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註冊占星師
一、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
只能把佛教隔離出那段歷史,可是那段歷史已經過去了,我們無法實驗。
社會歷史問題的難度就是,他不像物理、化學實驗那樣,可是實驗鹽對水的作用,比較一下加鹽和沒加鹽的水就知道了,歷史不可以。
我們能做的,只有把佛教傳入以前的歷史和以後的歷史進行比較,這樣當然是不全面的,因為歷史可能被其他原因影響,而我們只是歸因為佛教,那樣就偏差了。
二、好了,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佛教東漢傳入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是興盛時期,大乘佛教八大宗也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到宋朝時期,三教出現合流的趨勢。到元明朝,三教合流已經很明顯。
兩晉南北朝:很多政權出現政教合一的現象,比如十六國的秦國,南朝的樑朝。
隋唐時期:佛教大盛時期,禪文化滲透到文人生活之中。武則天更是大力崇佛。後期,武宗滅佛,使佛教的發展走過繁華期,進入平淡發展期。
宋元:宋皇帝多崇尚道教,元皇帝更是把道教人士寵為國師。佛教思想影響了儒學的發展,宋朝理學有很多佛學影子;同樣,道教更是試圖將三教合流為「全真教」。
明清時期:佛教思想對王守仁影響深刻,佛教內部出現禪宗沒落、淨土宗興起的局面。
三、總結一下:
佛教由東漢傳入,經三國時期的磨合,(磨合期)
到兩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使大量的佛經湧入中土,由於佛教的很多思想和儒道相似,使得中土得意認同。少數民族的大力崇佛,進而影響了漢族政權,所以兩晉南北朝是佛教大興的時期。也可以說,是和政治結合最緊密的時期。
(歡迎期)
到唐朝禪宗的興起,佛教發展趨勢由政治領域轉向文化領域。出現了很多的文人禪士,如王維,一直到宋朝的蘇東坡等人。同時也影響了陳摶、朱熹等道家、儒家人士。(滲入期)
元朝、明朝時期,佛教發展已經進入平緩期,風靡一時的現象已經不再,已經完全進入中原文化,對政治、文化的影響不再明顯。(同化期)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是拯救人心的,不參與政治鬥爭。
3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永平
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
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
於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裡譯出《四十二章經》。這幾乎是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也為我國曆史教科書所採用。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
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專案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裡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用梁啟超、胡適等先輩們的話來說明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
一、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大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詞彙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有組織的解剖性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著密切關係。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影響。
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隨著佛教的輸入,梵文也跟著進來,我國高僧仿照梵文字母來應用漢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形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於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
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佈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贊』、『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半戲劇的作品。
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產生影響。 僅就『文學』一項而言,已經夠我們大書特書了。我之所以不怕長篇累牘地來引述它,就是希望我們提高警覺,同時對佛教給以更多的關切與注目。
佛教絕不是一般等閒的宗教,無論就人生的任何角度來看,佛教都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它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請舉例說明。
4樓:帥帥的良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專案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裡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用梁啟超、胡適等先輩們的話來說明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一、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大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詞彙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有組織的解剖性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著密切關係。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影響。
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隨著佛教的輸入,梵文也跟著進來,我國高僧仿照梵文字母來應用漢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形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於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佈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贊』、『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產生影響。
僅就『文學』一項而言,已經夠我們大書特書了。我之所以不怕長篇累牘地來引述它,就是希望我們提高警覺,同時對佛教給以更多的關切與注目。佛教絕不是一般等閒的宗教,無論就人生的任何角度來看,佛教都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它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5樓:正定小康
使中國人明白了因果關係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6樓:賈開軍
佛教對中國的影響
佛教是世
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於公元前六世紀晚期產生於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內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中國化,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浩瀚的佛教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欲認識中國文化,不可不瞭解佛教,不可不稍知佛教典籍。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今已2023年。它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歷史上真實的佛教決不是一種孤立的信仰,它一直與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各種哲學思想,民間的風俗習慣,社會道德乃至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結合任一起。
中國佛教雖然與印度佛教有淵源和繼承關係,但佛教傳入中國後,就逐步結合中國社會歷史的特點,接受著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和改造,然後才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併產生了大量不同於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國佛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成為中國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佛教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漢代佛教。此期佛教剛傳人中國,以佛經翻譯、解說、介紹為主,翻譯的主要是禪經和《般若經》。
這時期,人們把佛教看成是黃老之學的同類,禪學被看作是學道成仙的方術之一,佛教是在與道教方士思想結合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佛道時期。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紛紛問世,般若學出現了不同學派,民間信仰日益廣泛和深入。著名大師有道安、慧遠、鳩摩羅什和僧肇等。重要佛學思潮,一是般若學?
