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前兩句後兩句的側重點

2021-03-19 18:35:52 字數 5446 閱讀 2142

1樓:m4a1幹掉你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體裁】:七言絕句

【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飛來山上千尋塔,

○○○●○○●

聞說雞鳴見日升。

⊙●○○●●△

不畏浮雲遮望眼,

⊙●○○○⊙●

自緣身在最高層。

●⊙○●●○△

【註釋】:

1. 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於八尺。

3. 緣:因為。

【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簡析】:

2樓:

前兩句寫景(物),後兩句寫感(想)

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3樓:水晶閃光亮晶晶

意思:前兩句: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從這裡可以看到太陽升起。

後兩句:

詩人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4樓:匿名使用者

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援

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1.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於八尺。

3.緣——因為。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

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

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5樓:sj為你沉淪

主要還是抒情......

《登飛來峰》詩的前兩句側重______後兩句側重_________前後之間的關係是_______

6樓:一刻永遠

前兩句側重寫景,後兩句詩側重抒情;前者為後者鋪墊,後者為前者昇華。

詩人將寫景與抒情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問喲,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__^*)

7樓:匿名使用者

前兩句側重於描寫景物,後兩句則側重於抒發情懷。前後之間的關係是借景抒情。

8樓:花落誰為依

前面寫景,後面抒情,關係;前者為後者鋪墊。

希望幫到你。

9樓:完美主義的信仰

前兩句寫景 後兩句抒情 關係:借景抒情

《登飛來峰》這首詩前兩句寫了飛來峰的塔有何特點?又是如何寫的呢?

10樓:匿名使用者

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

「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

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閒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

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登飛來峰

11樓:匿名使用者

後兩句主要寫作者在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

12樓:艹xl漏劍文丬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登飛來峰》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於公元2023年,宋仁宗皇佑二年冬登臨浙江寶林山時有感而作。

該詩沒有過多的描寫詩人眼前之景,而是重點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王安石時年30歲,年少氣盛,抱負不凡,借登飛來峰抒發了他胸臆,寄託壯懷。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這首詩的前兩句,主要體現了什麼?

13樓:大野瘦子

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寫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14樓:匿名使用者

前兩句為: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1)表現手法:把抽象事理寓於具體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動2)作用:第一二句作者用自己的立足點突出塔之高,暗寫自己千尋之高,為下文作鋪墊。

二、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三、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15樓:匿名使用者

《登飛來峰》作者是【宋】朝(王安石)

詩的前兩句用(千尋)兩字描寫了飛來峰塔的高大;後兩句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表面上看是寫自然現象,實際暗指(社會現象),全詩表達了詩人(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抱負的時期,躊躇滿志的情懷,體現出他堅毅無畏的精神 )

一、前兩句為: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1)表現手法:把抽象事理寓於具體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動2)作用:第一二句作者用自己的立足點突出塔之高,暗寫自己千尋之高,為下文作鋪墊。

二、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三、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登飛來峰》王安石這首詩後兩句詩揭示什麼人生哲理?

16樓:暖暖炊煙裊裊

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1、作品簡介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2、創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3、作者

王安石(2023年12月18日-2023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7樓:漫新蘭平申

不向黑暗低頭,不畏強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登飛來峰後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登飛來峰

18樓:筱鳶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登飛來峰中詩人前兩句寫景的目的是什麼?

19樓:匿名使用者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20樓:匿名使用者

《登飛來峰》詩人前兩句寫景的目的是為了襯托後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第一句表明了自己登山登得非常高。第二句寫自己起的非常早。這兩句寫出了詩人朝氣蓬勃狀態。

登飛來峰中詩人前兩句寫景的目的是什麼

登飛來峰 是北宋文學家 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 邪臣蔽賢的憂慮,而...

山行的前兩句和後兩句的意,山行這首詩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首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 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 字點明深秋季節 遠 字寫出山路的綿長 斜 字照應句首的 遠 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次句 白雲生處有人家 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 生 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 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

村居一詩前兩句是什麼描寫後兩句呢

原文 草 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兒童散學歸來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