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心理學:三種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心理諮詢師張霞。
美麗花園心理諮詢法人及首席心理諮詢師。
很多人的煩惱來螞碰譁自於不合理的信念。心理學家韋斯特總結了常見的不合理信念的三個特徵: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
1、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 「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
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懷有這樣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中,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過分概括化。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艾利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是不合邏輯的,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容的好壞一樣。過分概括化的乙個方面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評價。
如當面對失敗就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及焦慮和抑鬱情緒的產生。過分概括化的另乙個方面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等,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以致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
3、糟糕至極。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的惡性迴圈之中,而難以自拔。
糟糕就是不好、壞事了的意思。當乙個人講什麼事情都糟透了、糟極了的時候,對他來說往往意味著碰到的是最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吵搜頂之災。艾利斯指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有可能發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義悶行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
當乙個人沿著這條思路想下去,認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還糟的事情時,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極端的、負的不良情緒狀態之中。
2樓:乙個無主見流浪漢
自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是。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
心理學中所涉及的不合理信念的三個特徵有哪些
3樓:徐臨祥
心理學中的不合理信念的三個主要特徵:
1、絕對化的要求(應該、必須)
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這種特徵通常是與「必須」和「應該」這類詞聯絡在一起,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友好地對待我」等等。這種絕對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客觀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不可能依個人意志而轉移。
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得成功;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會依他的意願來改變。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2、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盲人摸象)
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是個體對自己或別人不合理的評價,其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一些人面對失敗的結果常常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或「毫無價值」。
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以及焦慮和抑鬱等情緒。而一旦將這種評價轉向於他人,就會一味地責備別人,併產生憤怒和敵意的情緒。針對這類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緒**強調世上沒有乙個人能達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乙個人都應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
因此,應以評價乙個人的具體行為和表現來代替對整個人的評價,也就是說,「評價乙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價乙個人」。
3、糟糕至極(主觀放大)
是一種對事物的可能後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種災難性的預期的非理性觀念。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因此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定義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頂。若人堅持這樣的觀念,那麼當他認為遇到了糟糕透頂的事情發生時,就會陷入極度的負性情緒體驗中。
針對這種信念,合理情緒**理論認為雖然非常不好的事情確實可能發生,我們也有很多原因不希望它發生,但我們卻沒有理由說它不該發生。因此,面對這些不好的事情,我們應該努力接受現實,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態,而在不能改變時去學會如何在這種狀態下生活下去。
4樓:卓別你不笑
心理學:真正不好惹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遇到了要多留心眼。
請論述什麼是心理學中不合理信念及其主要特徵?
5樓:情感教育老師
心理學中不合理信念及其主要特徵是沒有信心,自卑,這些都是不合理的信念。
常見的非理性信念包括哪些
6樓:網友
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通俗地講就是對挫折的不合理認識,它來自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里斯(albert ellis)的挫折abc理論。a(activating event),即挫折本身,b指人對挫折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c指在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反應及行為的結果。根據這一理論,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挫折感,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對挫折的不合理認識。
人既是理性,又是非理性的,人的大部分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都是來自不合邏輯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即不合理的信念。這種不合理的信念會導致挫折感的產生。不合理信念一般具有三個特點:
1. 絕對化要求: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不合理信念。
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其必定會發生或必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信念,它常與"必須"、"應該"這樣的詞連在一起,如"我必須做得最好"、"他必須那樣做才對"等。
2. 過分概括化:它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信念。
過分概括化的人在看問題時容易走極端,往往導致對自身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如一遇失敗便認為自己"沒用"、"非常笨"、"不可救藥";或別人稍有過失就認為這個人無一可取,全面否定。持有這種信念的人要麼會導致盲目自責自罪、自卑自棄,要麼會一味責備他人或外在環境,產生敵意、憤怒等不良情緒。
3. 糟糕透頂:這種不合理的信念認為某一事情發生了,必定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
個體一旦具有這種信念,就會產生焦慮、悲觀、抑鬱等不良情緒體驗。許多同學的考前焦慮多數是因為持有這種信念一起的。
7樓:網友
①傾向於進行畸形的思維(如強迫思維)。
傾向於易受暗示影響。
傾向於過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傾向於要求盡善盡美,認為不是完美的就是無用的。
傾向於對他人的過分要求。
傾向於追求絕對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確定性。
傾向於誇大負性事件的危害性。
傾向於自暴自棄。
傾向於自我貶低。
傾向於過分關注自身的機體的變化。
想一想以前做夢真是奇怪,自己在夢裡知道自己在做夢,夢裡的自己還會對夢裡的人說自己在做夢,有時候自己
你跟我一樣,而且有時候很清楚自己在做夢,如果遇到快樂的,自己想多夢一會兒,如果遇到惡夢或則危險,可也明白,不害怕。這很正常 你的潛意識要自己該醒來了。望採納。這麼神奇!我靠,鬧鐘都免了 關於夢的問題 1 我做夢知道自己在做夢,而且夢裡做夢,夢裡的夢,還在做夢。感覺有三重以上的夢境,夢中夢啊 不要太害...
我想自己學習心理學,不知道怎麼入門
可以自學 買大學本科的教程 然後看心理學歷史 我想學心理學,但是不知道怎麼入門,應該從 開始 1 從生活開始。2 學習基礎的心理學開始。普通心理學 你的第一本教材。3 學習心理學的其他重要分支。人格心理學 心理諮詢學 發展心理學 等。4 關鍵是熱愛這一個領域,你就會有堅持關注和學習。想自學心理學應該...
愛有多種表現形式,請你想一想自己生活中的「愛」,
比如我可以做更多的家務,我對他積極主動的欣賞,也換取了他對我的欣賞,我倆利用晚上雙休日時間一起出去運動,互相贈送小禮物,通過擁抱身體的接觸,眼睛對視等,創造更多愛的感覺,讓愛在家中流動起來。對待孩子亦是如此,創造更多精心快樂的時刻,欣賞讚美他,給他買或允許他買自己喜歡的禮物,感謝他為家庭的勞動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