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心不可期
「三達智」。三達智在佛教裡也叫三明,「三明六通」,如來果地上才有這個智慧。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是三達智;換句話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這不是如來是誰?
菩薩有六通,還不可以稱為三明,三明是如來果地上,才有這個稱呼。
2樓:巴瀚海城鵾
大威,就是勇猛的精進的轉變自己的習氣,不姑息。有降服惡念的威猛勇氣,行為。
慈航,將通往解脫的道路指引給眾生,使眾生得到安樂。慈是給予安樂的意思。(悲是拔除痛苦的意思。)航是比喻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擺渡到解脫的彼岸的渡船。
佛經中「菩提」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垛,依般若菠蘿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以般若菠蘿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故知般若菠蘿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菠蘿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巨集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
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
廣義的佛經
廣義的佛經總稱「三藏」,包括:
◎經藏:梵文sū-tra-pitaka的意譯,音意合譯為「素袒纜藏」,指釋迦牟尼諸**所傳述的釋迦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其後佛教徒稱為釋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律藏:梵文vinaya-pitaka的意譯,音意合譯為「毗奈耶藏」,記載佛教僧侶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規。
◎論藏: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意譯,音意合譯為「阿毗達磨藏」,是對佛教教義的解說。
狹義的佛經
狹義的佛經專指經藏。
4樓:匿名使用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譯音,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意即:能覺知一切「真理」,並能如實了知一切事物,從而達到無所不知的一種智慧,是佛之覺行圓滿的無上智慧。
《大智度論》言:「惟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菩薩行的全部內容就在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語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譯。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
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
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
5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意為覺悟、智慧!
6樓:盧憐陽衡芬
菩提】(一)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
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繫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
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
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
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
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
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唸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
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
二、菩提心經卷
一、舊華嚴經卷三十
八、卷五十
二、新華嚴經卷七
十、維摩經卷上、大寶積經卷
一、卷二十
七、大智度論卷四十
四、成唯識論卷一〕
(二)即唐代時來華之菩提仙那。
參考資料:佛學大詞典
7樓:隨念文左豐
菩提即煩惱:菩提由斷除煩惱而成就,離開煩惱就沒有菩提,所以菩提離不開煩惱。
煩惱即菩提:放下煩惱,菩提便會顯現。煩惱與菩提是人性、佛性的一體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放下煩惱,即是佛性菩提;執著煩惱,即是人性煩惱。
8樓:圖門麥冬巴才
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佛教修行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脫,也就是解脫生死輪迴,二是菩提,也就是覺悟,也就是智慧。
但是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小乘的覺悟,也就是智慧有較大的區別,大乘的覺悟要遠遠大於小乘的覺悟。
小乘的覺悟主要是四聖諦與十二因緣。在37道品中的「七菩提分」就是小乘覺悟的內容。
大乘的覺悟遠遠大於小乘。大乘追求的是佛的境界,到成佛之時能得一切種智,無所不知,而小乘追求的是阿羅漢的境界,所獲得的是一切智,只是見到真心的總相而已,還見不到真心的妙用。
9樓:尤玉巧範冬
佛經是後人記述佛陀事蹟及其教義的經典,菩提是梵文,意為覺悟,心經的全文如下: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譯文就是我國著名的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佛經中說的「般若」是什麼意思? 20
10樓:人淡如菊
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佛法兩大分支「般若」、「禪法」中的一支。般若(bbanruo),梵語prajna的音譯。
又譯作「波若」、「鈸若」、「鈸羅若」、「班若」、「般羅若」、「般賴若」等。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經典《瑜伽(合一)經》中有明確定義:辨識智慧是消除見者和所見結合並引向解脫之道的方法,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合一的八個分支:
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這個辨識智慧通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一重。
11樓:阿旺洛珠多爾吉
般若是佛教用語,源於印度語,在佛經中是不用翻譯的.翻譯佛經有**翻,這是一種,叫做多含不翻。也就是說含義太多,可譯成中文只有一種意思,但不能翻譯出原有的多種含義,所以不翻。
佛經中說般若有三種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宣化上人在他的金剛經淺釋中說:「翠竹黃花,無非般若」也就是說綠的竹,黃的花,都是般若。我想肯定不只是翠竹黃花,世尊要告訴我們的是:
在大千世界,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生機勃勃的以及一切的運動和變化的規律以至於更多更多,都是般若。如果一定要給他一個解釋的話,那就是智慧。即使是智慧也不能代表他的深刻含義。
個人建議,多多用心領悟《金剛經》
12樓:fly劃過的星空
智慧般若:智慧,指的是明見一切事物道理的高深的是智慧。
13樓:匿名使用者
般若 讀音 波惹。是智慧的意思,出世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長時間累計的經驗習性。
而佛說的智慧是清淨的汙染的無為的。世間的智慧能讓我們繼續輪迴,佛說的智慧是出世間 不輪迴的。所以這個智慧是出世的大智慧。
般若是解脫的智慧,所以是六波羅蜜之首,因為沒有般若智慧,修行其他五波羅蜜都不是能到達無生滅彼岸的。般若講的是三輪體空,比如佈施,不見施者 受著 所施之物,三輪體空。簡單說吧,不執著於相的修行,無為的修行。
14樓:匿名使用者
般若是梵語prajna或巴利語panna的音譯。意思是智慧。更確切地說是出世智慧,也就是對於實相的體悟和認知。
這種智慧不是學習得來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觀照和體悟而親身得到的無礙智,比一般理解的「智」更加直接而強大。
玄奘法師在譯經時定下了五種不翻的原則,也就是說五種情況下采用音譯。其中一條是「生善故不翻」,在這裡他就以般若為例,認為「智慧」一詞淺薄,「般若」則讓人感覺美善而深奧,故選擇音譯。
受持是什麼意思,佛經中,「受持」是什麼意思?云何受持?
受持 領受憶持。從師所學曰受,解義修行曰持。佛教詞彙,思想上接受相關的戒律,並堅持身體力行。佛經中,受持 是什麼意思?云何受持?受持,指領受於心,持守而不忘失。可分三方面 一 受持戒律,無論出家 在家者,一旦領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須誓願持守,不得有違。二 受持經典,乃十種法行 法華五種法師行之一。即...
佛經裡的莎訶是什麼意思這句佛經的意思是什麼?請高手指教。
結束句大多的意思是 速速成就 或 圓滿成就!相當於道教的 急急如律令 梭哈本身 就是一句咒語 心裡老想著一件事情 就老念這句 梭哈 時間久了就能實現 本身就是成就 實現 的 含義 在一些 增益法 的咒語裡 這個 梭哈 就能成就 各種吉祥的增長利益降伏法裡 就能 其到 成就 降伏的 功效 也可以自己單...
佛經分別的含義,佛經裡面說的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教修行破妄想,分別,執著。佛教修行破三種障,即無明障,所知障,煩惱障。妄想就是無明障,分別就是所知障,執著就是煩惱障。佛教以三種觀,破三種障,即以中觀破無明障,以假觀破所知障,以空觀破煩惱障。分別就是所知障,眾生所見無不是有分別的,這是因為所知障,才有分別的感覺,一切法有無量分別,所以分別,即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