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介悠逸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
清明節,又叫踏悔侍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要談清明節,需從乙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肆前大間互相仿效,於此日祭祖裂豎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清明節介紹簡短怎麼寫?
2樓:阿肆說教育
1、又是一年清明時節,離開母親已經19年了,在19年裡,不知道用多少滴眼淚對母親的懷念、思念、想念之情。有時不得不去相信命運,有時不得不相信宿命,有時不得不相信眼前的一切,這就是事實和現實!
2、走在陵園的小道間,一切彷彿都如此耀眼,似乎他們也在歡迎我們的到來。烈士之所以被稱為烈士,是因為他活著為人們作貢獻,即使他死了,人們也會記住他。他的路比我們所走的更陡更險,他的事比我們更難更高!
3、清明節到了,每每看見一束束鮮花插在墳頭,就知道又有乙個生命永遠離我們遠去,而他們且可以遠離這充滿險惡的人世間,也未常不是一件好事,唉,人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時生死並不能由你自己。
清明節習俗
1、踏青。t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伏者春日郊遊,也稱「踏春」。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裡在風箏缺滑薯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讓攜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清明節的由來200字
3樓:超級小涵涵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據傳清明節的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落難,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給他充飢,晉文公即位後,請介子推為官,介子推卻隱居綿山,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結果誤將介子推燒死。
晉文公十分痛悔,下令從今往後這一天禁火。因為禁火,人們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稱「寒食」。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傳統節日。
4樓:手機使用者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春秋時期,據歷史記載,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故稱「寒食」。
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傳統節日。
5樓:網友
清明節始於周,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清明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按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清明節的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民間相仿效,此日祭祖掃墓。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春秋晉文公落難,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給他充飢,晉文公即位後,請介子推為官,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燒山想逼出介子推,誤將介子推燒死。
晉文公十分痛悔,下令從今往後這天禁火。因為禁火,人們這一天只能吃冷食,稱「寒食」。後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歷代沿襲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傳統節日。
6樓:網友
樓主,你好。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乙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這就形成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200字
7樓:網友
寫的真好,我要拜你為師!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200字
8樓:網友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
9樓:柴睿
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乙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晉文公七年(前630年),為阻止楚國北進,晉文公、秦穆公帶兵包圍鄭國,想得到晉文公流亡鄭國時的恩人叔詹,叔瞻聽說後自殺了。鄭國人帶叔瞻屍體給晉文公,晉文公卻說:「一定得到鄭君才甘心。
鄭文公害怕了,就暗中派燭之武挑撥秦穆公,最終憑藉燭之武的口才使秦穆公撤軍,晉國隨後也撤了軍。晉國雖未滅鄭,鄭文公再也不敢對晉國無禮。
晉文公九年(前628年)鄭文公去世,公子蘭即位,是為鄭穆公。鄭穆公在位時始終是晉國的重要追隨者。
10樓:爆炎超能魔龍
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的。
11樓:田凡巧
清明節據傳是於古代帝王相木寂寞。這裡的後來民間意向方向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志龍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還是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還是截清明節你記得得名還是源於我國24節氣中的清明節寫個。很大哦,過年冬至到過年過年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充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
春意盎然,天氣清朗,
清明節的由來簡介30字長
12樓:暗黑破壞神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最簡短的來歷是什麼?清明節的來歷簡短一點?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來歷的起源,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據傳是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關於清明節的來歷150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 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 雲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 歲時百問 的說法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一點,清明節的由來(簡短一點,50 70字)
晉文公為了懷念介子推命令,每年火燒綿山的三天全國近火,這幾天靜國只能吃涼的食物了,沒有熱食不給燒火嗎?後來慢慢就變成了寒食節。因為當時的晉國文化屬於強勢文化,還是劫很快推廣到全中國,成為全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原本是節氣,還食材,是節日,但是因為寒食節緊跟著就是清明節,後來乾脆兩者一塊過。掃墓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