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夫子孔丘
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
2樓:樹下楓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 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則當作於 放逐以後。
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於懷王世被疏以 後,有說作於頃襄王世被放以後,有說作於懷王末頃襄 王初,有說始作於懷王時而作成於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 幽思而作《離騷》」
所以我覺得簡單的說就是楚懷王親信邪曲,疏遠屈原。然後在流放過程中寫的。
《離騷》寫作背景
3樓:匿名使用者
1、創作背景
屈原學識豐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具有遠大的理想,對內主張修明法度、任用賢才,對外主張聯齊抗秦。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綿纏悱惻的情緒。
2、作品簡介
《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
」《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盪,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
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有深遠影響。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南宋朱熹《楚辭集註》、清代戴震《屈原賦注》等注本。
3、作者簡介
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國人,楚王同姓貴族。早年深得懷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閭大夫。由於貴族保守集團的反對,終遭失敗,被懷王疏遠,放逐漢北。
當楚國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時,他在彷徨苦悶、悲憤憂鬱的心情中投汨羅江自沉。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篇,從不同的方面藝術地表達了他熱愛祖國的深切情懷。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離騷》的創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史記·屈原列傳》裡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而《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裡也說: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視訊記憶體在著矛盾。
由於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是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著主動的態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後所作,這並不足信。因為《離騷》後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像中的雲遊,「濟沅湘以南征兮」並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於史實,是有可能的。
2.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它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像,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並重,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瞭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
課文節選的這部分主要敘述作者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眾人的猜疑和造謠中傷,君主也疏遠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決不就此退縮,和蠅營狗苟的小人們同流合汙,一方面設想自己要隱退,同時更加努力培養自己的美好的德行。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達最直接、強烈的段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定下了基調。「餘雖好修姱以羈兮,……又申之以攬茝」,寫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圍群小之間的尖銳衝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賢愚忠奸的昏庸。
對此,作者堅定地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寫群小對自己的誣陷以及周圍風氣的敗壞。「眾女」「時俗」兩詞,說明當時社會環境一團糟,人們的行為沒有準則、尺度可言,一味投機取巧,鑽營逢迎。面對如此汙濁的、看不到希望的環境,作者爆發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
「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忳」和「鬱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了作者憂悶之深。清代朱驥在《離騷辨》中說:
「此句無限神情,在『獨』字、『也』字內,蓋大夫遙想從前一片婆心,滿腔熱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這一句是整首詩中最長的詩句,作者似乎將胸中鬱積已久的愁悶盡情傾吐出來,震動人心。然而,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操,他宣告: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接下來,「鷙鳥之不群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進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對自己之所以不見容於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認識後,「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雖然抑鬱難平,但情緒趨向平穩,並堅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聖之所厚」,表現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裡說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離騷》裡也稱引了不少詩史或傳說材料,可見作者對歷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痛定思痛,作者對此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懷疑。他後悔當初沒有認清形勢,選準道路,那麼現在趕緊抽身退出還來得及吧!當然,由進到退是要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和鬥爭的。
「延佇」「步」「止息」等語,讓我們看到一位猶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詩人形象。「蘭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呂延濟說:「行止依蘭椒,不忘芳香以自潔也。
」終於,詩人有了一個明確的想法:「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這一句既含有讓步,又帶著倔強。
只求潔身自好,這是碰壁之後的讓步;「復修」「初服」,全然不顧自己獲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這是不計功利得失的倔強。以下「制芰荷以為衣兮,……芳菲菲其彌章」從各方面寫自己衣飾的高潔。作者不憚繁複地描述種種衣飾,意在表明他修身之嚴。
讀起來,這幾句詩給人無限鄭重的感覺。其中,「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和前面的「復路」是相應的。最後,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獨好修以為常」。
「獨」字表現出作者認定自己的原則是正確的並甘願為之付出的自覺態度,帶有一點自豪的味道。「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堅信自己,至死不變。
對於這一部分,我們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①屈原和楚懷王的矛盾。楚懷王賢愚不分,沒有主見,輕易聽信周圍群小的挑撥。有關詩句:「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②屈原和群臣(主要指楚國舊貴族)的矛盾。群臣妒忌賢才,肆意對屈原造謠中傷;他們投機取巧,毫無原則。有關詩句:「眾女嫉餘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
③屈原和楚王、群臣產生矛盾的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這是導致他在現實中碰壁的根本原因。「舉賢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循繩墨而不頗」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這極大地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屈原意識到楚國的危險處境,深知楚國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強起來,才能與強秦抗衡。他一心為國家的前途考慮,群臣卻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這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楚懷王昏庸淺薄,經不起小人挑撥,不能採納他的主張,疏遠了他。
④屈原的品格與精神。屈原潔身自好,決不與周圍群小同流合汙,並誓死堅持真理,捍衛理想。有關詩句:
「民生各有所樂兮,……豈餘心之可懲。」「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亦餘心之所善兮,……固前聖之所厚。
」二、問題**
1.節選的這部分裡第一節先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第二節接著卻又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其未遠」,前後是否有矛盾?
