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送別 ------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送別------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2樓:匿名使用者
詩人在自己隱居的山中送別了友人,太陽西落時,他掩上柴門。
詩歌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彩的「罷」字一筆帶過。如此平淡,難道這場送別對詩人來說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第二句又一下從白天送走友人,跳躍到傍晚關上柴門。在這段時間內,詩人做了什麼、想過什麼,詩裡都沒有說。詩人的內心,真的那麼平靜,沒有生起一絲波瀾?
有過離別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捨,但離別後的獨處,才更令人黯然神傷。此時,獨自一人的追懷、遙想,反覆的體味、咀嚼,都使那份寂寞之感、悵惘之情,變得更加濃重,更加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必定是千頭萬緒的。
可是,詩人只輕輕描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太陽西落,掩門閉戶,這只是一個尋常得不能再尋常的動作,但卻已經足以讓我們浮想聯翩:掩門之前,詩人是不是一直在思念友人?
他是怎樣打發漫漫白日的?白天終究還是相對熱鬧的,在繼日暮而來的黑夜裡,在周圍一切都安靜下來之後,詩人又將如何度過這漫漫長夜?
原來,詩人所有的不提不說,並不意味著是以平淡或者冷淡對待這場送別。送別雖罷,離情未罷,思念未罷,反而愈發沉重、綿長,無法排遣。「日暮掩柴扉」,是因為友人離去,孤寂無聊,再也沒有往日「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那樣的閒情逸致,也無心再去欣賞「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晚景。
獨自掩門,無非是想讓自己平靜下來,靜靜地懷想,靜靜地沉思。
3樓:匿名使用者
《送別》的意思是什麼啊
急急!!!
速回答!!!
《送別》這首詩的意思。
4樓:圭智美胡琛
風景是那樣的美為大意是尋陽五溪的水曲折沿回一直流入巫江,表達了對好友的離去的祝福與不捨,為什麼我還更加感到憂愁呢,你到了那裡一定會很喜歡?遠遠的望去你的帆船已遠在天邊再也看不到。全詩由樂景寫悲情,在蘆花颯颯美好的金秋八月送你離去,只留下日暮時的長江獨自流淌,為世人所傳頌
5樓:馬清寧扶菁
大意是尋陽五溪的水曲折沿回一直流入巫江,風景是那樣的美為,為世人所傳頌,你到了那裡一定會很喜歡,在蘆花颯颯美好的金秋八月送你離去,為什麼我還更加感到憂愁呢?遠遠的望去你的帆船已遠在天邊再也看不到,只留下日暮時的長江獨自流淌。全詩由樂景寫悲情,表達了對好友的離去的祝福與不捨,到最後離去時的孤獨落寞。
6樓:倪微微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2023年,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
它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課.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
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一是用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
不瞭解這些背景,難免會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基本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
所以,《送別》也就成為中國人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
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
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這首詩的含義
7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白話譯文
風和日麗遊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創作背景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首詩是作者春天郊遊時所創作的遊春觀感,而根據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這首詩創作之時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佔,作者也未曾北上到達泗水之地。
作品賞析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
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
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2]。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
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
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
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送別》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8樓:小紅豆兒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原文:《送別 》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賞析: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
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
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送別》李叔同,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9樓:古今漢語教育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
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
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
10樓:匿名使用者
李叔同的《送別》全文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這首詩的意思是: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古人送別的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
《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以上供參考。
送別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送別》這首詩的意思。
大意是尋陽五溪的水曲折沿回一直流入巫江,風景是那樣的美為,為世人所傳頌,你到了那裡一定會很喜歡,在蘆花颯颯美好的金秋八月送你離去,為什麼我還更加感到憂愁呢?遠遠的望去你的帆船已遠在天邊再也看不到,只留下日暮時的長江獨自流淌。全詩由樂景寫悲情,表達了對好友的離去的祝福與不捨,到最後離去時的孤獨落寞。是...
王之渙的古詩送別的詩意,送別這首詩的意思王之渙寫的
送別 唐 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註釋 1 夾 栽插在物體的兩邊.2 青青 茂盛的樣子.3 御河 1 專供皇室用的河道。唐王之渙 送別 詩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唐李頻 黃雀行 欲竊高倉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2 指環繞皇城的護城河。老舍 駱...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是怎樣來表現送別的
作者在詩中借物抒情,將春草和送別有機的結合起來,茂盛的春草就像離別濃郁的哀愁,草有枯榮,就像人有聚散,表現了自己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但後兩句又峰迴路轉,表現了豁達的人生態度,並暗喻友人終會再次相見,把離別的傷感轉化為再見的動力。這首詩包含著詩人這樣的人生感悟 聚散不定,人生起落,但生命和自然界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