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 佛教基本教義
【四諦】
1、苦諦。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輪迴的苦惱。有三苦、八苦的不同。
三苦,一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時的苦惱;二為壞苦,是享受快樂結束時的苦惱;三為行苦,謂不苦不樂時,為無常變化的自然規律所支配的苦惱,包括生、老、病、死在內。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盛苦。佛教認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會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諦。亦名習諦。集是積聚感招之意。說一切眾生,常時以來,由於貪瞋愚痴的行動,造成的善惡行為的業因,能感招將來的生死苦果。
3、滅諦。亦名盡諦,為息滅、滅盡之意,滅盡三界內之煩惱業因以及生死果報,稱為滅,也稱了脫生死,從此不再受三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盤寂滅境界,即為解脫。
4、道諦。道為通達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這種道路是達到寂滅解脫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認為道諦是指八正道。
以後大、小乘又各有發展。佛教認為依道諦去修行,就能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諦。由此途徑確實可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三諦】
即空諦、假諦、中道諦。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諦理。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叫做空諦;一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恆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諦;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諦。
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諦的範疇,故稱為三諦之理。《始終心要》說:「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假諦者立一切法。
」又此三諦,圓融無礙,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觀空時,無假無中無不空白;觀假時,無空無中無不假;觀中道時,無空無假無不中,名為圓融三諦。《中觀論·四諦品》說: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被認為是圓融三諦的出處。
【二諦】
即真諦和俗諦。又稱第一義諦、世俗諦,或名勝義諦與名言諦。真俗二諦,中觀派的基本思想是緣起性空論,認為世間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眾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稱假有,這就是世俗諦,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是空,稱性空,這就是真諦,所以真俗二諦,就是空、有二諦。
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觀認識而論,謂世俗諦是有,這是世間一般人的常識見解;言真諦為空是二乘聖者特有的超世見解。實際上,說有不住有,談空不落空,空有無礙,才是真俗二諦的正觀。
又世俗諦的有,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真諦的空,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性。緣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緣起,緣起與性空實際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相反相成,對立而統一。所以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
如《般若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大乘佛教各宗,因為傳承或立論方法不同,對二諦的解釋也各不相同。
有的認為二諦是理,有的認為二諦是教。天台宗認為二諦或三諦是真實不虛的諦理,故云:「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三論宗認為真俗二諦是兩種真實不虛的言教:「二諦者,蓋是言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唯是教門,不關境理。」
【八正道】
佛教教義。亦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意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盤)的八種方法和途徑:
1、正見。正確的見解,亦即堅持佛教四諦的真理;2、正思維。又稱正志,即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分別;3、正語。
即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4、正業。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5、正命。
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6、正方便。又稱正精進,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盤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諦真理;8、正定。
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淨無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見,即堅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義。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認為只有自己的教義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學都是邪見。因而把正見當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餘七道則都是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行精進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針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義和「六師」中一些派別的享樂主義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樂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稱為中道。原始佛教對這種不苦不樂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視,列為四諦之一「道諦」的具體內容。
對於八正道的詳細解釋有安世高譯的《佛說八正道經》、《增一阿含經》的《四諦品》和南傳《相應部經典》。
【三十七菩提分】
佛教教義。亦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三十七種途徑和方法。
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盤聖果的道路。分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亦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俱舍論》卷二十五稱:「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四種以智觀境的方法。世人攀緣身、受、心、法四境,生起淨、樂、常、我四顛倒,因而有貪愛等煩惱。為治此四種顛倒,以念、慧為體立四念住:
1、觀身不淨,用聞思修所生的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身內腸胃赤白痰等不淨,身外眵淚涎唾等不淨,破除淨想的顛倒;2、觀受是苦,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者苦,破除樂想的顛倒;3、觀心無常,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心境生滅無常,破除常想的顛倒;4、觀法無我,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五蘊等法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所以無我,除破我想的顛倒。
四正斷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1、於已生的惡法令斷滅;2、於未生的惡法令不生;3、於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於已生的善法令堅住和增廣。於此四法戒勉策勵,精進修習,為了斷惡修善。
四神足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發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由不斷止惡進善力發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由心念之力發起的定;4、觀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由觀想佛理之力發起的定。「斷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斷除一切障礙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從而轉進修習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觀四法來引發和修證這四種三摩地。
欲等四法,求定稱心、趣定自在,故又稱「四如意足」。佛教認為,修行這些禪定,可得神通變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種內在條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進根。
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4、定根。攝心於正道及助道法相應不散;5、慧根。
為正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這五種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傾動和勢用增上等義,故名為「根」。
五力五根增長所產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長可破疑惑;2、精進力。
精進根增長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長可破亂想;5、慧力。
慧根增長可破煩惱。《大智度論》卷十九:「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七覺支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種智慧:1、念覺支。修行者修學出世法時,常念定慧等;2、擇法覺支。
對於諸法的真偽,用智慧加以辯別和選擇,達到去偽存真;3、精進覺支。以勇猛善心,離邪行真;4、喜覺支,由於精進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悅;5、輕安覺支。不斷進修,斷除諸見煩惱和身心粗重,從而輕利安適;6、定覺支。
使心專住一境而不散亂;7、舍覺支。捨棄虛妄諸法而不追憶,心無偏頗。
八聖道支八種通向涅盤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見八正道)。
教理和教義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後來又演變成三位一體的老子一氣化三清。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
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誦經。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須深詳;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奉《老子》、《莊子》為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老、莊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的影響。
密宗中脈(七輪)和道家周天(經絡),二者有什麼區別?拜託各位大神
2樓:小琴
道教的氣脈修持有小週天與大周天。 小週天基本上走的是任督二脈。大周天假如你參閱北京白雲觀的《修真圖》,你就可知,此脈是衝脈。
衝脈就是密宗的中脈! 道教無左脈與右脈的修持,密宗則無小週天的修持。 密宗七重輪修持,其實最看重的是其中五輪,這些輪對應於修持的證境。
開啟密輪——成就見道位 開啟心輪——見證應身佛 開啟喉輪——見證報身佛 開啟眉心輪——見證法身佛 開啟頂輪——見證元始佛 「密輪」是「根本智」的所在,開啟「密輪」為顯教及外道難知,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此輪一開「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即見道了。 道教的「天庭水」即密宗的「菩提心月液」(白菩提),道教的「丹田火」(即真火)即密宗的「拙火」(紅菩提),道教的「水火既濟」結金丹即密宗的紅白菩提交融在心輪。 道教修持到最後的境界是「琁璣海」。
密宗修持到最後的境界是「毘廬遮那那迦大定」。 根據本門傳承上師所述道教的「琁璣海」即是佛門的「毘廬遮那那迦大定」,到此境地,兩者無別。因此,道與佛在修持上,枝葉是二,根本是一,因此兩者的修持,到最後是一樣的,無二無別。
3樓:我是阿迪
異曲同工。 不是哪一個更高的問題。密宗的脈輪和中國經絡(不僅僅道家承認使用)。
都是先賢修證過程自己對人體的認識積累。 猶如中醫醫學從內調製人的病情;而西醫從表直接調製手術醫治。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短處。
——真實的醫治病得從病情入手。修行依靠脈輪還是經絡從自身和熟悉的文化環境入手。 它們的區別是:
密宗脈輪是左脈、中脈、右脈;中國是前脈、中脈、後脈。 密宗是七輪(即七處結界:海底、小腹、兩乳之間、喉嚨、眉心、頭頂心、頭頂上方身外之梵天輪);中國脈絡是三處上中下丹田結界。
列舉佛教,道教的教義
佛教教義 1 因緣法則 佛教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皆遵循因緣法則而生滅。佛陀說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2 無常法則 這世界,既然因緣而成,佛陀又推理出無常法則,即世間事物無法恆常。自然界的滄海桑田,人類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異滅中。果子看似不動,實際上,時刻在腐朽之中。地球,億萬年後,也有毀滅的...
佛教和道教有區別嗎,佛教與道教有什麼區別
有。最大的區別在於修法是為了什麼。佛是為了普渡眾生而修法,而道教是為了自己能成仙而修法,但是仙或者是神,都不及於佛的大徹大悟,都不及於佛的智慧。是的,一個解決的是人們的眼前或是暫時困難,一個是解決的人們的長久輪迴問題,對於運用的辦法,一個是綿綿不斷,一個是萬法歸一,看似不同,方向也不一樣,但是是有關...
道教佛教修煉有什麼不同,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複雜,對於不同的佛教和道教的流派都有不同。不過就基本的來說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不是,不僅僅是精神的永恆也包括肉體的不死,所以道教的修煉方法與身體的關係比較密切,比如內丹 金丹等,一般來講還有導引 服食 行氣 胎息等各種技術,不過也講究 性命雙修 尤其是全真一派。佛教就更加複雜了,以傳統而言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