第一節寫的是詩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汙,因而遭到小人誣陷、傾軋,君主是非不分,疏遠了他。雖然遭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無變通、退縮的念頭。「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等就是對這種心志的表白。
第二節裡寫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求變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是就在政治活動中的進退來說的,並不意味著詩人就此放棄操守。
因此,前後並不矛盾。
2.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性?
①押韻。根據上古音韻系統,《離騷》是隔句用韻的。如「餘雖好修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兮,又申之以攬茝」裡,「替」「茝」是韻腳;「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裡,「錯」「度」是韻腳。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語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在這首詩裡,一般是兩句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間,增加了停頓,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
③大量使用對偶句。可參見「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所舉的對偶句。
④多用雙聲疊韻聯綿詞及疊音詞。如「羈」「鬱邑」「侘傺」「陸離」等是雙聲詞,「岌岌」「菲菲」等是疊音詞。
5樓:一帆風順
屈原應該是在被削職流放時寫下《離騷》把,他當時的心情可能是:痛苦\\憤怒\\無可奈何\\滿懷憂愁
至於那局話嘛,大抵是:商西伯被拘而演算出《周易》\\中呢(這個我不懂)而作出《春秋》\\屈原被放逐,寫出了《離騷》\\左丘失明而寫出了《國語》\\孫子被挖去雙臏,寫出了《兵法》\\呂不韋遷蜀,寫出了世傳的《呂覽》\\韓非被囚秦,作出了,《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多是聖賢發憤時所作出的.
應該是這樣把,不對別怪我~~~~`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出自那裡,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出自那裡
屈原放逐,乃賦 離騷 出自兩漢司馬遷的 報任少卿書 報任安書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他的上下文是什麼,出自那裡哦?司馬遷 報任安書 張京華據 漢書 中華書局標點本排錄 少卿足下 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是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
楊絳的老王寫作背景,《老王》的寫作背景
老王 的創作背景 老王 這篇文章創作於1984年,作者記述了自己從前和老王在交往過程當中的幾個生活片段,當值正式 的時期,楊絳夫妻兩人在那個時候吃了不少的苦頭,並且被認為是反動學術的權威。但是老王並不在乎外界對他們夫妻兩人的評價,還是一如既往地尊重這夫妻二人,就這樣,老王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楊絳的腦海...
秋思的寫作背景,秋思的寫作背景50字
題目 秋風秋雨秋煞人 詩人張籍離開家鄉,風塵僕僕的來到了洛陽城。光陰似箭,轉眼間中秋節都即將來臨,樹葉枯黃,都紛紛落了下來。洛陽城內,冷風陣陣,讓人們感到這世間無比淒涼,張籍禁不住湧起思想之情,他懷念故土,懷念那些鄉親父老 張籍想想親自登門拜訪親朋好友們,順便回到故鄉去探望父母。可惜因為遇見一位正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