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自魏晉南北朝佛教傳入中國以來,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燦爛中華文明總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佛教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其千古獨步的思想體系對中華哲學思想體系的影響方面。凡要影響社會、在思想界引起關注,外來文化必須在本地文化中尋找到一個共振頻,以此作為契入點,例如支婁迦讖所譯傳的《道行般若經》之所以會在中國社會引起比安世高所譯傳的數息禪法更為強烈的影響,並在以後一個時期由支謙、竺叔蘭、竺法護等對《般若經》一譯再譯,且形成頗具影響的「七家七宗」,其根本原因是他們弘傳的「性空」說與魏晉玄學中的「本無」和「貴無」之說相近,形成了互補關係。宋明理學雖標榜不好釋氏之學,但在朱熹、王陽明等人的學說中,處處可見佛學的影子。
王陽明所倡導的「心外無物」之說,幾乎是佛教「一切唯心所造」說的抄襲版。佛教傳入中國後,不僅對道教、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產生了重要的滲透作用,而且在隋唐時朝,各宗並暢,構建了富有中國獨特色彩的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力主「心性本淨」和「心性本覺」,一轉印度佛教「心性本寂」的強烈出世傾向,將出世與入世的關係放在了不即不離的恰當位置,為中國士大夫階級提供了平衡儒家「修齊治平」與道家「遁跡出世」的思想依據。同時,也為近代人生佛教,特別是「以出世心態行入世之道」準備了理論基礎。
近代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思想家,無論是章太炎、譚嗣同,還是康有為、梁啟超,都不約而同地在佛教思想寶庫中覓到構建學說的養料。這一切無不說明佛教思想體系對中華哲學思想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如今只要是有志於研究考察中國哲學思想者,就必須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否則必定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甚至是無法把握和**的。
佛教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又表現在其對民眾心理構成的規範方面。佛教初傳中國,其傳播的範圍主要是在王室及主要權臣(如漢明帝之弟楚王劉英),以及有文化的知識階層,包括士大夫及其出身於士大夫家庭的僧人。其中,士大夫階級起了中堅骨幹作用。
而王室及權臣則起到了扶持、宣傳佛教,擴大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之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為**行為的王室佛教和表現為社會行為的士大夫佛教,與外來的佛教形成互動關係,推動了佛教得以紮根於中國社會文化的同化過程,並同時共同推動了民間社會對信仰的理解,導致了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民眾佛教的興起與發展。只要深入考察佛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重新認識佛教在中國的歷史演變,不難發現,民眾佛教是維持佛教在中國社會延續和弘傳的真正基礎。
因為,民眾佛教以滲入國人民俗之中的佛教(近來學術界有稱此為「民俗佛教」的),以及佛教的儀式、禁忌、節日等本身轉化為民俗,規範了民眾的心理構成,國人雖未形成全民信教的局面,但民俗影響所致,在封閉、滯粘的農業社會中,卻具有全民性。因此,儘管「三武一宗」的滅法來勢凶猛,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佛教的態度也不同,有對佛教採取鉗制和限止政策的,而其打擊的結果,受到重創的是王室佛教和士大夫佛教。至於民眾佛教,由於受民俗的保護,則表現為極強的韌性。
這也是唐代武宗會昌年間滅佛之後,士大夫佛教一蹶不振,日益式微,而民眾佛教卻仍然發展如故的真正原因。趙宋以後,尤其是明清兩代,民眾佛教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諸多民俗的重要依據。「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是當時佛教在民間流行的生動寫照,各宗各派的道場殊途同歸,儒釋道三家合流,以及寺院經懺興旺、頻繁啟建水陸,這一切無疑折射出民眾的信仰需要。
近二十年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社會環境的日益寬鬆,佛教寺院恢復迅速,香客盈門,不少家庭供奉佛像,特別是香港設立佛教公眾假期等等,均反映出佛教即使在現代高科技時代,仍然在民眾中擁有廣泛的信仰基礎。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佛教對於民眾生活(包括信教者和不信教者)的影響是廣泛的、深入的。
佛教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表現在外來文化對本地文化的滲透和影響方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伴隨而至的是西域和印度的文明成果。中國雕塑、繪畫藝術的傑作,如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窗中的作品,在創作思路、手法上均受到了印度藝術,從而也間接地受到了希臘藝術的影響。
譯經事業的高度發達,隨著大量佛教典籍翻譯為漢文,也給漢文帶來了眾多的新鮮語彙,豐富了漢語的表達能力,如「三昧」一詞,現在已成了漢語中表示精髓、奧祕、要旨的詞彙。又如,隨著誦經的開展和普及,印度的「四聲」已成了漢語的基本發言標準。現在中國孩子一進小學,就要學習「平上去入」四聲。
諸多事例不勝列舉。總而言之,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印兩大文明體系真正得到了一次互相交流、互相補充的機會,其交流現幾乎遍及當時已有的各個學科,如文學、農藝、手工業、藝術、邏輯、醫學、音韻等。
中國的社會在發展,佛教也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發展。佛教過去對中國社會各民族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今後仍將繼續對各民族產生影響。因此,認清佛教曾經、並且現在仍然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我們思索將什麼樣的佛教帶入二十一世紀,如何使佛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揮其所應有的作用,是有現實和歷史的意義的。
由此可見,佛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我們應正確對待佛教文化,適當對它進行改造,使它與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相適應,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可用來加強統治.
