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革前的漢法與舊俗之爭的實質是

2021-05-10 13:09:14 字數 5562 閱讀 6935

1樓:匿名使用者

改革前是遊牧文明,漢人是耕種文明,而且元朝的制度還是按蒙古國時期的制度。所以很顯然實質的之爭就是遊牧與耕種之爭。在封建時期耕種要比遊牧文明先進。

2樓:北落子瀟

先進的生產製度、生產方式與落後的生產製度、生產方式的鬥爭

忽必烈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其歷史影響

3樓:清茶半盞

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1、忽必烈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進,立志進行變通創新的改革。

2、蒙古國疆域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但統治機構落後,須建立完善的國家機構加強統治。

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舊俗阻礙社會發展。(**、遊牧)

忽必烈即位前後,「漢法」與「舊俗」之爭十分激烈。「漢法」是指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文化,即先進的封建文化;「舊俗」主要指蒙古地區的遊牧文化,即落後的奴隸制文化。兩者之爭的實質是先進的封建社會制度和落後的奴隸制社會制度之間的鬥爭。

4、粉碎了頑固派的挑戰,為改革創造了條件。

5、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鼓動。

二、忽必烈改制的內容

(一)體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體)

1、原因:

a、統治機構的落後低效與疆域的遼闊形成巨大反差。

b、漢族地主官僚的鼓動。

c、忽必烈認識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進。

2、方案:按中原王朝體制的框架構建政權機構

3、具體內容:

(1)在**:改革**機構:

(2)在地方:改革地方機構

a、設定行中書省(十大行省)

b、設澎湖巡檢司

c、開發雲南行省

(3)兵民分治

(4)設通政院,建立驛站制度

(5)實行民族分治政策

4、影響:

有效地遏制了割據勢力,加強了**集權,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忽必烈評價: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

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帆認為,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接受了漢文化。馬可·波羅將忽必烈尊崇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讚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adam)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並認為這是「彼實有權被此名」。

忽必烈介紹:

孛兒只斤·忽必烈(2023年—2023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2023年,長兄蒙哥繼大汗位,忽必烈受封為王。2023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討大理。

2023年長兄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2023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2023年遷元大都(今北京)。隨後即舉兵南下,直至2023年滅南宋。

2023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忽必烈推行中原地區的各種制度與文化,對元朝完成統一大業有什麼作用和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忽必烈改制有效地遏制了割據勢力,加強了**集權,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

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1、忽必烈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進,立志進行變通創新的改革。

2、蒙古國疆域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但統治機構落後,須建立完善的國家機構加強統治。

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舊俗阻礙社會發展。(**、遊牧)

忽必烈即位前後,「漢法」與「舊俗」之爭十分激烈。「漢法」是指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文化,即先進的封建文化;「舊俗」主要指蒙古地區的遊牧文化,即落後的奴隸制文化。兩者之爭的實質是先進的封建社會制度和落後的奴隸制社會制度之間的鬥爭。

4、粉碎了頑固派的挑戰,為改革創造了條件。

5、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鼓動。

忽必烈改制的內容

(一)體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體)

1、原因:

a、統治機構的落後低效與疆域的遼闊形成巨大反差。

b、漢族地主官僚的鼓動。

c、忽必烈認識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進。

2、方案:按中原王朝體制的框架構建政權機構

3、具體內容:

(1)在**:改革**機構:

(2)在地方:改革地方機構

a、設定行中書省(十大行省)

b、設澎湖巡檢司

c、開發雲南行省

(3)兵民分治

(4)設通政院,建立驛站制度

(5)實行民族分治政策

忽必烈為什麼要仿效漢法改革?

5樓:天下的大路

忽必烈要仿效漢法改革的原因:

1,忽必烈於2023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作為首個統一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比中原的文化,二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當時的中原的經濟、文化已是發達的封建經濟、文化, 這種文化的差異, 迫使忽必烈實行漢化政策。而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統一中國前是實行積極的漢化政策,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經濟文化的繁榮、社會的進步。

2,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國家政權,開始在文化教育領域大力推行遵用漢法的文教政策和教育措施。儘管這些文教政策和教育措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但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與頒行,對於促進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對於各民族之間文化與教育的交流和融合以及緩解****、維護民族團結卻都發揮了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忽必烈(2023年—2023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2023年(至元八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2023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

2023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6樓:匿名使用者

:(1)因為仿效漢法改制有利於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有利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為了鞏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2、主要內容(措施)(1)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建立行省制度。**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上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徵收賦稅,進行統治。將**、雲南、遼陽(今東北地區)、嶺北等邊陲地區都置於****管轄之下。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是從元朝開始的。(2)推行重農政策。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佔農田做牧場,把許多牧場重新恢復為農田。

設立專門管理農業的機構——司農司,規定「戶口增、田野闢、賦役平」作為衡量官吏政績好壞的標準。另外,還頒行《農桑輯要》,指導全國農業生產。3、影響:

