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什麼意思

2021-05-25 05:55:13 字數 5198 閱讀 2774

1樓:金牛咲

意思是:**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誠實,端正心意。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出自曾子《禮記·大學》,原文選段: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擴充套件資料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並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充套件。

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鬥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準;「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2樓:暴走少女

誠意:意念誠實。

正心:端正自己的內心而無邪念。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格物一、拼音:

gé wù

二、釋義:

窮究事物的道理。

三、造句:

1、清末,物理、化學等學科被統名為「格致」,這是格物致知的簡稱。

致知一、拼音:

zhì zhī

二、釋義:

推極知識。

三、造句:

1、我今天學習了格物致知這個成語。

誠意一、拼音:

chéng yì

二、釋義:

誠懇的心意;使其意念發於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

三、造句:

敵人對談判並無誠意,仍在繼續加強準備,補充兵員.和別人交往。

正心一、拼音:

zhèng xīn

二、釋義:

使人心歸向於正,為大學八條目之一。

三、造句:

1、正心為本,修身為基,秉公理財,勤政為民。

3樓:易承吳縱

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

致知: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治國:管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亂(實現祖國統一).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什麼意思

4樓:一線口語

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

致知: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5樓:一直走到彼岸

出自《大學》:來

古之慾源明明德於天下者,先bai治其國;欲治其國者du先齊其家;欲zhi齊dao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6樓:暴走少女

誠意:意念誠實。

正心:端正自己的內心而無邪念。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版

其物,即物窮理權,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格物一、拼音:

gé wù

二、釋義:

窮究事物的道理。

三、造句:

1、清末,物理、化學等學科被統名為「格致」,這是格物致知的簡稱。

致知一、拼音:

zhì zhī

二、釋義:

推極知識。

三、造句:

1、我今天學習了格物致知這個成語。

誠意一、拼音:

chéng yì

二、釋義:

誠懇的心意;使其意念發於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

三、造句:

敵人對談判並無誠意,仍在繼續加強準備,補充兵員.和別人交往。

正心一、拼音:

zhèng xīn

二、釋義:

使人心歸向於正,為大學八條目之一。

三、造句:

1、正心為本,修身為基,秉公理財,勤政為民。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家,平天下",這八個條目,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地說: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前提,誠意正心則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說,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對治家,能夠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國,平天下。

總之,這是儒家給每個人立的規矩。

修己安人,可以顧名思義。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為,言論符合「禮」,符合自己的身份,舉止得體;安人,使別人能夠安心和睦相處,講求和諧。

————————————————————————————

複雜的說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

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而物

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階段調整得恰到好處的狀態,即系第三綱領「止於至善」的境界

原文: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

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

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註釋:從「物格而後知至」到「國治而後天下平」,則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個前提得以實現的情況下會產生的結果。

天下的萬事萬物,如果能夠推究出其內在的「理」,就會真正地豐富人的知識,人的知識得到豐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發,自然誠實無欺章思誠實了,心便有了主幹,也就不會偏頗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身子自然便會修潔。

「物格」意即得到「聖人的教化」,此即「讀聖賢書」。南宋文天祥在《正氣歌》裡提到:「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最後又在《絕筆文》說: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孰幾無愧!」讀聖賢書,就是要學作聖人,這就是《大學》的意旨啊!

要學作聖人,就要接受聖人的教化。接受聖人的教化,即可獲得致善惡是非的標準。懂得善惡是非的標準,才能真誠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學做聖人的過程,就在於秉持聖人之教,以遏惡意之既萌,以揚善念之未生。

未生已生,則心無偏邪。心無偏邪,才能明見自己的「明德」。明見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節所說的是從「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從「物格而後知至」開始的迴圈往復的文字。這種將上一節話的反覆說明,迭相詮釋,極堪玩味。《周易·鹹彖》上說: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周易·鹹象》又說:「鹹,君子以虛受人。

」《孟子》則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這些話的意思是說只有虛才能通,通則感,感則善。

聖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後,足以為一家表率,這樣家庭便自然而然地會治理好。在家齊的基礎上,國治與天下平也擾不是難事了。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

即全從自身做起,從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響他人,感化他人,從而達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經的自修階段。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身修之後所產生的良好效果。

所以作者堅信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最關鍵的一環,是普天之下,不分貴賤都應遵守的真理。

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賴於明明德於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說治國、平天下,連齊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著說: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格物致知,修齊治平」是什麼意思

1 格物致知 g w zh zh 的意思是 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現代漢語詞典 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 出處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 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2 修齊治平 xi q zh p ng的意思是 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出處 禮記 大學 古之...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格物致知 現代漢語詞典 解釋為 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 一詞出自 大學 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 格物致知 最概括 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

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思是什麼

大學八條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 明明德 的功夫。齊家 立業 治國 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 親民 的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