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摘要】相對於藝術的核心地位,自然美的研究一直處於邊緣地帶。儘管如此,自然美依然經歷了一個不斷髮展的歷史過程。在此過程中,自然美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
神靈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近年來,隨著人與自然審美關係的複雜化、多元化,自然美已經從以前的低階狀態中擺脫出來,成為美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自然美的問題是美學研究中最容易產生矛盾而顛覆整個美學體系的關鍵問題。
在美學史上,自然美和藝術美一直被視為美學的兩大基本型別。藝術美被看作美的最高形態,處於美學研究的核心地位,幾乎所有的美學問題都圍繞著藝術美。然而,自然美作為美學的型別之一,內在地包含於美學之中。
在人的心靈解放、精神自由方面,自然美具有與藝術美同等重要的作用。人類對自然美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歷史的過程,就其文化形態來說,大體可以分為神靈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根據摩爾根、黑格爾、馬克思等人的分析論證,參照現有的人類學資料,猜想人類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前一直處於矇昧和野蠻的原始社會。
十八世紀的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維柯提出原始社會中「以己度物」的隱喻理論。他認為:在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原始先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還只限於感性方面,不能進行抽象思考得出明確的概念。
在面對隨時都有可能吞噬自己生命的自然界,面對經驗解釋不了的自然現象時,原始先民從自身想象自然,從而將自然人格化,把自然的一切都歸之於神靈,且萬物有靈,神靈成為人類命運的主宰。這個時候的人們對自然所呈現的美抱著敬畏的態度,絲毫不敢有褻瀆之意。生產力不斷髮展,人們逐漸有了自覺意識,可以把人和自然區分開來。
人類文化進入人類中心主義時期。在這一時期,人類有能力對自然進行相應的改造,人們發現可以作用於自然,使其作為為人的自然而存在。於是,「人化自然」成為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基本場所。
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人由於改造自然具有了充分發展的審美能力。原始社會崇高稚拙的自然美轉化為素樸幽深的寧靜美,它似乎在等待著人類的征服,以高遠空闊召喚著人類的足跡。在農業文明社會,自然的執行不悖在中國象徵著至高的善,體現為一種和諧的倫理關係,在西方則主要是生命意志的象徵,體現為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這一時期,西方對自然的認識充滿強烈的思辨色彩,帶有明顯的哲學理論的意味,所以儘管有畢達哥拉斯、柏拉圖、普羅提諾等諸多學者對自然的探索,但西方早期形成的是自然哲學,而非自然美學。在中國,對自然美的欣賞表現得異常突出。中國古人在欣賞自然時從不把它與社會人生割裂,傾向於欣賞自然的秀麗、幽遠、細膩、和諧。
到後來中國出現了田園詩、山水畫,甚至把自然搬回家出現了園林設計。這一時期自然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如果說農業社會的「人化自然」還只是自然對人的情感生成,即自然的情感化,那麼工業社會的「人化自然」則已經表現為人對自然大刀闊斧的現實改造,是自然的實踐化。
自然的實踐化與其說是人對自然的改造,毋寧說是人對自然的破壞。人類中心主義導致人在自然面前的傲慢,對自然資源的無休止掠奪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最終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生態危機的出現徹底轉變了人們的價值理念,人們重新審視自身活動對自然造成的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提出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要求,生態中心主義應運而生。生態中心主義的自然美具有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從生態意義上看待自然美,美不獨立存在,它表現在生命的存在與發展上,也就是說美在生態的平衡並由此而至的生命體的生生不息。
生態中心主義不只是從人化自然的維度,還從自然創生萬物的維度看待自然美的生成,它不是將藝術美,而是將自然美視為美的最高形態。無論人或動物,對自然美感興趣是合乎情理的。任何動物都是從自然中走出來的,他們與自然有著天然的親緣關係。
自然為他們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提供了休憩和遊戲的場所。與動物的消極適應自然不同,人不僅運用工具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自然,還能夠運用想象創造第二個自然,在自己的作品中複製自然,體會到創造的自由與快樂。在此,人對自然的興趣從自然本身轉向了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也就是哲學意義上的自然,即自由。
自然美是否是人類最初的審美形態已無從考證,但作為美的形態之一,自然美並不低於藝術美。可以說,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自然美與藝術美對人的心靈解放、精神自由起著重要的作用。人的精神人格、情感狀態是在對自然美的欣賞過程中生成的。
