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鄉村體驗民俗民風 感受休閒,這樣的活動有年味兒嗎?

2025-04-21 22:46:05 字數 1645 閱讀 7228

1樓:情感專家洪老師

到鄉村體驗民俗民風、感受休閒,這樣的活動有沒有年味兒,我有這幾個方面的看法明森弊。

第乙個方面的看法,過年農村大多外出打工族都回家和親朋好友團聚,加上田園風光,其樂融融,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加上門市關門放假,更顯冷清。我們這裡是農場,屬城鄉結合部,過年除了**春節聯歡晚會,還有煙花爆竹、張燈結綵、舞獅舞龍,還能**農村佛祖出巡,拜佛祈福,熱鬧非凡,喜氣濃濃。但總還是比不上農村的年味更加濃厚一點。

第二個方面的看法,城裡現在大多不讓放鞭炮了,感覺冷冷清清的,沒有年的味道和氣氛;而農村少有人管,可以盡興放炮。城裡激族少有社火、唱戲、雜耍等等的表演,和平時一樣,除了汽車的噪音,就是別的噪音;而農村則不同,上面說的幾種都可能存在,有時遠遠的就能聽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確實熱鬧。

第三個方面的看法,大年三十,在農村最勞碌的是婦女,早上吃過早餐後,就開始忙下午的年飯菜餚,男人則負擔宰殺公雞之事,殺雞多數到村中祠堂或小廟,用三份黃紙錢,三炷紅香,一碗公尺到祠堂或小廟點香焚燒後進行宰殺。回家後洗剝乾淨連同豬頭一齊煮熟,撈出後與其它供品端上家堂祭供,供奉兩三小時後取下廚中重新加工。年飯桌上有幾道菜是每個家庭必不能少的。

第四個方面的看法,我的老家是河北農村人,每到過年村子裡組織了的許多文藝節目,有唱京劇的中老年人,也有年輕人,唱得有模有樣,非常熱鬧。還是農村過年好玩,從臘月開始辦年貨、臘八粥、小年、打掃衛生、年三十祭祖、團年飯、送灶君、年初一早上迎灶君、初二初三初四走親春伏戚、初五破。

五、初六全家散步跑百病、正月十五廟會,反正在農村過年就是年味濃、活動多、規矩多,比在城市過年有意思。

2樓:i葉一

鄉村沒有城市那麼多的限制,所以保留的過年習禪漏液俗就會比較多,比如放鞭炮。搜基一般城市都是禁止的,但是在鄉村裡就可以隨時看到賀物,這樣更有年味兒。

3樓:無能為力大蒜

我覺得這樣的活動是很有年味的,而且也是能夠讓我們體會到春節的氣氛的,是特別的開心的也很休閒。

體驗一項傳統民俗

4樓:浪子心丶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乙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

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關於「走進家鄉春節 感受民風民俗」的調查感受。

5樓:匿名使用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 社會的進步 春節的意識也慢慢地淡化 節日的氣氛也漸漸淡化 變的淡了 我是該說這是社會的進步 還是人類對傳統文化的放棄 或者拋棄 甚至是遺忘了一些歷史 精粹能否傳承下去 將是現代中國面臨的挑戰之一。

哪裡的鄉村旅遊體驗感最好?

安徽的巨集村,作為古村景點十分漂亮,小橋流水人家,而且民宿很多包吃包住 也不貴,而且有很多畫家和學生寫生,藝術感很濃厚。內蒙古。內蒙地域遼闊,心情不好的時候去內蒙古,感受一望無垠的草原,吃牧民家裡的羊湯,感覺生活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我覺得是湖南省瀏陽市,那裡不但村村山青水秀 還有村村都有名景名吃名品。...

關於傣族的民風民俗的作文,關於傣族的民風民俗的作文600字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 潑水節 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 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 堆沙 潑水 丟包 賽龍船 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 趕牛 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 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

民風民俗與我們的交通文化有何聯絡各地各民族)

乍一看,沒什麼聯絡。民風和民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民風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一種社會風氣,民俗是一種傳承先人智慧的生活習慣,它不易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有共同點那就是受地區的影響,因地區不同而表現形式各異。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的交通規則是 靠右行駛。而在日本等其他國家是以靠左行駛的,包括汽車方向盤和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