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建築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關係,這是每一個民族在發展文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例如,我國古代建築儲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嶽寺磚塔,山西五臺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
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誌。在一片鬱鬱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精巧的佛教建築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
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則作為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它吸收了鍵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文學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係。
繪畫和**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
至於**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唐代**至今還有少部分儲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隨順國王法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專案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
2023年6月,***在會見一位外國共產黨領導人時強調說:各國革命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不要照抄中國。接著,他以佛教為例,援引鳩摩羅什的話說:
「學我者病。」鳩摩羅什是外國人,會講中國話,翻譯了許多佛經。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
馬克思說,他們的學說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條。五分中:「雖我所制,餘方不行者,不得行之。
謂俗王為僧立制,不依經本也。非我所制,餘方為清淨者,不得不行。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
」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或結合不同民族之具體情況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義。無怪乎,馬克思、恩格斯說佛法是辯證法。納丹(新加坡**):
「我對於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
語言和文字
趙樸初這樣說:「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范文瀾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態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
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可是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應有的篇章。
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尊為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但在中國,人們反而只知《西遊記》裡的唐僧,不知中國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還把佛教文化,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單純地當作生財之道,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國不尊重文化的話柄。
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們中國漢語的大量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覺悟、意識、忽然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梁啟超先生曾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有「三萬五千餘語」漢語佛教詞彙,佛教詞彙不僅佔據漢語詞彙一個大部分,還大量包括了高階的行而上的詞彙,從廣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國文化。可以說,沒有博大精深,燦爛繽紛的佛教詞彙充實,就沒有中國漢語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訂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除了對中國文學思想等有直接間接影響外,從不參預政治活動,但對社會風尚習慣,卻有潛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對人生觀的改善,以及對孝道的擴充套件。而且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僅帶動了佛教...
近代社會變遷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
1推動中國近代化 2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瓦解了中國自然經濟 近代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變化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起了哪些積極影響 1促使近代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 2 人民意識到只有 站起來反抗才有活路 3 不斷髮展的民族資本主義促使中國的經濟 不斷髮展 近代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變化.從1840年...
戰爭給社會帶來什麼影響,抗日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1 戰爭對於參與者的生活,心理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戰爭不僅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傷殘甚至死亡,還會給人的心靈留下創傷,戰爭過後的地區,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走出心理陰霾,人們很難快樂,面對死亡的威脅,面對平和生活被打破,自己又無可奈何,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消極影響。2 戰爭對於環境會產生嚴重的破壞,使用化學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