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自由和必然的辯證關係,自由和必然的矛盾關係

2021-05-18 20:28:30 字數 5026 閱讀 1552

1樓:無線電師

自由標誌著作為主體的人超越限制和打破束縛的活動狀態。

必然是指客觀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和趨勢。

自由和必然是辯證統一的:

①必然在人沒有掌握它之前是與人的自由完全對立的,但在人認識了必然,並在實踐中利用必然性去改造世界時,必然就由「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

②人對自然把握得越豐富、越深刻,人的自由就越充分。對必然的認識和掌握,是人的觀念自由和行動自由的基礎和前提。

自由和必然的矛盾關係

2樓:共同度過

1、自由和必然的矛盾關係是超越必然與心靈的自由。

哲學的主題就是擺脫必然的限制,實現自由。《莊子》的《逍遙遊》,就有開宗明義之意。所謂「逍遙」,就是自由。這種自由是「無待」的,因而可以說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人生活於「有待」中,受到種種條件的束縛和限制,因而是極不自由的,即使像大鵬高飛「九萬里」,也由於依賴於大風而算不上真正的自由。「無待」式的自由是莊子哲學的目標,「有待」則構成了對自由的制約,二者處於對立的兩極。

它們的矛盾,即為必然與自由的矛盾。從必然中解脫出來而實現絕對的自由。必然與自由的關係,可以概括為「不解之解」。

「不解」,意味著必然性所給予人生的種種問題依然存在。「解」,意味著心靈層面的超越與自由。

「不解之解」體現著必然與自由的統一,這種統一是超越性的統一,其義為安命即是自由。這是莊子對必然與自由關係的特定理解,也是其自由的特定之義。

認知層面上的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是以此為基礎對外在必然律的支配和改造,重在改善人的肉體存在狀態,屬於外在的現實性的自由。莊子所理解的自由當然也關涉於對必然性的認識,但不是建立在分辨物件的基礎上,而是認識到必然性不可抗拒,從而對之採取不執的態度。

亦即在心靈或精神上對現實存在的必然性予以超越。這是因為必然性的束縛本質上歸之為對心靈的束縛。人之所以不自由不是源之於外,而是源之於內,源之於心靈的自我束縛,即心存「桎梏」,稱之為氣「心結」。

2、自由和必然的矛盾關係是道心之觀照與自由實現之途徑。

把自由理解為心靈的自由,其關鍵在於主體自我能否「安命」,以超越的心態對待必這說明,自由與不自由的分別全在於心靈的執與不執上。

「執與不執」關涉於對外物差別性的理解與態度。執,意味著執於物別,做物我內外之分。有執,必「以人滅天」、「以故滅命」,對抗命運,違背自然,如此,則人生處處皆阻塞不通,所在皆成苦地。

反之,心靈不執於萬物之別,必能安於命運,順應自然,抱朴守真,如此,則人生處處皆順通無礙,所在皆成樂地。這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源自於心,全在於一心之轉。人心只是一心,但此心既可上提,又可下落。

上提則為「道心」,下落則為「成心」。

「道心」與「成心」體現著心境的高低。心境不同,物之差別對人生的意義也不同。事物的差別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關聯著自由問題看,也可以說是必然性所在。

但在道心的關照下,萬物的差別可以渾化為一,必然性也可得以超越而不妨礙自由。

但若以「成心」看待事物,則種種差別相宛然而生,必然性必構成對自由的束縛。事物的差別和統一純依心而起,心靈的自由也由心靈自身而定。因此,莊子主張以「道心」觀物,化解「成心」所帶給心靈的牽累。

然性的束縛。

3、自由和必然的矛盾關係是有無合一與理想境界。

安命即是自由,強調通過化執的功夫實現對必然性的超越。必然性所關涉的生死、貧富窮達諸問題,存在於實然界,屬於現實之事。必然性所關涉的生死、貧富窮達諸問題,存在於實然界,屬於現實之事。

