正如***同志所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

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同時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同志說,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同志所有關於以人為本的論述,都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裡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裡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

在中國歷史上,「人」和「民」有時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當代,作為一種哲學價值觀,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對於物和神而言的。

人本是講人與物、人與神的關係,而民本則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民是相對於官而言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集中表述。

2樓:匿名使用者

大軍到了絕境,殺馬煮肉維生

有一個人跳樓,結果整個市電視電臺公安治安人民群眾都發動起來了科幻片裡面智慧機器人、各種高科技運用都是人類研製出來的「為了誰」和「依靠誰」

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和意義?

3樓:柒夜雪

17推薦再談兩點個人學習體會:

一,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與核心目標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其哲學理論依據就是肯定人是社會發展主體,肯定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這個基本原則,貫穿在科學發展觀的各個方面,它的內涵首先就是要明確,人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是為生產而生產。歸根到底,經濟與社會發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利益,願望和訴求。僅以人的需要來說,它是多方面多層次的。

人不僅有自然需要,還有社會需要。不僅有個體需要,還有群體與總體需要。每個個體不僅有自身需要,還有相互交往需要。

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這一切的逐步滿足,都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還要看到,原來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出現了。人的需要隨著社會進步,它的層次從低到高,從滿足生存需要,到滿足發展需要,到滿足享受需要。例如,改革開放以來,就全國而言,最初是滿足吃飽穿暖與有房住,接著,就要吃好,穿好,住好,過小康生活。

現在擺在大家面前是全面小康,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要有現代物質文明,還要有豐富多采的文化生活,要民主自由,要實現自已的政治權利,即要有現代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還要有綠色家園,要有生態文明等等。

顯然,僅僅發展經濟,並不能滿足人的多種需要。還要發展文化,政治與其它社會事業,以社會全面發展,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貫串在整個歷史過程,它只能逐步實現。

在不同國家,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目標模式。總之,生產發展,經濟增長本身,不是根本目的,只有不斷地滿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才是根本目的。

因此,確立科學發展觀,就要求黨和**在制定全國與地方發展的規劃時,要注意全面性與系統性,注意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如果說經濟的發展是基礎,那麼,社會的全面進步,以求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就是發展的本質與核心。人是社會的人,它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形式與社會關係中,人的各種需要往往表現為利益關係,從經濟利益到政治利益到精神利益等等。

因此,不斷滿足人的需要又與逐步滿足其合理利益密切聯絡著,它們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至於人的願望與訴求,不過是其需要與利益的表達而已。

二,人是社會發展的價值導向與價值尺度。

「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還要求,在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要,以人的價值為導向與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質,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潛能,最大限度地開闢每個人的個性自由發揮的天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要為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創造條件,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凸現了經濟與社會發展新的價值觀念及其價值尺度。這就是說,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人,關心人,關懷人,關愛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

」(***語)要逐步實現人自身的價值,不斷提高人自身的價值,這是一切發展的出發點,歸宿點,也是對發展質量的優劣與發展水平的高低的評價尺度。例如在解決溫飽之後,即基本的生存權實現了,就要千方百計保證實現人的受教育權及其它發展權。在保證各種經濟權利的同時,必須充分保證人的政治權利,保證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權利。

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確認了人權,確認保護合法私人財產權等等,都突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

應該強調,人是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產物。然而有了人之後,不但社會是屬人的社會,自然也不斷演化為屬人的自然。可見,人是屬人的社會與屬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

人通過社會實踐,不斷與社會、自然以及人自身發生相互作用,不斷推進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生態平衡,實現人自身各種要素與各個層面的和諧。人的特點就是不滿足於現狀(現有的價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價值)。用哲學家的話說,總是從「實然」走向「應然」,從「既定」追求「設定」。

總而言之,要尋求人所理想的真善美和自由等等價值。正是這種實踐需要,實際利益和價值觀念,構成社會進步與人自身完善的原動力。可以說「以人為本」的原則,是馬克思所構想的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具體體現。

如何正確理解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 人 這個概念。人 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

請結合自身實際,如何理解以人為本,怎樣做到以人為本

人類社會,當然是人的因素第一.而所謂人類社會,其實也就是人這種動物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總和而已.其發展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當然不可能離開人的必然性生理需要,不可能變得與人的需要無關.所以,有了這樣生理結構的人,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也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規律.所以,必須以人的需要...

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管理方法,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什麼

以人為本的直接解釋是以人為 根本 嚴格意義上說,以人為本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範疇,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 的管理,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 積極性 創造性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其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 以人為本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