quot;空論,二是因果報應 和神不滅論。此期,佛學受到了當時玄學的影響。所謂玄學是以《老子》、《莊子》、《周易》這幾部書作為基礎結合當時的現實政策而發展成的一種不同於漢代經學的新理論。
它研究體用、有無、本末這樣一些比較抽象的理論,廣泛地影響了當時佛教的發展。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佛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時期,也是它中國化的時期。這時期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已極為豐富,隨著政治的統一 ,經濟的發展,文化交流融合趨勢的加強,佛教得到空前的發展,創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三論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等。
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論和修持體系,師道相傳,謹守不變。唐統治者(除唐武宗外)實行儒、佛、道三教並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時促進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統治者利用儒學治世、佛學治心、道教養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補,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攝取儒、道思想,不僅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於印度佛教的理論。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煉氣等說納入自己的學說,倡導修習止觀坐禪除病法。華嚴宗不僅把儒道思想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而且 以《周易》的元、亨、利、貞四德配佛教的常、樂、我、淨四德;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殺生、不邪謠、不飲酒、不妄語。
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規範與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來。禪宗則更進一步,不僅不提倡唸佛、拜佛、坐禪,甚至呵佛罵祖,主張性淨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實現成佛理想。這種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義、玄學家的得意妄言理論以及曠達放蕩、自我逍遙的影響。
隋唐佛教的特點是系統性、宗派性。第四個時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轉衰(主要指漢族地區),佛教與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進一步融合,在民間信仰上樹立了廣泛而牢固的基礎,但並無新的宗派產生,主要是禪宗還在流傳,其次是淨土宗。
在理論方面也無創新,主要是證明佛教理論與正統的儒家思想不違背,提倡三教融為一體,表面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也摻雜了佛教思想。概括這一時期佛教的特點是,結合了中國封建政治、倫理,使之更加中國化。第五個時期是近代佛教。
此期,由於受到西方外來思想的衝擊,佛教思想也無形中受到國外資產階級哲學的影響。佛教部分理論成為溝通中國傳統思想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周書異記 中載,周昭王二十四年 前977 國王曾感知到佛陀出世的異相,這種說法在唐僧法琳的 對傅奕廢佛僧事 中曾引用,而法琳此書又被收入 廣弘明集 傳世,因而在佛教界內影響很大。但 周書異記 是一部偽書,大致成書於南北朝時期。3.孔子時期傳入說。列子 仲尼第四 中說到,孔子就已經深知西方的佛為大聖,...
張學良東北易幟對當時中國來說有什麼積極作用急急急急急急
易幟成功,完成形式上的統一,中華名族萬眾一心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北洋軍閥遂在歷史舞臺上消失了。蔣介石獲得完成北伐 統一全國的盛譽,從而掌握了南京的 政權。東北易幟,其本身求統 一 求抗日的歷史趨勢是完全正確的,是順應歷史發展方向 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它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是張學良將軍...
佛教傳入中國的社會背景是什麼
佛教傳入中國,最早在公元前兩年,但此次傳入中國還未產生宗教意義上的影響。再次傳入中國是公元六十七年,並有佛經引入。歷史學家多把這次有佛經引入為中國佛教之始。也就是說,佛教的初次傳入,是在西漢哀帝元壽初年的,但當時的人只是把佛當作外國神仙一樣來拜的,而佛的教義沒有得到巨集揚。東漢明帝永平九年,佛教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