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這首詩是誰寫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021-03-19 18:36:15 字數 5593 閱讀 5135

1樓:匿名使用者

是歌詞 是李叔同寫的也就是弘一大師

表達了離別之苦

2樓:匿名使用者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悽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

「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

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戲劇、文學於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

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於2023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

《絕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倦風舞柳

很多唐人絕句詩歌是哪一首呢

4樓:無比加革百科

素什錦年,聚也難,別也難,滿目秋蓬揮不去心的淒涼,凋零如花香凌颯的記憶,顛簸在來世苦短的輪迴。是誰人陪我疏狂?那去尋高山流水的音響?

凡塵思量,輕盈步韻,蓬萊夢斷成煙,嫋嫋疏疏,吟飛緒鬢成霜,寂寂芸窗,魂系南天流芳。記初見怡情爛漫且將憂忘,浮萍隨去,便數斜陽。

《籬竹》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5樓:匿名使用者

《籬竹》(清)鄭板橋

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

仍將竹做籬笆,求人不如求己。

竹陰碧綠,卻不用荊棘來保護,只需要自己做成籬笆就能保護自己。

是說竹子堅強自立,一切都靠自己。表達了其自我孤高的情操。

李叔同寫的送別,這首詩寫了哪些意象?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樓:nono萌熊貓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2023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由於這首詩無上的藝術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對它有所引用。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

「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

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現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

《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古詩詞《賦得古原草送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7樓:蝣哉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借物抒情,將春草和送別有機結合,茂盛的春草就像離別濃郁的哀愁,草有枯榮,就像人有聚散,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但後兩句又峰迴路轉,表達了詩人豁達的人生態度,並暗喻友人終會再次相見,把離別的傷感轉化為再見的動力。

拓展資料:

《賦得古原草送別》全文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簡介如下:

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貞元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

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寫下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8樓:扣

作者在詩中借物抒情,將春草和送別有機的結合起來,茂盛的春草就像離別濃郁的哀愁,草有枯榮,就像人有聚散,表現了自己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但後兩句又峰迴路轉,表現了豁達的人生態度,並暗喻友人終會再次相見,把離別的傷感轉化為再見的動力.

9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用景事相融的方法抒發了作者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千水雅娜(簽名)

10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11樓:匿名使用者

豬豬豬豬豬豬豬豬豬豬王八蛋豬豬豬豬豬豬豬豬豬王八蛋王八蛋王八蛋

渡荊門送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2樓:阿沾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懷念。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

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於開元十四年(726年)。

根據鬱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13樓:亮晶晶的蠍子

詩人遠渡荊門,眼望一派壯麗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發了自己的胸懷與進取精神,生氣勃勃,意氣風發.詩的前三聯描寫的是渡過荊門山時詩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

最後一聯寫的是詩人在欣賞荊門一帶的風光時,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所產生的思鄉之情.詩人沒有直接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從對面寫來,愈發顯出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全詩想像瑰麗,意境高遠,充滿了生活的光彩.

14樓:素衣掩紅妝

通過對長江連按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的開闊情懷好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和對故鄉的思戀。

15樓:特二的小哈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懷念

全詩意境高遠,想象瑰麗,形象奇偉,語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及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描摹同樣膾炙人口。「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一聯,何其瑰麗,「下」與「飛」之配搭,「生」與「結」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變化過程及海市蜃樓的奇特幻象寫活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全詩意境高遠,想象瑰麗,形象奇偉,語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及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描摹同樣膾炙人口。「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一聯,何其瑰麗,「下」與「飛」之配搭,「生」與「結」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變化過程及海市蜃樓的奇特幻象寫活了,令人歎為觀止。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懷念

17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表達了對家鄉的依依不

舍,體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渡荊門送別

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註釋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遠:遠自。

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海樓:海市蜃樓,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萬里:喻行程之遠。

這首詩是誰寫的,這首詩是誰寫的,出自哪裡?

這首詩是李白寫的。李白 701年 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 謫仙人 是唐代偉大 專的屬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 詩仙 與杜甫並稱為 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 小李杜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學得比較多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辛棄疾李清...

金縷衣這首詩誰寫的,《邂逅》這首詩是誰寫的?

du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zhi,莫待無dao 花空折枝。註解 1 金縷衣 以金線製成的華麗衣裳。2 堪 可。3 直須 不必猶豫。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評析 不是。作來品資訊 源 金縷衣 杜秋娘 bai 5...

鄉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鄉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原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