自然為人的生存提供了物質資料,更是人的詩意棲息地。我們對自然破壞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人們確實應該謙遜一點了。只要我們真誠地愛著自然,自然就會傾其所有的美回報我們,它在這些美中隱藏了人生的真諦,只有我們懷著對自然的無限熱愛時,自然才在我們面前呈現出這一人生的奧祕。
自然美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2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構成自然美的先決條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質料、色彩、形狀等自然特徵。沒有這些自然屬性,也就沒有自然美。
第二,自然美偏重於形式。一般來說,美的事物總是體現為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的統一,但不同的美側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現在形式方面。
自然美的內容往往是朦朧的,不確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卻是具體的、直接引發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佔據突出和顯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聯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給人美感,往往與人們由此產生的聯想有關,而且聯想越豐富,越奇妙,這種美感就越濃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變易性。自然美的變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變化不居的特點。許多自然物的形態不是固定不變的,人們對自然物的觀賞角度也是可以變化的,這就產生了自然美的變易性。
3樓:瀛洲煙雨
自然美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然美要以自然屬性為其必要條件。並且一般具有社會性。
審美活動必須要以一定的物質為基礎,正如社會美的基礎是人們提供的,並經過人的加工的物質一樣,自然美也必須是以自然界為基礎,以自然界的自然屬性為基礎。如若不是如此,則自然美不復存在。而自然美與自然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自然的存在不依賴於人的存在。在人類產生以前其存在並按照自己的自然屬性發展,而在人類出現並發展的今天,其也是按照自然法則執行與發展,人類只能按照其固有的自然規律來進行生產創造活動。而自然美則是對人而言。
正是因為有人,有了人的實踐活動,形成了人類與自然界的種種關係,使得自然與人類有了一定的社會屬性,從而顯示出來美的屬性。但是,自然美的基礎仍舊是自然界。
另一方面,自然美在是自然界在人類審美作用下顯示出美來的。因此,自然美的外在形式上應該符合人的審美要求,並且是人們的感覺、視覺、聽覺等是可以把握的。因此,自然界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在人們的視野中都呈現出祥和、美奐、寧靜、生命的因素。
相反,一是一些自然界中的事物給人造成心理的恐慌、不安等。例如黑洞,由於其內在的自然屬性,人們無法完整的瞭解,所以會產生消極的心理,一般來說其不具自然美。另一方面,自然界中的有些事物其是人們所處的時空範圍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也談不上自然美。
由於自然美是以自然屬性為其物質基礎,它雖然和人類生活相聯絡,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它同人類之間是一種自然關係,因此自然美具有歷史傳承性,一般來說不受時代、民族、階級的制約。例如一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從古至今都是人們休閒旅遊的好地方。
第二、自然美側重於形式美,一般功利性不是很明顯。
自然美的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形式美佔據主要的地位。一切的美都要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但是相對於藝術美是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基礎而產生的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社會美中的內容比形式更佔據分量,而自然美則形式的地位就更加突出。
自然美側重於形式美,其產生的根源還是其的物質基礎的差異。由於自然物是由自然生成的,並不是像藝術美一樣是人類有意識的加工的結果。即使是人類對其進行加工製作,改變了其外在形式,故其內容依舊模糊和籠統。
例如,我們在大草原上看到一匹駿馬,我們則會感嘆於其形體的美,其與藍天、綠草所形成的外在形式的美好,而往往會忽略其內在的肌肉的美所呈現出來的生命力的美。自然美側重於外在形式也是由於大眾的文化層次與背景的不同,對於大眾而言,自然美的外在形式是其所容易發現並接受的,而更高層次的審美則要有相應的知識背景和思維意思。但是,對於一般事物,人們都會有意無意的體悟其中的內涵。
例如,如果我們在大漠中遇到一顆白楊樹,我們會有意無意的驚歎其生命力的堅強與不易。也就是說,自然美中的形式美是人們容易也是首先體味到的美。而其內在美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明確的意識到和表現出的。
而這也與自然美的內容的含糊、模糊、不定有關。
但是另一方面,自然美的形式則不同。其異常清晰,給予人以鮮明的印象,可以激起人們強烈的審美感受。人們因此也常常自然而然的重視自然物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其比較隱含的內容。
例如我們在欣賞錢塘江美景的時候,很多時候被其氣勢磅礴的海潮所吸引,看過之後感受到刺激、興奮。但是很少人能夠明確的意識到其背後的意蘊。此外,人們往往由於外在形式對自然物加以判斷。
還有,人們往往更多的是看中外在形式,而並不是很關心其功利性,對社會生活的作用。從而會產生與人類生存、生活偏差的審美。例如,蝴蝶,其幼蟲絕大部分是對農作物有害的,但是它外在的形式卻往往討人喜愛。
