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硯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孟冬之月為正月。「正」,本來當念成正大光明的「正」,為什麼現在人們習慣地將「正」唸作「徵」呢?這便是從秦始皇稱帝時開始的。
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兩音相同,為了避諱,就下令全國將正月的「正」讀作「徵」。從此人們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徵月」。以後念熟了,一直沿傳後世。
到漢武帝時,司馬遷以夏曆為基礎編寫《太陽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個月為正月。自漢朝到清未,一直採用夏朝的歷法。所以,人們至今還把陰曆稱作夏曆,也稱它為農曆或舊曆。
2023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廢除夏曆,中國開始採用公曆,每年以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這樣,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人們就只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不再別稱元旦了。 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於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曆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
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乃原自漢武帝定下的歷法。《爾雅》對「年」的註解是:
「夏曰歲,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傳說夏朝的春節,是在相當於現在的的二月。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春節的確定及變遷,也反映了我國天文、曆法的發展和成熟。
農曆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ch春節的來歷是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2樓:猴呂阜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漢族和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
春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為農曆的元旦,即人們通常說的過年。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新年」、「正旦」、「歲首」、「三元」、等。2023年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據考證,春節成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後。2023年10月武昌起義,12月31日革命黨人的湖北軍**在釋出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的將(農曆的)年節稱為「春節」。 2023年9月27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等則流傳了下來。
春節最早起源中國的什麼地方?拜託各位了 3q
3樓:壹笑傾國
如同聖誕節對於西方人一樣,春節是中國人一年當中最為盛大的節日。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春節所包含的內容在變,人們過春節的方式在變,但春節在中國人生活和意識當中的地位仍無可替代。 中國人的春節,據說已經有四千年的歷史了,不過起初不**節,也沒有固定的日子。
到了公元前兩千一百多年,當時的人們以木星運動一週的時間為一歲,就將春節叫作「歲」。公元前一千年前,人們以「年」來表示春節。「年」在當時的含義是五穀豐登的意思,獲得豐收叫「有年」,獲得大豐收被稱為「大有年」。
按照中國民間的習俗,廣義的春節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號開始,一直延續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前後大約三週。這期間以十二月三十除夕和正月初一這一天一夜最隆重,可以說是春節的高潮。 為迎接春節,從城市到農村,人們進行各種準備活動。
在農村,節日的準備工作一進入十二月就開始了,許許多多的農民家庭要清掃房屋、洗衣拆被,以示除汙去垢,氣象一新。家人還要不斷地從市場上買回豐富的年貨,如:糖果、糕點、肉類、水果等食品,以備節日期間的食用、待客。
在大城市,節日的準備工作也在很早就拉開了帷幕,文化部門、藝術團體要準備豐富的文藝節目,電視臺排演各型別晚會,各大公園開辦傳統的「廟會」,為遊客提供比往常多得多的娛樂專案,百貨商店更是從全國各地乃至國外調配商品以滿足節日市民的需求,曾有一項統計說,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消費佔全年消費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在中國各地,人們過春節有著許多不同的傳統習慣,但是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不管是北方、南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南方,這頓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魚,因為這是漢字「富裕」的諧音。
在北方,團圓飯大多是餃子,全家人一齊包,這是一種把美味肉餡包在園形的薄面皮裡,用開水煮熟,加上調料,全家人坐在餐桌前,熱熱鬧鬧地聚餐。 除夕要守歲,在這一夜人們是在歡樂中送舊歲迎新年的。過去,在新年到來時,人們燃放爆竹,以示慶祝。
這種源於驅邪的習俗,由於安全和汙染的原因,在北京和一些大城市的市區已禁止了。到了初一,全家老小換上節日盛裝,開始迎接客人來訪或外出拜年。見面時,相互以「新年好」、「春節好」等吉祥之詞相敬,然後請回家中,吃些糖果、喝些茶水,談談家常。
如果在過去一年裡,親友之間曾發生過什麼糾紛,只要春節去拜年,那就是彼此諒解了。 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有的地方演戲,放電影,有的地方舞獅子、扭秧歌、踩高蹺、趕廟會,到處是一片節日的歡樂氣氛。當然人們更多的是在家**電視節目,各電視臺在節日期間安排了大量的適合各種年齡段的人**的精彩節目。
貼春聯、年畫、點花燈,是人們歡度春節的活動。節日期間,市場上擺出很多反映人民幸福生活、愉快勞動和各式各樣花卉山水的年畫、春聯,供人們挑選。春節期間的燈會也是一項十分熱鬧的活動,花燈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工藝品,歷代制燈工藝也很興盛,花燈上印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風景、英雄人物等內容,而且燈的造型多種多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過春節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其中外出旅遊正成為中國人的過春節的一種新時尚。
4樓:血刺小傷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
」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 x" [4 e/ d3 x:
b 5 h. _1 x8 n1 n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 `.
r* v2 v+ f" p, n/ u) l" z1 b' @ 因各朝代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節也不同。中國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曆,需同時考慮到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故確定元旦時,需首先確定它在某個季節,然後再選定與這個季節相近的朔月作為元旦。由於一歲與12個陰曆並行不相等,相差約11天,故每隔3年需設定一個閏月來調整季節。
中國上古的天文學家曾想出一個簡便的方法來判斷月序與季節的關係,這就是以傍晚時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稱之為十二月建。從北方起向東轉,將地面劃分為12個方位,傍晚時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該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別相當於十
一、十二、正月。 6 u; w, `% d0 m s7 b$ - e : a, r5 r- ?
3 v0 , m& |$ { 7 w7 k- p. h, ^6 [2 @1 q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中國春節的習俗?拜託各位了 3q
5樓:唯愛一夢
守歲 接財神 貼對聯 拜年 放爆竹 壓歲錢 貼福字 吃餃子 吃年糕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曆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曆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曆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週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
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
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
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
「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樑錄》記載:
「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誌》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
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
」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廟,謁影堂,具柬賀節。
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
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
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
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八大碗,四**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
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裡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裡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拜璧」一詞的來歷,「呵壁」一詞的來歷?
愚人節快樂 拜璧 參見帝王 埋璧 唐王維 恭懿太子輓歌五首 之一 何悟藏環早,才知拜璧年。共王埋璧 初,共王有寵子五人,無適立,乃望祭群神,請神決之,使主社稷,而陰與巴姬埋璧於室內,召五公子齋而入。康王跨之,靈王肘加之,子比 子皙皆遠之。平王幼,抱其上而拜,壓紐。故康王以長立,至其子失之 圍為靈王,...
「一瓢掛樹」一詞的來歷,「戴笠」一詞的來歷?
典故出處 漢 蔡邕 琴操 河間雜歌 箕山操 原文 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飢則仍 依 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無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飲之。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吹樹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損之。釋義 許由是古代的堅貞不移 始終如一的高士,在堯...
行李,一詞的由來,行李一詞的來歷
行李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沿用,通常指行旅人出門時所帶的衣物 生活日用品等,並將其打包好能輕易攜帶。校注 行李 本義為使者,左傳 僖公三十年 行李之往來,共 供 其乏困。在唐代口語中有 旅行 外出的前驅者 等引申義。杜預注行李,使人也。朱駿聲釋 李 行旅。今一般指出行者所攜帶的旅行中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