忽必烈的改革有利於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當時元朝人所頌揚的,「上視漢唐極盛之數,無以加此」。

7樓:匿名使用者

忽必烈即改行漢法又維護蒙古貴族利益的做法之歷史意義

忽必烈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利益,在利用漢法改革蒙古舊制的同時,又在政治文化的許多方面保留了蒙古舊俗。所以,忽必烈吸收漢法是有保留的,是以不危及蒙古貴族的根本利益為前提的。忽必烈時期的政治文化政策帶有明顯的蒙漢二元性。

這種二元政策,在多數情況下是以「內蒙外漢」的形式表現出來。草原舊俗為代表的蒙古制度相當多的佔據了忽必烈政治文化政策的核心部分,漢法制度則往往居外圍或從屬地位。

這種做法一方面肯定了先進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損害蒙古貴族的利益,保持蒙古族的統治地位。

金朝的變革與忽必烈的改制的主要內容有何異同

8樓:半瓶小醋俠

金朝變革女真習俗的原因:為了適應對先進的中原農耕地區的管理,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

2、採取的措施:

a、仿宋制建立**集權的行政機構;

b、積極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推動手工業、商業發展;

c、學習漢人生活習俗。

1、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忽必烈即位前,蒙古舊俗阻礙 社會發展。忽必烈即位前後,「漢法」與 「舊俗」之爭十分激烈。忽必烈即汗位後,立志變通創新。

2、改制的主要措施:a、改革**機構

b、改革地方機構

c、實行兵民分治政策

d、設通政院,建立驛站制度

e、實行民族分治政策

a、確定立國方針: 農桑立國

b、建立農業機構: 勸農司、大司農司

c、完善農業法規: 頒佈詔令嚴禁強佔民田、廢耕田為牧場 明確規定勸課農桑賞罰之法 頒佈「農桑之制」

d、重視技術指導: 《農桑輯要》

9樓:00智慧熊

金朝初期全面採用遼朝的北南面官

制,同時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後,就逐步棄用了契丹制,全盤採用女真制。猛安謀剋制。南面官和北面官的設立。「天眷新制」的實施。後來還有三省六部的改革。

忽必烈認識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進。 按中原王朝體制的框架構建政權機構。1在**:改革**機構: 2在地方:改革地方機構 a、設定行中書省(十大行省) b、設澎湖巡檢司

相同的是都採用三省六部制,不同的是忽必烈設澎湖巡檢司

10樓:轉角處我在等你

相同的是都採用三省六部制,不同的是忽必烈設澎湖巡檢司

元朝採取了哪些漢法措施

11樓:寶格格

主要措施:

**:設定中書省及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檢司;

農業:重視農業生產和推廣棉花種植技術.

水利:治理黃河和開鑿通惠河和會通河.

民族關係:強調要用儒學治國,要行漢法,變過去的那種遊牧政策為定居農業的政策,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佔廣大漢人的合法耕地.

作用:鞏固了元朝的統治.

12樓:匿名使用者

一.元朝的漢法措施

經濟上:1.廣植棉花,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2.漕運和海運促進了經濟交流。

3.城市商業繁榮,泉州的對外**發達。

政治上:**:實行行省制度,對全國實行行之有效的統治。

地方:1.加強對**的管轄,**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域。

2.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3.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國分成四等,他們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二.元朝的漢法措施的實質

元朝行漢法的實質是為了提高了民族素質;促進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特點:(1)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2)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擴大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漢族文化的影響。

(3)中華民族以儒家大一統思想作為民族的精神支柱。

(4)民族大融合促進國家統一,國家大統一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5)落後民族在征服先進民族後被先進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識所同化。

(6)各民族的特點、優點,不斷充實著中華民族統一體。

忽必烈推行漢化的措施,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漢法的措施有哪些有什麼意義

政治 建立國家機構和 官制,確立 集權的 主義封建統治。設立中書省和樞密院管理行政和軍事 設御史臺監察地方。地方上設立行中書省和宣撫使,有效管轄地方。設立宣政院你管理 經濟 恢 展農業,設立勸農司管理農業,採取召集逃亡 鼓勵開荒 發展屯田 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禁止軍隊佔田和妨礙農時。文化 推崇儒...

忽必烈的改革背景內容影響,忽必烈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其歷史影響

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1,忽必烈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進,立志進行變通創新的改革.2,蒙古國疆域遼闊,但統治機構落後,須建立完善的國家機構加強統治.3,粉碎了頑固派的挑戰,為改革創造了條件.4,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鼓動.二,忽必烈改制的內容 一 體制更新 1,按中原王朝體制的框架構建政...

忽必烈是怎樣改革的,忽必烈改革的主要特點是

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維護蒙古貴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族的統治地位的前提下,忽必烈仿效漢法改制 既行漢法,又存國俗 強調要用儒學治國,要行漢法,推動了文化與社會實踐的互動,變過去的那種遊牧政策為定居農業的政策,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佔廣大漢人的合法耕地。實行 集權制,在 設定中書省及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