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糖糖南溪
一、陵墓構成
陵墓構成包括陵墓建築、陵墓建築上的繪畫雕刻等文化藝術和隨葬品三部分。
我國現存古代陵墓景觀有兩種展示方式:第一種,地面和地下建築規模都很龐大,在嚴格保護的情況下就地開放;第二種,地下規模與佈局不適於**行動,多集中、複製展示,如洛陽的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二、古陵墓型別
古墓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可分為3類:
1.帝王陵寢:規模大,隨葬品豐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河南鞏義宋陵、寧夏西夏王陵、內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東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名人墓地:除個別著名人物外,一般規模不大,墓中隨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馬遷墓、岳飛墓等。
3.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墓葬:主要有遼寧遼陽漢魏壁畫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麗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結構
古墓葬一般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結構和隨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園建築。
(一)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磚、石3種材料構造。大型木槨墓室從殷商開始直到西漢達到高潮,出現了「黃腸題湊」的形式。磚築墓室始於戰國末年,此後磚的種類越來越多:
空心磚、畫像磚等。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五代時已經盛行,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築發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從開啟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與清代乾隆墓穴地宮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
1.封土
大約殷末周初,墓上開始出現封土墳頭。春秋戰國後,墳頭封土愈來愈大,特別是帝王陵墓更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的制度。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過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逐漸收縮的方形夯土臺,形狀像倒扣的鬥,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臺體。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頂,好似錐體截去頂部,故稱方上。這種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後來又被宋朝選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體最大。
「因山為陵」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之中,以整座山體作為陵墓的陵冢,既體現帝王浩大氣魄,又可防盜。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為陵制度,源自漢文帝霸陵。
東晉諸帝亦多因山為陵。南朝諸帝也多仿照。
「寶城寶頂」是在地宮上方,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牆,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牆稱寶城,高出城牆的穹隆狀圓頂稱寶頂。在寶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方城明樓」。
明清多采用寶城寶頂形式。
2.陵園建築
帝王陵園的地面建築,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個部分。
祭祀建築區,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閉的多進庭院建築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稱「享殿」、「獻殿」、「寢殿」、「陵殿」等。秦始皇陵北部設有寢殿,開創帝陵設寢先例。
明代帝王陵園祭祀建築區由稜恩門、稜恩殿、配殿、廊廡、祭壇、朝房、值房等建築組成。清代改稜恩門、祓恩殿為隆恩門、隆恩殿。
神道是從陵園大門直達稜恩門的大道,又稱「御路」、「甬路」。唐以前神道並不長,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設闕門。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
明清,帝王陵神道發展達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長7千米,清東陵神道長5千米。
護陵監是專門保護和管理陵園的機構,是為帝王守護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為防止盜掘和破壞,每個皇帝陵均有護陵監。護陵監外有城牆圍繞,裡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築
2樓:九天神尊
一般來說有三種。
一是以陵山為主體結構。這種大手筆一般高度集權一統的朝代才會出現。代表是秦始皇陵。
二是以神道貫穿全域性的結構方式,依託山陵構造,氣勢巨集大,一般出現在國力強盛的朝代。代表為唐乾陵。
三是建築組群的結構方式,這也是歷史上佔據主流的陵墓結構。如十三陵等。
中國古代字型有哪幾種?
3樓:牙牙的弟弟
宋體、楷書、草書、隸書、行書等。
1、宋體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型。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型(serif),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興盛,印刷業有了巨大發展,從南宋時期,在臨安等地的印刷作坊裡就開始出現了類似印刷體的字型,後世稱之為仿宋體。
明朝時期,文人追捧宋刻本書籍,於是刻匠們加粗仿宋體的豎線和筆畫的端點以抵抗刻版磨損,卻依舊稱之「宋體」。現代的所謂宋體基本上就是這樣成型的。
2、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型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
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劃,使結構上更趨嚴整。
3、草書
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型。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4、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是繼小篆之後出現的又一代表性書體,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義不僅在於漢字從此走向了符號化。
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從而為楷書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闢廣闊的天地。
5、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的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4樓:非凡曾對
按出現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的,但是書法史上歸納起來,總分為五種字型,稱五體書,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包括簡帛書
真(楷)——包括魏碑
行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後,因活字印刷的發明,產生了用於印刷的專用字型——宋體像現在的很多美術字型都是近現代人逐漸發明的。
5樓:匿名使用者
1.甲骨文
2.金書
3.草書
4.隸書
5.楷書
6樓:匿名使用者
從文字的發展規律和書法角度來說,屬於文字進化過
7樓:美膩膩2吖
宋體、楷書、草書、隸書、行書等很多種哦......
