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言文的字詞解釋的的問題,一個有關文言文的字詞解釋的的問題

2021-05-31 07:11:41 字數 7463 閱讀 1170

1樓:鬥魚升狗

且 jū 助詞

義: 1、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狂童之狂也且。——《詩·鄭風·褰裳》 且 qiě 副詞義:

1、將近;幾乎。年且九十。——《列子·湯問》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

——《資治通鑑》去後且三年。——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2、將要。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詩·齊風》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淮南子》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以為且噬己矣。

——唐·柳宗元《三戒》火且盡。——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禍且及汝。——清·魏禧《大鐵椎傳》 3、暫且;姑且。

且往觀乎?——《詩·鄭風》且攜所著。——清·梁啟超《譚嗣同傳》甚且心之所以清。

——清·劉開《問說》 4、用來加強語氣,表示某事物的極端的、假設的或不可能有的情況或事例。如死且不怕,況困難乎連詞義: 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行牧且蕘。——唐·柳宗元《童區寄傳》連拜且泣。

——宋·王讜《唐語林·雅量》香且甘者。——清·周容《春酒堂遺書·芋老人傳》賊能且眾。——清·魏禧《大鐵椎傳》 2、又……又。

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抑或」、=「或者」。

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戰國策》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尚且」「況且」。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且人患志之不立。

——《世說新語·自新》餘悲之,且曰……——唐·柳宗元《捕蛇者說》且欲觀客。——清·魏禧《大鐵椎傳》 5、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假如」。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

——《呂氏春秋》且復妄言。——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6、尚且;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史記·項羽本紀》為眾人師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且繼今以往。——[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文言文字詞且的解釋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且 jū

助詞義:

1、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狂童之狂也且。——《詩·鄭風·褰裳》

且 qiě

副詞義:

1、將近;幾乎。

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資治通鑑》

去後且三年。——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2、將要。

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詩·齊風》

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淮南子》

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以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盡。——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禍且及汝。——清·魏禧《大鐵椎傳》

3、暫且;姑且。

且往觀乎?——《詩·鄭風》

且攜所著。——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劉開《問說》

4、用來加強語氣,表示某事物的極端的、假設的或不可能有的情況或事例。如死且不怕,況困難乎

連詞義:

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行牧且蕘。——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連拜且泣。——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周容《春酒堂遺書·芋老人傳》

賊能且眾。——清·魏禧《大鐵椎傳》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抑或」、=「或者」。

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戰國策》

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尚且」「況且」。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說新語·自新》

餘悲之,且曰……——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且欲觀客。——清·魏禧《大鐵椎傳》

5、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假如」。

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呂氏春秋》

且復妄言。——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6、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為眾人師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且繼今以往。——[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3樓:匿名使用者

做連詞時,①連線詞跟片語,表並列。和,又。「河水清且漣漪」《詩經·魏風·伐檀》②連線分句,表連貫。

那麼。「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於張儀」《戰國策·秦策》③連線分句,表進層。況且,而且。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④連線分句,表選擇。

還是。「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

」《戰國策·齊策》⑤連線分句,錶轉折。但是。「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滕王閣序》⑥連線分句,表假設。

如果。「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史記·齊太公世家》⑦連線狀語跟謂語,表偏正。「女悲泣且謝」《柳毅傳》

文言文中常見字詞的各種解釋

4樓:匿名使用者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陳情表》)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關於文言文的問題,文言文的問題

陳晉之讀書法的道理。讀書勿貪多,貪多嚼不爛,精讀記牢,積少成多。不要求快求多,要紮紮實實記牢。不能囫圇吞棗。讀書勿貪多,貪多嚼不爛,精讀記牢,積少成多。不要求快求多,要紮紮實實記牢。不能囫圇吞棗。讀書惟在記牢,則 日漸進益 陳晉之一日只讀一百二十字,遂 無書不讀,所謂日計不足,歲 計有餘者。今人誰不...

文言文《愚人食鹽》譯文及字詞解釋

愚人食鹽。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食空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註釋 1 選自 百喻經 這是一部佛教文學作品,古印度人著,我國南朝時人譯,全書共九十八條,號稱 百喻 均為以故事宣揚佛教思想。2....

有關童年趣事的文言文,有關童年趣事的文言文200字

吾年幼時,所為童稚之事甚多,每每憶起,彼時之美好情狀猶歷歷在目,歡笑之聲不絕於耳,溫暖之意充溢心間。憶之最多者莫過乃村前河畔學垂釣之事。吾與幾個懵懂頑童於河邊戲耍之時,觀河邊釣魚者每每釣到魚時之歡躍,甚羨慕之。苦於無釣魚之工具。忽想起所讀之文 小貓釣魚 小貓曾用其尾釣,便召集夥伴分別採集毛茸茸之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