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莊子所理解的超越是否疏離於實然,隔絕於現實。

這一問題,可以概括為超然與實然、理想與現實的關係,用莊子哲學的術語表示,叫做有與無的關係。從莊子哲學的本質看,它並不主張兩個方面的割裂,而是強調兩個方面的統一。這意味著,莊子哲學是不離實然而求超然,不離現實而求自由。

這是安命即自由更深一層的義蘊。

哲學的這一義蘊,建立在它對道與萬物關係的理解和規定的根基上。這一本體論觀念決定著它對必然與自由關係的特定理解。

「體道」表現為對「物」的超越,但又不是離「物」而求超越,而是在「物」中求超越。「物」代表著必然和實然。因而所追求的理想的自由之境既是超越必然和實然的,又是不離必然和實然的,它就存在於現實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莊子哲學對自由和必然的矛盾關係的看法。

莊子哲學本質上是關於自由境界的學說。莊子以道與物的關係作為本體性的依據而盛作有無之辨。有無是一對抽象的範疇,涵蓋多重義蘊,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但就與本題有關的方面來說,有關涉於外物,屬於實然或現實領域。

萬物都處於必然性的支配之下。無關涉於境界,屬於當然或意義的領域。在此領域,無即道即自然,與心靈的自由相關。

莊子主張有不離無,無不離有,強調二者的合一。有無之辨落在命與逍遙的關係上說,這就意味著,必須不離必然而求超越,不離實然而求超然,不離現實而求理想。

自由,超越即在必然中,超然即在實然中,理想即在現實中。這就是命與逍遙的合一,必然與自由的合一,亦即安命即自由的根本義蘊所在。究竟應該作什麼樣的評判,這需要作具體的分析。

人生面臨著種種問題,它們是必然性所帶來的,有些問題確實是人力無可奈何的,但追求自由乃人的本性所在。莊子正是從人類生存的根源處揭示了這一矛盾,因而具有永恆的意義。對此,莊子主張「安命」,採取不執的人生態度。

心不受外物所牽,亦感受不到它的限制,即可享受自由的快樂。這種追求自由的方式,雖然在實然領域並沒有消除矛盾,但在超然領域又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解決。人生需要這種解決矛盾的方式,因為它可以化解人的心結,平衡人的心靈,具有息心化欲的功能。

莊子的解決方式是消極的,但其意義卻是積極的,它為人類如何生存指明瞭一條路徑。就人生命存在的需求說,既需要一種剛健進取的精神,也需要一種沖淡退守的精神。如果說,儒家之學可以滿足前一種需要,那麼,包括莊子在內的道家哲學則可以滿足後一種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形成儒道互補的格局,其原因蓋在於此。如何評判莊子哲學,這是首先需要注意的問題。

3樓:彼岸的暗夜

必然和自由是一對相互矛盾的範疇,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它們是相互對立的。必然是客觀規律,是外在的約束,對人類主觀而言,必然的存在是一種「不自由」。而自由是人類對於規律的掌握和運用,是主觀的自我意志,是主觀的「隨心所欲」。

同時,必然與自由又是辯證統一的。必然是相對於自由而言的,是人類主觀意志對於客觀世界的感受。沒有人類的主觀理解力,也就無所謂必然。

而自由也不能脫離必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以必然性為前提。沒有必然就無所謂自由。

怎樣理解「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句話

4樓:月球的大兔子

在這裡,必然是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自由是指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必然和自由是一對相互矛盾的範疇,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首先,它們是相互對立的。

必然是客觀規律,是外在的約束,對人類主觀而言,必然的存在是一種「不自由」。而自由是人類對於規律的掌握和運用,是主觀的自我意志,是主觀的「隨心所欲」。同時,必然與自由又是辯證統一的。

必然是相對於自由而言的,是人類主觀意志對於客觀世界的感受。沒有人類的主觀理解力,也就無所謂必然。而自由也不能脫離必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以必然性為前提。

沒有必然就無所謂自由。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只有認識和掌握了必然,人類才會有自由。

違背必然的所謂「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盲動。這種盲動,由於違反了自然規律,必定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因而最終是不自由的。科學認識和正確掌握了必然,人類才會在必然中自由行動。