第三、自然美具有聯想性、多面性和易變性
由於自然美是以自然物為基礎,而非人類有意識創造的結果。因此,由於自然物的屬性是多方面的,自然物與人類的社會生活聯絡也是廣泛而複雜的。因此,自然物的美在一定條件下、在於人類社會生活的特定聯絡中,其不同側面會得到這樣那樣的顯示。
同一種自然物,其可以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美來。自然物、自然現象往往是作為人和人類生活的一種象徵而顯示器美學意義。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
「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象徵而顯示出其美學意義」。因此,自然美具有聯想性。某些自然物之所以獲得審美價值,往往是其某些特徵可以讓人們聯想到人的某種精神、品格等。
例如,我們看到懸崖上的青松,我們會人類社會的活動和經歷感嘆其生命力的堅強;我們看到梅花在寒冬中綻放,我們同樣會被其堅忍不拔的品質所吸引。
真是由於自然物屬性的多樣性,故造成了自然美的聯想性。因此,自然美也是具有多方面性和易變性。例如對於桃花,人麼往往喜愛其豔美,故讓人常常聯想起美貌的少女。
但是另一方面,又是由於其易於凋零,又會讓人聯想起愛情的易變與不貞。再比如玫瑰,其豔麗的色彩往往成為人們對愛情的象徵,而又由於其帶刺的莖稈,所以人們又從中看出了愛情的中的痛苦與挫折。
另一方面,自然物的美醜二重性,也是自然美特殊的審美特性,它與自然美的多面性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例如老虎,既可以作為美的物件來欣賞,也可以作為醜的事物來鞭笞。同樣,例如狼,其一般情況下作為**與殘忍的象徵,但是另一方面其團隊精神、堅韌的品質同樣受到人們的推崇。
第四、自然美是一種具有三度空間的立體美,並且具有形、色、聲、味的綜合的全方位的美。
自然美與藝術美不同,它是以自然界為基礎的美。而自然界中的事物基本都具有真實的立體範圍,都具有長度、寬度、高度三種維度的立體美。因此,人們可以結合具體情況,可以選擇遠眺,亦可以近觀,乃至進入其中近身感受、品味其美。
藝術美很難具有三度空間的立體美。一副畫再怎麼進行二度創作,運用透視法,藉助各種形式來表現其立體感、縱深感,都只能侷限在二度空間上近似的表現三度空間。而且觀眾不可以進入其中真實的感受其美。
當然,一些藝術形式的美,比如建築、雕塑、舞蹈等具有三度空間的美,但是其與自然美有很大差別。其形式要不較為單一,要不不具有自然美的真切。
此外,但就一個自然物而言,並非具有形、色、聲、味俱全,但是整個自然景物景觀的美是一個綜合體,是三者統一的總和的美。而且其並不是簡單的湊合在一起,而是起到了幾何倍數的審美效果的增長。雖然藝術美中的繪畫是色彩線條藝術,**是其聲響所構成的藝術等,但是其都是無法和自然界綜合藝術來比較的。
此外,雖然電影、電視是綜合藝術,藝術表現手段更多一些,但是也無法真實形象的表現出事物的全貌。它們仍舊是螢幕藝術,而不是立體藝術。現在雖然在電影中有了3d立體的嘗試,但是仍是與自然美相距甚遠。
第五、自然美具有時間的推動性。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從遠古時期對自然的崇拜,被動的適應自然,到工業時期,科技進步,改造自然,再到現在科技發達,而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伴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物的認識也是逐漸發展的一個過程。
因此,原先的認識會隨之而轉變,甚至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物是存在的,其屬性也早已存在。因此,我們不能用今天人類對自然的審美感受去推論人類社會前期的審美感受。
例如: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自然對自然界中的眾多事物充滿著恐懼與不安,其美學價值基本都是醜。隨之人們對自然的掌握與瞭解,人們會逐漸解脫生存危機,而會更多的意識和瞭解到其中的美的成份。
再比如浙江的錢塘江,最開始的時候潮水無法控制,錢塘江每每發洪水時人們都面臨生存的危機,其潮水對人們來說是充滿著醜與**、恐懼。而現在,在人們對其改造之後,可以在潮水來臨之時身臨其境感受到雄偉壯闊的氣勢,從中獲得快感。還有上文提到的狼的例子,在生產力落後時期,狼是人們生存威脅的物種,人們更不用提及對狼進行審美活動。
而在現在,人們對狼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發現其品質,其團隊精神與堅強意志都是人們學習的精神力量。
關於自然美的例子,自然美和社會美的例子
就是天然的啦,不用雕琢,不加修飾,給人第一感覺就是清新脫俗 是啊,不太明白問題喲 自然美和社會美的例子 自然美,是需要我們來共同守護的,這才是美的真諦 社會美,就是要有愛心,要在需要幫忙之人面前伸出援助之手,這個社會沒的內涵 1.自然美,外在的,並不需要任何修飾,所謂天生麗質。2.社會美,強調本身的...
美學原理試題自然美的領域是隨著什麼發展而逐漸擴大的
美學原理試題,自然美的領域,也是隨著 人類社會實踐 的發展而逐漸擴大的。怎麼運用美學原理來解釋實踐活動 1 自然美的根源是人類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是自然與社會生活的客觀系。2 人類出現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沒有人類便沒有把自然作為關照物件的主體。3 美的起源和藝術的起源都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4 自...
男生是喜歡清純,有自然美的女生,還是濃妝豔抹的女生
就像吃杏一樣,有人喜歡吃硬的酸的,有人喜歡吃軟的甜的,就這個道理!我是女生,我覺得,男生喜歡的是既清純又妖嬈的女子。平常都是清純的,只有特定的時候,她的妖嬈只為一人綻放。這個看個人喜好嘛 但是多喜歡清純的 不是裝的那種哈 哈哈,你的三個選項偶都不佔有思想,偶喜歡的是心靈美,善良的人 因人而異 如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