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多汗症的辨證論治研究
1樓:若離〃彃憿
張聿青將自汗分為3型:
溼熱蘊鬱、迫津外洩型:藥用滑石、茯苓、澤瀉、豬苓、薏苡仁、萆薢、通草、黃芩、陳皮、半夏、沉香、小麥、枇杷葉、地骨皮、桂枝,使溼熱除而汗自止; 膽腑痰熱型:以溫膽湯加減; 氣虛溼蒸型:
藥用參須、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枳實、陳皮、藿香、豆蔻健脾除溼。(楊雨禾.張聿青治汗案探析.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3(2):5)
柴可群等從溼、瘀、痰三方面進行論治:
溼邪不化、汗出於眠者,如溼邪在表,方用三仁湯加減以宣暢氣機,祛溼清熱;溼邪在裡,治宜健脾利溼,方選五苓散、苓桂術甘湯之類加減;溼邪化熱,溼熱蘊蒸,則以清熱化溼之茵陳五苓湯、導赤散之類加減。 血瘀脈阻、津液外溢者,或氣虛血瘀者,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陽虛瘀阻,治宜溫陽行滯,化瘀通絡,方擬參附湯合血府逐瘀湯;陰虛血瘀則以一貫煎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滋陰活血化瘀。 水運留滯,津液走洩,對於氣鬱化火,煉液成痰者,以溫膽湯化痰清熱;而痰溼內聚,脾失健痰涎者,則治以燥溼化痰,理氣和中,方用二陳湯加減。
柴可群,王德玉.溼、瘀、痰與汗證.中醫雜誌,1995(11>:667)
張振輝通過對23例半身汗出患者的分析,將之分為5型:
陽明熱盛型:治宜清瀉陽明邪熱,經證以白虎湯加減,腑證以承氣湯加減,經腑合病證宜白虎承氣湯加減; 肝經鬱熱型:治以滋陰清熱,養血舒肝,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 陰虛內熱型:
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滋陰清熱; 氣血兩虛型:擬益氣養營,助陽固衛法,以八珍、十全大補湯加減; 陽氣虧虛型:方選桂附理中湯加昧以溫陽益氣。
其中**21例,有效2例。(張振輝.半身汗出的辨證**.中醫雜誌,1993<2>:740)
辨證分型治汗證
2樓:花椒科普
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過度出汗者,中醫稱汗證。其臨床表現通常有兩類,白輪閉晝汗出溱溱,動則益甚者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汗止者為盜汗。見於西醫學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亢、風溼熱、結核病、更年期症候群等病過程中。
中醫可分四型辨治臘姿裂:
氣虛血虧型:以自汗為主,或有盜汗。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宜益氣養血,固表止汗,可選大補黃芪湯(《丹溪心法》)加減:黃芪、防風、川芎、山茱萸、當歸、白朮、甘草、五味子、人參、茯苓、熟地黃、肉蓯蓉、浮小麥、鍛牡蠣。偏氣虛,可選玉屏風散加味;偏血虛,可選歸脾湯。
成藥可酌選人參養榮丸、虛汗停顆粒、玉屏風顆粒、補中益氣丸、歸脾丸等。
營衛不和型: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可表現為區域性出汗、半身出汗,舌苔薄白,脈緩。治宜調和營衛,以桂枝湯加味:
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龍骨、鍛牡蠣、黃芪、浮小麥、麻黃根。若汗後發冷,可酌加附子以溫陽斂汗。成藥可選桂枝顆粒合虛汗停顆粒或黃芪精口服液。
虛火內熾型:以盜汗為主,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顴紅,口渴,舌紅少冊弊苔,脈細數。
治宜降火滋陰,以當歸六黃湯加味: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黃芪、鍛牡蠣、浮小麥、烏梅、銀柴胡、麥冬、五味子。成藥可酌選二至丸、知柏地黃丸、天王補心丸。
邪熱鬱蒸型:蒸蒸汗出,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尿黃,大便偏幹,舌苔薄黃,脈弦數。治宜清肝洩熱化溼,以龍膽瀉肝湯加味:
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澤瀉、通草、車前子、當歸、生地黃、甘草、茵陳。成藥可酌選龍膽瀉肝丸、四妙丸。
必須說明的是,對單獨出現的汗證,依此辨證**效果確鑿。對急性熱病、危重症和其他疾病引起或伴發的汗證,應首先積極**原發病。
請問多汗症中醫是如何辨證的
多汗症一般是指身體的區域性或者全身的出汗量異常增多的一種現象。真正的全身性多汗症非常少見,即使是全身疾病導致的多汗症,也只是在某些部位多汗會比較明顯。它的原因主要分為疾病性的和功能性的,疾病性的多汗症多見於內分泌失調 體內激素分泌功能紊亂,常見的疾病有甲亢 垂體功能亢進的病人 還有一些糖尿病 神經系...
多汗症的併發症有哪些?多汗症有哪些併發症?
多汗症是指區域性或全身 出汗量異常增多的現象。真正全身性多汗症少見,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症也主要發生在某些部位。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廣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熱等。區域性性多汗症常初發於兒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有成年後自然減輕的傾向。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可分虛實兩種型別...
多汗症的危害是什麼,多汗症危害有哪些?
多汗症的危害 1 足部出汗常使襪子 鞋墊溼透,可自覺行走時腳底會打滑 2 還有可能會出現過多的汗液浸漬 使 發白,腳趾間糜爛,常導致真菌 細菌滋生,引起腳臭 腳癬等 3 腋部出汗可見汗水從腋窩下往下滴淌,衣服常會被汗水浸溼。當有細菌侵入感染,腋下不僅可發出難聞的氣味 即腋臭 還可併發 炎症等。4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