這是真正的自由。庖丁只有正確認識和掌握了牛的生理結構,解牛時才能「遊刃有餘」。人類只有掌握了運動規律和宇宙結構,才能自由地翱翔於太空,才能「可上九天攬月」。

自由也必須通過對世界的改造而得到。要認識自然,認識必然,必須通過改造自然的途徑獲得,除此別無他途。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髮現真理,發現規律,不斷逼近真理,逼近規律,也不斷掌握真理,掌握規律。

這就是認識必然的過程,也是獲得自由的過程。這就是必然與自由的關係。這樣回答,不知是否清楚了?

必然走向自由怎麼理解,必然是指什麼,自由是指什麼

5樓:神關

自由是指:作為主體的人超越限制和打破束縛的活動狀態。

必然是指:客觀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和趨勢。

自由和必然是辯證統一的:

1.必然在人沒有掌握它之前是與人的自由完全對立的,但在人認識了必然,並在實踐中利用必然性去改造世界時,必然就由「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

2.人對自然把握得越豐富、越深刻,人的自由就越充分。對必然的認識和掌握,是人的觀念自由和行動自由的基礎和前提。

擴充套件資料

自由前提

手是自由的,能做出千百種靈巧的動作來,為什麼呢?因為人的手不必像動物一樣總拄著地面,手有了閒暇,於是它自由了,解放了。

人呢?人不是自由的,大多數人一生只做一件工作,真正地是一枚螺絲釘,人永遠不自由,因為人總是忙於生存鬥爭,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人的大腦總是考慮生存,無暇他顧。

人什麼時候才有自由,才有解放?

正像手的解放一樣,不要讓它總拄著地面,不要讓大腦總考慮如何生存。換言之,要給大腦閒暇,要讓大腦確認,不必為生存考慮太多。人若擺脫了生存鬥爭,人的知識和創造力才會迸發,使它不會成為少數人的專利。

自由的手可以做出千百種靈巧的動作,而沒有因為不拄地面而陷入退化狀態,它無比地進化了。

那麼,人呢,大腦呢?我相信,人的閒暇時間多了,擺脫了生存鬥爭,人不會成為懶惰的飯桶,陷入退化,他們肯定會大大加速人類的進步,創造出千百倍的生產力來。人的最終解放,全要依靠於擺脫生存競爭,人要真正自由,就應給他自由的時間。

人的生存競爭——動物式的生存——一旦擺脫了,人類的文明歷程就宣告結束了,文明與壓迫總是如影隨形,有了壓迫才有了文明。人類將進入全新的歷史。文明的歷史,或許不能稱作真正的歷史,它不是真正的人的歷史。

而是人在不甚發達的階段相互殘酷傾軋的歷史(很奇怪,有人以支援競爭的名義,支援這種傾軋),它必然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人不能稱作真正的人,他們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的覺醒是緩慢的,從奴隸時代的「會說話的工具」到仍將壓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以為是真正的人的人,有數千年的時間。

真正的人的歷史尚未開始,它必將代表人燦爛的未來,這段歷史,沒有生存要求自己出賣什麼,沒有壓迫,人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那麼,什麼才是它的序幕?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的創立使人類的解放變得明瞭,馬克思是首先意識到人類自由和解放的條件和依靠力量的。

如何正確理解量變,質變辯證關係,如何正確認識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量變與質變的關係原理 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2.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而且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3.總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變的特徵。辨析 並不是量變就能引起質變,而是量變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運動形式發生了改變,進而才能引發質變。就像水從液態變為氣態...

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係,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形為物質,神為意識。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這句說的是物質存在意識存在,物質消失意識也消失。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物質是意識的承載,正確的意識可以對改造物質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則相反。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首先 自然界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其次 人類生產之後,...

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原理是什麼。

認為根據是內在本質,條件則是 外在的關係。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產生 發展和滅亡都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內部原因所引起,又同一定的外部條件密切聯絡。但是二者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則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