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烈火幻影
數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數學推動了重大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早期社會發展的歷史上,限於技術條件,依據數學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預見,往往要多年之後才能實現,數學為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效益容易被忽視。進入二十世紀,尤其式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的程度,數學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時間已大大縮短,特別是當前,隨著電腦應用的普及,資訊的數字化和資訊通道的大規模聯網,依據數學所作的創造設想已達到即時試、即時實施的地步,數學技術將是一種應用最廣泛、最直接、最及時、最富創造力和重要的技術,故而當今和未來的發展將更倚重數學的發展。
數學對人的影響也式非常深刻的,「數學是鍛鍊思維的體操」,數學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它蘊含在各個知識領域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鍛鍊人的思維,有效地提高能力,而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運算能力)則是關係到學習效率的更重要因素。
在我國建國60年來,我國數學科學的發展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湧現了一批如:華羅庚、吳文俊等站在數學發展最前沿的,代表數學發展方向的,享譽世界的數學家 ,對比其他國家數學科學的發展,我國的數學發展可謂一波三折。
與美國相比,自二戰以後,為了迎接越來越大的內外挑戰,美國經歷了四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實踐,由二十世紀50年代末前蘇聯在「外層空間」的挑戰而引發的「學科結構」為運動發端的教育大討論,70年代初興起了改變職教與普教分離的「生計教育」,至70年代中期又了強調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訓練的「迴歸基礎」運動,而80年代則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綜合教育改革運動,如果說美國80年代以前的教育具有明顯的「應時性」特徵的話,那麼進入80年代後則更多地呈現出綜合性與前瞻性的特點,並以四個著名的教育改革文獻——《國家處於危機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2061計劃: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美國2023年教育戰略》,《2023年目標:
美國教育法》為標誌,向世界呈現了一副21世紀的教育藍圖。
我國的近代教育興起於甲午戰爭之後,當時的數學教育也和整個近代教育一樣,基本照搬日本模式,大量採用日本教材,五四運動之後,科學於民主的口號深入人心,數學教育的作用也為更多人所認識,我國自編的中學數學教材也紛紛出現。從抗戰爆發直至2023年全國解放,此間大量引進以英美為主的西方數學教材。解放初期,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我過全面學習前蘇聯的教育模式,採用吉西略夫的教材,以及以其為藍本而改編的教材,因此,我國近代數學發展所走的路線大致是:
先照搬日本,後模仿美英,然後又學習前蘇聯,由於當時前蘇聯的數學教育曾經體現了數學改革的主流,所以我國的數學教育雖然起步晚,但還是繞道跟上了世界潮流。
隨後,於2023年我國了趕美超英的大躍進運動,這一客觀形勢使我國數學教育改革也出現了過熱的勢態,批判了2023年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認為傳統的中學數學教材「內容貧乏,陳舊落後,脫離政治,脫離實際」,提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新學科,但由於改革過於急促,所以整個改革方案未能進行到底,2023年以後,我國教育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於2023年和2023年相繼修訂了中學數學教學大綱,重新強調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同時教學秩序趨於正常,教研活動深入開展,數學教學質量得到了穩步的提高,2023年*****開始,大批教師被扣上了「臭老九」的帽子,教師隊伍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教育事業也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致使我國各項教育教學工作不能繼續進行,經過十年動亂之後,於2023年頒佈了《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使我國的數學科學教育事業重新回到正常地軌道上來,該草案對中學數學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精簡了傳統的中學數學內容,增加了微積分、概率統計、向量、矩陣等初步知識,把集合對映等近代數學思想滲透進中學數學課本中,由於近代數學所發現的微積分、矩陣等知識主要還處於理論應用之中,且只有在具備了相應地數學學習能力之後,才能很好地理解其重要意義,這一點不太符合我國當時數學教育還處在較低階發展水平的現實,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知識體系也不夠完善,針對這種情況,於2023年又擬定了《六年制重點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對中學數學的內容進行了適當地調整,編寫了幾套深度和廣度不同的教材,以供不同地區根據當地的具體基礎選擇相應的教材,同時積極穩妥地進行了大量地教材改革試驗,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2023年5月頒佈了《中共**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2023年4月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指明瞭教育改革的方向,並且頒佈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並對教育的目標提出了適應當時具體情況和未來發展的新要求,2023年6月******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發了《中共**,***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深化教育體制和結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決定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影響直至今日。
本人從事初中數學教育工作十多年,加上十四年的學習經歷,親身體會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數學教育事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通過學習我國的數學發展史,及學校組織的各類學習,感受到了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深刻變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由理論教育轉變為應用教育,這一點從教材的改革過程可以看出來,原來初中教材的編排有理論+例題+練習+知識系統構成,基本上是側重於對理論的學習與**,與現實生活聯絡不緊密。新課程改革後的教材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有實際問題引出主題,然後由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且所需應用到的理論知識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總結歸納,整個過程就是學生自主**的過程,練習也多由原來的直接命題轉變成通過讀相關的資料和掛圖抽象出題目,再加以解決,並且新增加了數學廣角,而數學廣角中的問題全部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實際問題。
從而可以看出我國的教育正由理論學習轉變為應用型教育。
