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水有七善的觀點

2021-03-19 18:28:21 字數 2526 閱讀 5027

1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水之七善」:

「居善地」,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要謙讓.

「心善淵」,心靜養,善於容納百川,深沉淵默.

「與善仁」,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地生命,善良,與人為善.

「言善信」,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

「正善治」,立身處世,持平正衡.

「事善能」,擔當做事,調劑融和,能幹.

「動善時」,把握機會,及時而動,與時俱進;隨著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祥澄止.

做人必須是君子;君子言必行,行必果,「言善信」和「事善能」要求每個人都應該是「誠信為本,言行一致」.而「動善時」則是類似中庸裡面強調的「時中」,要「審時度勢」和「與時俱進」.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大家都是怎樣理解的呢?

2樓:山海軒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

「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天下之利,有損人利己者,此為不善;有利於人而又爭於人者,此不為上善。惟水性不同,它永遠不佔據高位。眾人處上,彼獨處下;眾人處易,彼獨處險;眾人處潔,彼獨處穢。

水之所處,盡是人之所惡,故天下無人與它去爭,這正是水的上善之性。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流的人世間,寧願自居下流,藏汙納垢,包容一切,所以太上以水作為上善的代表,為世人立起一道善德之碑,作為效法的楷模。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在教人效法水性之善。人若能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就要做到如水一樣「處柔處弱」、「處下不爭」,做到像水那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做一個有大善德之人。

老子道德經裡面「水」的特徵和作用是什麼?

3樓:天風海雨樓主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始祖老子,十分崇尚「水」。在《道德經》第八章裡,老子發出了「上善若水」的感慨,認為「水德」是最崇高、最完美、最善良的品德。

老子崇尚「水」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水性柔弱,正好體現「無為」的基本精神。「無為」是「道」的核心價值觀,是老子竭盡全力而推導的政治主張、政治策略、政治方針。老子希望實行「無為而治」,以「無為」的方式達到「有為」的目的。

老子認為,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但是,它卻能夠穿透堅硬無比的石頭,這就是「水滴石穿」的道理。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裡,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其意思是:水這個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之中,說明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因此,使「我」認識到「無為」的益處。

在《道德經》第八章裡,老子還告訴人們如何學習和堅持「水德」:「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就是要求人們,做「上善」之人,必須做到「七善」,要居處善良之地,保持沉靜之態,秉承真誠之舉,恪守信用之言,善治「無為」之政,發揮自身之長,把握有利之機。

老子崇尚「水」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水總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正好體現「不爭」的基本要求。水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非人為干預、干擾、干涉的情況下,水總是從海拔高的地方不斷流向海拔低的地方,總是停留、停滯、停頓在相對最低的地點。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水往低處流」的通俗而真實的道理。

「不爭」是「道」的重要人生觀,是老子竭盡全力而推行的社會主張、處事策略、待物方針。老子希望人們都能做到「不爭」、「處下」、「以下」,象水一樣善於「卑下」。在《道德經》第八章裡,老子感慨水的這一特徵: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因為,一般人奉行「人往高處走」的信條,厭惡處於卑下的地位,而水則天性喜愛最低的地方、不顧一切地奔向最低的地方、心甘情願呆在最低的地方,所以說,「水德」是近乎於「道」的。由此,老子總結出一條經驗:

「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之人,只所以贏得「不爭」的美德,是因為他沒有過失,人們對他也就沒有怨尤。

老子崇尚「水」的第三個理由,是因為水能夠滋潤萬物,正好體現「道」的基本功能。世間萬物,發生、發育,都離不開水,如果沒有了水,萬物俱滅,人類也將無法生存,水是這個世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基石。「道」是老子竭盡全力而推崇的最佳世界觀,在老子心目中,「道」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永續的基礎元素、基本因素、基點要素。

在《道德經》裡,老子在反覆地闡述、闡明、闡釋「道」的性質、功能、特徵等,比如,在《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裡,老子指出:「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其意思是:「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但是,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老子還說: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這就是說,「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裡,老子又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語中的:「道」是世間萬物之源,「道」對於人類社會的作用與水一樣重要。

總之,老子崇尚「水」,就是用「水德」喻「道」,以形象、具體、生動的手法,來傳播、傳授、傳導他老人家首創的「道」的要旨。鐘鳴夏夢

如何理解美術即語言的觀點

美術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他主要由形體 明暗 色彩 空間 材質 機理等視覺語彙組成。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不同與文學語言,在文學中,每個詞都有自己的獨立意義,比如 美麗 漂亮 而美術語言就必須經過藝術家的有機組合才能成為藝術語言。比如一條圈,一條不規則的曲線或一條直線,這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如果通過一定的...

如何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其正確性在於 1 它表明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 天賦的,而是在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特別是生產實踐中形成的.2 既然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人的社會關係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麼永恆不變的一般的人的本質.恰恰相反,...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及其當代價值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檔案之一,標誌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馬克思早年曾經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後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向唯物主義,但又對費爾巴哈的人本質唯物主義無視社會實踐,抽象談論人的本質和 愛 的說教等不滿。該文是為了深入批判費爾巴哈哲學並與其劃清界限而寫的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