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身養性的反面典故,關於古人修身養性的問題

2025-04-08 07:35:25 字數 1640 閱讀 9343

1樓:逸點傳媒

禮與不禮臘耐的代價。

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各方面均處於劣勢地位。一天,聽說袁紹的謀士許攸來訪,他隱雹竟顧灶局帆不得衣服,打著赤腳慌忙出門迎接,對許攸十分尊重。許攸被曹操的誠心感動,積極為曹操出謀劃策,幫了曹操大忙。

然而,曹操也吃過不講禮節的虧。當他志得意滿、一帆風順時,西川的張松前來獻圖,曹操當時態度傲慢,給張松留下了「輕賢慢士」的壞印象。張松臨時改變主意,把本來要獻給曹操的西川地圖,轉而獻給了劉備。

這對曹操來說,不能不算一大損失。

分析:曹操的故事,說明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不管對方是誰,都應以禮對待,這是對對方的尊重。只有你對待別人有禮、別人才會還同樣的禮貌。

關於古人修身養性的問題、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簡而概之的說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條目表現出較強的邏輯性,他們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當然由於它產生於春秋戰國交屆的時期,受了宗法制度的影響很大,但是現在其積極的部分人們領會的主要內涵。

對於人之是善是惡之說,先賢有兩種說法,一為性本善,一為性本惡。誰對誰錯,只是個人理解的問題!

人之生來是為惡,所以需要我們不斷的修身養性!不斷的讓自己少犯錯誤,從另乙個方面來看,人犯錯是在所難免,不必苛責!

人在青年,有兩件事情需要做,一為修身養性,二為收斂!至於齊家治國,卻看日後你的造化!

古人的修身養性之道—「靜」、「忍」。古人關於修身養性之道,特別強調乙個「靜」字、乙個「忍」字。如,諸葛亮即有「非靜無以成學」、「寧靜致遠」等,而曾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的所謂「修身養性」,實際上就是通過自我修煉來達到自我完善的一種途徑,就是要把先賢之美德才學化為自身之習性功力。而要「修」要「養」,就首先要能「靜」能「忍」,否則,心浮氣燥,如何修得下去,養得起來?

所以,古人說:「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萬事忍為上」等等。足見「靜」、「忍」的重要。

對於年輕人來說,修身養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做得比較到位的話,那麼可能他就沒有朝氣了。但是修身養性對於乙個人的一生來說又是很重要的境界。

古代關於修身養性的名言、古諺、事例有哪些

3樓:殺倭奴兮覓封侯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儒家。

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裡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閒中觀出,見乾坤最上文章。 —洪應明。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洪應明。

4樓:我心悠然

靜坐常思己之過,閒談莫論他人非。

5樓:網友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先天下之憂。。。

關於修身養性的詩文名句,關於修身養性的詩文名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上帝是公平的,負出與收穫永不成正比 人生是苦澀的,經歷無數次失敗也不一定會成功 愛是無私的,只能全力負出,不要所求回報。心靜如止水,雜念似浮雲,忍他,讓他,不管他,修身養性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范仲淹 達則兼...

怎麼修身養性? 40,有什麼修身養性的方法

可以配合瑜伽 做一點瑜伽 這樣可以緩解身體壓力 還可以釋放精神壓力。有規律的飲食和鍛鍊。多看書,提高內涵。學學鋼琴啊美術之類的。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又一個良好的心態。有什麼修身養性的方法 修身養性的方法有 1 心靈的平靜。身處一個行色匆匆的時代,有人不安,坐臥不寧 有人隨俗,與世浮沉 有人惶恐,患得患...

怎麼來修身養性。怎麼讓自己的性格變的沉穩一些

多聽不語。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語。只要靜下心你來。別那麼急躁就好。自己控制好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如果能達到通今博古的程度。就最理想。二。認真總結別人的和自己的失敗或成功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身分析,判斷,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的能力。三。要努力為自己創造一個充足並穩固的物質基礎。為自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