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的解釋
1樓:鬼鬼
高山景行的解釋[respect a worthy person as to look up to high mountains]
以高山和大路 比喻 人的 道德 之美,有高德之人猶山高、路闊一樣受 仰慕 高山仰止, 景行 行止。——詩·小雅·車轄》 。傳》 :
景,大也。 《箋》 :景,明也。
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高山景行,私所慕仰。——魏文帝 《與鍾繇書》 詳細解釋 語出 《詩·小雅·車舝》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 高尚 的 德行 。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
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國 魏 曹丕 《與鍾大理書》 :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清 陸隴其 《上巡道吳公書》 :隴其 於聲音之理, 未能 窺見萬一,然仰 苑洛 、 椒山 兩 先生 之遺風, 不啻 高山景行。」
詞語分解 高山的解釋 .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
荀子· 勸學 》:故不登高山, 不知 天之高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 注引 晉 杜篤 《杜氏新書》:
今吾亦冀眾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景行的解釋 .高尚的德行。
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鄭玄 箋:
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一說,卜雀景行á,大路。禪弊指見 朱熹 集傳。
漢 蔡邕 《郭有道賀配碑文》:「於是樹碑表墓,昭銘。
景行高山怎麼解釋?
2樓:昨夜的夢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乙個是漢儒,乙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雹旁悶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啟仿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源彎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旦以語相平文言文翻譯,如何進行文言文翻譯?
陳涉世家 司馬遷 原文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 搞笑了 我們也是這個作業 陳涉 唔 不知道你是什麼教材捏 我是上海教材滴,九年級的話也就是初三,初三要背的文言文是很多的,陳涉世家的第一段要背,出師表有的要求是全背有的要求是背中間三段,我建議全背,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全文,桃花源記全文,捕蛇者說從...
姚弋仲文言文翻譯閱讀答案,文言文閱讀題要答案和譯文
原文 予觀奕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奕者,終日默坐而已.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 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
文言文《常羊學射》閱讀答案,《蜀僧》的文言文閱讀答案
選自明 劉基 郁離子 原文常羊學射於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 若欲聞射道乎?楚王田於雲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發,鹿出於王左,麋交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而過,翼若垂雲。王注矢於弓,不知其所射。養叔進曰 臣之射也,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譯文常羊向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