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歷史背景
2023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日軍佔領東北後,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2023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
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2023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2023年侵華計劃。從2023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
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瀘溝橋的簡介
2樓:匿名使用者
盧溝橋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2023年),明正統九年(2023年)重修。
清康熙帝時毀於洪水,康熙帝三十七年(2023年)重建。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資料),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2023年)建。
2023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盧溝橋上的石獅子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
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線,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
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
「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2023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
孰料,在2023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
」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舊盧溝橋的修繕——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2023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2023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帝元年(公元2023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2023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乾隆御題「盧溝曉月」的漢白玉碑
從2023年至2023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杆和石獅。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
2023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樑。
2023年,北京市**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2023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樑,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
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
2023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
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2023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康熙帝
3樓:名字沒創意
關於盧溝橋的簡介(第1版)
盧溝橋位於廣安門外豐臺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盧溝橋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2023年),迄今已經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
盧溝橋建築:
盧溝橋全長266
4樓:怕桃的老婆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廣安門外30裡的永定河上。
永定河原名「盧溝」,又名桑乾河,為古漯水的一支。源出山西省寧武縣的管涔山,至北京西郊東北角,流經蘆師山之西。盧溝之名始自唐代。
因其水混濁,又稱作小黃河。其河水經常氾濫,河道遷徒不定,故又稱無定河。清康熙27年疏浚後改名永定河,盧溝之名遂廢。
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大定29年(2023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連拱石橋。初名廣利橋,後因永定河在清康熙37年(2023年)以前叫盧溝河,故改稱盧溝橋。此橋始建於金世宗大定29年(2023年),落成於金章宗明昌33年(2023年)。
800多年來,後世雖數度廢興,然其雄風浩氣一仍其舊。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此遊覽後,驚奇萬分,盛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國外稱其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的獅子,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
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線,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特別是橋墩造法頗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
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
「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2023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
孰料,在2023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
」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盧溝橋的東西兩頭各有一座碑亭,西頭碑亭內豎著一座清乾隆皇帝視察盧溝橋的詩碑,東頭碑亭內矗立著一座漢白玉碑,上刻「盧溝曉月」4個大字,字跡秀潤嫵媚,為乾隆皇帝所書。盧溝曉月是古時北京八景之一,其意境是由遠山、近水、曉月、美橋之情趣,相互映襯,渾然一體而構成的。古橋本身是構成這一意境的主體。
據《圖書整合、考工典》載:「橋東築城,為九道咽喉。五更他處不見月,惟盧溝橋見之。
」又據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載,盧溝橋一帶「每當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水淼淼,為京師八景之一」,故名為「盧溝曉月」,「盧溝曉月」遂成著名燕京八景之一。
西方一位哲人曾說過:「當世上一切歌曲和傳說都湮滅無聞的時候,只有建築在與你說話 ……」是的,那盧溝橋上每頭昂首挺胸、獅口大張的石獅,不是正在向過往行人訴說著發生在這座巨集偉石橋上的那一件件不容忘記的歷史嗎?
盧溝橋是一座英雄橋。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因橫跨盧溝而名。盧溝橋一帶,是燕地通往華北平原的要津,重要的古渡口。
盧溝橋自古就是戰略要地、交通咽喉,守橋與奪橋之戰不絕於史。在歷史上,這座巨集偉堅固的聯拱石橋還擔負著溝通長城內外、聯絡祖國各地的交通任務。明代趙寬《題盧溝曉月圖》詩曰:
「銀河半落長庚明,城高萬戶皆雞聲。長橋臥
波鰲背聳,上有車馬蕭蕭行。蒼煙淡接平蕪迥,沙際朦朧見人影。舉頭一望天宇高,殘月蒼蒼在西嶺。
」詩中描繪了當年人們在雞聲殘月中,車馬蕭蕭、行人匆匆通過盧溝橋趕往京城的繁忙景象。由此可見,盧溝橋是京南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橋東不遠即為舊宛平城。
宛平縣始建於明崇幀11年(2023年),曾名拱北城、拱極城,是明清兩代守衛京都的重要門戶。進入20世紀,在盧溝橋以北不遠處又架起一座鐵路橋,2023年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平漢鐵路經此全線通車。另外,盧溝橋地區還有兩條鐵路支線,一達北平、通縣;一經豐臺與北寧線相接。
這樣,盧溝橋地區就成為平漢、平綏、平津3條鐵路線的匯合點,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了。
盧溝橋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橋。它是建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抗日勝利的無字碑。2023年「七.
七事變」發生於此,橋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依稀可見。2023年7月7日 ,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當地駐軍29軍吉星文團的將士,忍無可忍,奮起抗戰,守一橋而捍天下,點燃了全國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
因此,「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覺醒和復興的開始,它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盧溝橋從此被載入史冊。」
盧溝橋也是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橋。中國人民在盧溝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英勇反抗,也是世界人民向法西斯帝國主義打響的第一槍。
這裡需要將中外學術界關於何時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問題的爭論作以介紹,以正視聽。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長期以來一直有著不同的認識,其中主要有2023年說、2023年說、2023年說和2023年說4種。由於多年來史學界存在的歐洲中心論的影響,在上述觀點中又以2023年說居主導地位,認為2023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突襲波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
我國不少專家將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聯絡起來進行研究,認為應把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七.七事變」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爆發的起點。有專家認為,2023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在中國製造盧溝橋事變,它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爆發,由此開始了中國連續8年的全國性抗日戰爭。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的軍隊和人民奮起抗戰,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2023年出版的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一卷,從全球戰爭觀點出發,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東、西方先後爆發,而在東方爆發的起點就是」七.七事變」。
而」七.七事變」,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區域性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其「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日、意結成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就不僅是其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是日、德、意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這一觀點是否會被國際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發生在67年前盧溝橋的這場中**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正義戰爭,具有劃時代的世界性意義。世界歷史將銘記盧溝橋!
關於中國國籍的知識,關於中國國籍的問題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取得 喪失和恢復,都適用本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國國籍。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第四條 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第五條 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
關於中國屈辱的詩歌,關於中國恥辱的詩歌,詩句
1 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萬里乘雲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2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
關於中國武術搏擊,關於中國武術搏擊
大部分選手都是練散打,泰拳,而真正練習中傳統武術的並不是太多,拿到賽場上的更少,但是也有出名的比如一龍,他的名氣很大,還有老將張開印,都是俗家 之前出來一個峨眉小強,我感覺他的實力還是不錯的。武林風辦的越來越好,已經逐漸與國際接軌,之後又出了崑崙決,再次把中國搏擊擂臺推向世界。優秀選手有,但是戰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