第二,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轉變,在建國初期由於國家的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民眾的素質普遍較低,為了培養社會主義的**人,我國不得不實行精英教育,從升學制度就可以看出。小學五年制時期,升入中學的升學率只有大概50%左右,初中升入高中大概只有30%左右,高中升入大學僅有15%左右,這樣下來,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到現在我國每年大學錄取的人數在1000萬左右,用通俗的話說:
「擺地攤的都是大學畢業生」,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可以說義務教育的實施是我國教育取得的最輝煌的成果。
第三,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自古以來「學而優則士」的傳統思想曾經對我國的教育發展產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此思想下培養的一大批理論家卻不能聯絡實際,對理論加以應用,從而導致所謂的「高分低能」而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針對這種情況,我國進行了多次的教育改革,不斷修訂教學大綱,修改教學目的,以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一點,從數學考查命題中可窺一斑,原來的數學考查內容,多以理論的理解,技巧的使用為物件,與生活聯絡不緊密。
而現在的考查題型豐富多變,尤其是開放性題型的增加突出了對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
本人雖未親身經歷60年來我國的數學教育的改革,但進二十年來的經歷讓我認識到我國對於數學教育事業的重視,以及取得的輝煌成績。我將不斷地通過學習,不斷深化認識,並積極地參與我國數學教育的改革,並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線將之付之實施,為我國的數學教育獻出綿薄之力。
中國數學發展史
2樓:147盈盈
中國古代是一個在世界上數學領先的國家,用近代科目來分類的話,可以看出無論在算術、代數、幾何和三角各方而都十分發達。現在就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初等數學在中國發展的歷史。
(一)屬於算術方面的材料
大約在2023年以前中國已經知道自然數的四則運算,這些運算只是一些結果,被儲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運算規則在後來的"孫子算經"(公元三世紀)內有了詳細的記載。中國古代是用籌來計數的,在我們古代人民的計數中,己利用了和我們現在相同的位率,用籌記數的方法是以縱的籌表示單位數、百位數、萬位數等;用橫的籌表示十位數、千位數等,在運算過程中也很明顯的表現出來。
"孫子算經"用十六字來表明它,"一從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 和其他古代國家一樣,乘法表的產生在中國也很早。乘法表中國古代叫九九,估計在2023年以前中國已有這個表,在那個時候人們便以九九來代表數學。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漢代遺留下來的木簡(公元前一世紀)上面寫有九九的乘法口訣。
現有的史料指出,中國古代數學書"九章算術"(約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分數運演算法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獻,"九章算術"的分數四則運算和現在我們所用的幾乎完全一樣。
古代學習算術也從量的衡量開始認識分數,"孫子算經"(公元三世紀)和"夏候陽算經"(公元
六、七世紀)在論分數之前都開始講度量衡,"夏侯陽算經"捲上在敘述度量衡後又記著:"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萬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萬除退四等。"這種以十的方冪來表示位率無疑地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
小數的記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紀)是用低一格來表示,如13.56作1356 。
在算術中還應該提出由公元三世紀"孫子算經"的物不知數題發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2023年)的大衍求一術,這就是中國剩餘定理,相同的方法歐洲在十九世紀才進行研究。 宋朝楊輝所著的書中(公元2023年)有一個1—300以內的因數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損一"來代表,就是說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損一)。楊輝還用"連身加"這名詞來說明201—300以內的質數。
(二)屬於代數方面的材料
從"九章算術"卷八說明方程以後,在數值代數的領域內中國一直保持了光輝的成就。
"九章算術"方程章首先解釋正負術是確切不移的,正象我們現在學習初等代數時從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學起一樣,負數的出現便豐富了數的內容。
我們古代的方程在公元前一世紀的時候已有多元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及不定方程幾種。
一元二次方程是借用幾何圖形而得到證明。
不定方程的出現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這比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希臘丟番圖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具有x3+px2+qx=a和x3+px2=a形式的三次方程,中國在公元七世紀的唐代王孝通"緝古算經"已有記載,用"從開立方除之"而求出數字解答(可惜原解法失傳了),不難想象王孝通得到這種解法時的愉快程度,他說誰能改動他著作內的一個字可酬以千金。
十一世紀的賈憲已發明了和霍納(1786—1837)方法相同的數字方程解法,我們也不能忘記十三世紀中國數學家秦九韶在這方面的偉大貢獻。
在世界數學史上對方程的原始記載有著不同的形式,但比較起來不得不推中國天元術的簡潔明瞭。四元術是天元術發展的必然產物。
級數是古老的東西,二千多年前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都談到算術級數和幾何級數。十四世紀初中國元代朱世傑的級數計算應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的有些工作歐洲在十
八、九世紀的著作內才有記錄。十一世紀時代,中國已有完備的二項式係數表,並且還有這表的編制方法。
歷史文獻揭示出在計算中有名的盈不足術是由中國傳往歐洲的。
內插法的計算,中國可上溯到六世紀的劉焯,並且七世紀末的僧一行有不等間距的內插法計算。
中國錢幣發展史,中國錢幣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由地方鑄幣向 鑄幣的演變 由文書重量向通寶 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 交子 的演變。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
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中國詩歌的發展史?
詩經 楚辭 是源頭。然後是西漢騷體詩和民間詩歌 樂府 然後是東漢文人五言詩 古詩十九首是代表 然後是建安 正始 三曹七子 嵇康阮籍 然後是晉玄言詩 宮體詩,南北朝民歌 吳聲西曲及北朝民歌 然後是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然後是明詩 明初高啟成就最高,其他可不論。然後是清詩 流派眾多 號稱中興,最後是龔...
中國詩歌發展史,中國詩歌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國詩歌的發展史 詩經 楚辭 漢賦 魏晉南北朝民歌 漢魏元朝文人詩內 唐代的古容風 新樂府 格律詩 宋詞 元曲 現代詩 中國詩歌發展史簡介 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 詩經 其內容有 風,雅,頌 三個部分,句式為四言句。繼 詩經 之後,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 楚辭 它的創始人是屈原,發展為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