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2021-03-19 18:21:17 字數 1988 閱讀 5032

1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滅商以後,作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三個奴隸制國家,如何維護自己的統治,鞏固國家政權,成為擺在西周統治者面前的當務之急。在吸收商朝滅亡教訓的前提下,西周統治者以宗法制度為基礎,建立了「封諸侯、建藩衛」制度,即分封制度。

分封制度作為西周基本制度之一,其具體內容又是如何呢?據史料記載,周初封建的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也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其次封建的諸侯有功臣,有古帝王之後。

那麼,西周的統治者為什麼要實行這種分封制度呢?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是「部落殖民」,這據《左傳·定公四年》所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族,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使帥其宗室,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一些歷史研究者就是從這段文章入手,認為周初的分封,即勝利的征服者周氏族貴族,帶著被征服的殷民六族或七族,跑到原來殷人氏族部落或他族部落集居的地區去統治「商奄之民」或他族的人民。

第二種意見是對所征服的器具、土地和人民的 「分贓」。一些歷史研究者從西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出發,認為在那種低生產力水平的條件下,器物與土地是作為財富的象徵,是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而人民在奴隸制盛行的那個時代,更是一種十分珍貴的資產,從而導致將奴隸社會早期或者更晚一些時候的戰爭的目的武斷地「嫁接」到實行分封制的目的上來。

無論從哪個方面,以上兩種觀點都是不切實際的。我比較贊成以楊善群先生為代表的一些歷史學者所持的觀點:即第一,建立藩屏,衛護王室;第二,穩定政局,鎮撫名族;第三,抵禦外侮,鞏固邊防。

據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後,子成王誦繼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子武庚有機可乘,拉攏二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才被平定。戰後,周公意識到分封勢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鹹」之餘,「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由此我們看出,分封制目的一之所在。

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後,讓他們在自己的諸侯國內享有一定的特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設,這就避免了類似於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發生,暫時地滿足了西周奴隸主貴族的慾望及要求,緩和了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盾,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啟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實行文王「德明慎罰」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辦法。通過這些措施,極大地緩和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緒,起到了「鎮撫各族」的作用。

從《西周形勢圖》,我們可以得知: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佈著肅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數民族。一些少數民族經常性地侵擾西周的邊界,掠奪財富,而西周在這些邊界建立諸侯國,派王室貴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對一些少數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有利於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於邊疆地區與王畿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進文化及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從而為抵禦外侮,鞏固邊防提供堅強的物質後盾,起到其應該起的作用。

像太王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他們與當地人民結合,不但對開發吳越作出了貢獻,而且還加強了對巴、濮、越、鄧等部的控制。

由於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礎上,隨著人類的不斷繁衍,大宗與小宗之間,周王室與諸侯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特別是那些在比較邊遠的地區的諸侯國還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周王室的關係更加越來越疏遠。長此以往,本來就因為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散性,獨立性的諸侯國離心傾向越來越大,越來越不滿足於做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君。

一些勢力較強的諸侯國更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互相侵佔土地,掠奪財富,甚至是吞併小國,戰亂由此而開始,500多年爭霸戰爭由此而產生,從此人民將陷入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分封制作為中國奴隸制政治制度的特徵,在一種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行使著與「郡縣制」同樣的作用;它有著有利的一面,也有著不利的一面.

證明夏商和西周是奴隸社會的證據,夏商西周故事

奴隸社會一詞是按照馬克思五大社會形態一說搬到中國來的。社會發展必須經過五個形態,所以中國的社會理論家就按圖索驥,看到商周甲骨文 金文中有使用奴隸的記錄,而且商代大墓有很多人殉,就把夏商周定為奴隸社會,把秦漢以後定為封建社會。不過馬克思自己也承認他不太明白亞洲歷史,所以才創造了亞細亞生產方式這個概念一...

西周教育制度的概況和特點,中國夏商西周時期的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徵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徵是 學在官府 又稱 學術官守 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限和社會制度結構。教育機構設定在官府之中,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中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 文獻典籍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法接觸。學在官府 具體表現為 惟官有書,而民無書 惟官...

中國夏商西周時期的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徵

牢固的血緣關係 濃厚的 色彩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對後世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特點?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 圖書文字 和 象形文字 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 成均 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