這些字型在字型家**都是有的哦
詳情請諮詢字型家**客服
字型家官方**:網頁連結
中國古代陵體型別有哪些
8樓:匿名使用者
一、陵墓構成
陵墓構成包括陵墓建築、陵墓建築上的繪畫雕刻等文化藝術和隨葬品三部分。
我國現存古代陵墓景觀有兩種展示方式:第一種,地面和地下建築規模都很龐大,在嚴格保護的情況下就地開放;第二種,地下規模與佈局不適於**行動,多集中、複製展示,如洛陽的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二、古陵墓型別
古墓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可分為3類:
1.帝王陵寢:規模大,隨葬品豐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河南鞏義宋陵、寧夏西夏王陵、內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東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名人墓地:除個別著名人物外,一般規模不大,墓中隨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馬遷墓、岳飛墓等。
3.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墓葬:主要有遼寧遼陽漢魏壁畫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麗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結構
古墓葬一般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結構和隨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園建築。
(一)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磚、石3種材料構造。大型木槨墓室從殷商開始直到西漢達到高潮,出現了「黃腸題湊」的形式。磚築墓室始於戰國末年,此後磚的種類越來越多:
空心磚、畫像磚等。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五代時已經盛行,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築發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從開啟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與清代乾隆墓穴地宮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
1.封土
大約殷末周初,墓上開始出現封土墳頭。春秋戰國後,墳頭封土愈來愈大,特別是帝王陵墓更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的制度。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過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逐漸收縮的方形夯土臺,形狀像倒扣的鬥,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臺體。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頂,好似錐體截去頂部,故稱方上。這種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後來又被宋朝選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體最大。
「因山為陵」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之中,以整座山體作為陵墓的陵冢,既體現帝王浩大氣魄,又可防盜。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為陵制度,源自漢文帝霸陵。
東晉諸帝亦多因山為陵。南朝諸帝也多仿照。
「寶城寶頂」是在地宮上方,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牆,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牆稱寶城,高出城牆的穹隆狀圓頂稱寶頂。在寶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方城明樓」。
明清多采用寶城寶頂形式。
2.陵園建築
帝王陵園的地面建築,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個部分。
祭祀建築區,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閉的多進庭院建築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稱「享殿」、「獻殿」、「寢殿」、「陵殿」等。秦始皇陵北部設有寢殿,開創帝陵設寢先例。
明代帝王陵園祭祀建築區由稜恩門、稜恩殿、配殿、廊廡、祭壇、朝房、值房等建築組成。清代改稜恩門、祓恩殿為隆恩門、隆恩殿。
神道是從陵園大門直達稜恩門的大道,又稱「御路」、「甬路」。唐以前神道並不長,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設闕門。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
明清,帝王陵神道發展達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長7千米,清東陵神道長5千米。
護陵監是專門保護和管理陵園的機構,是為帝王守護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為防止盜掘和破壞,每個皇帝陵均有護陵監。護陵監外有城牆圍繞,裡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築
中國古代對朋友的稱呼,你知道哪幾種
1 兄臺 兄臺 對朋輩的敬稱,多見於書面語言。2 賢弟 是古時人們對與自己熟識的朋友或者結拜兄弟的尊稱。新編五代史平話 漢史上 敬瑭聽得知遠這說,心下欣然,應道 賢弟說的話,使我心下豁然。元尚仲賢 氣英布 第一折 所以特徵賢弟,一來憑仗虎威,二來要借這一枝生力人馬,壯他軍氣。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
中國古代軍事結構,詳細,中國古代國防分為哪幾個階段
明太祖仿效唐代的府兵制開創了衛所制,士兵入軍籍,父子相傳,在所在的衛所周圍獲得土地以保障兵源的穩定。這是明代武裝力量的基礎,衛所上歸都司管理,都司最 員是都指揮使。明中期以前,在 兵部劃歸文人掌管,負責發放糧餉 登記軍械等後勤事務,將領的委派由五軍都督府的武將處理。兩個部門相互制約,使得兵權被有效的...
中國古代對聯5幅,中國古代經典對聯,千古絕對大全
上聯 富貴吉祥年年在。下聯 如意財源日日來。五幅對聯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 永珍更新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 喜迎新春春滿人間百花吐豔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 歡度春節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 永珍更新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 喜迎新春一帆風順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