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歌及解釋
1樓:讓夢浮於心上
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七十二候口訣是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乙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歌及解釋
2樓:追劇圖蘇
二十四節氣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制定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乙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運**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黃河流域。
為標準。每十五天乙個節氣。
有人將二十四節氣編成順口溜方便記憶:「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
六、廿一,下半年來。
八、廿三。」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名錄。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根據黃河流域的動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現象。
變化的徵候等編寫而成,用來說明節氣變化,作為黃河流域農事活動的依據。它以五天為一候,一年365天(平年)為72候,為與24節氣。
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共有72候。
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地始凍」等;後者有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虎始交」、「萍始生」、「苦菜。
秀」、「桃始華」等。
也有人為七十二候做了方便記憶的口訣:「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乙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
立春正月節鬥指艮,雨水正月中鬥指寅。
驚蟄二月節鬥指甲,春分二月中鬥指卯。
清明三月節鬥指乙,穀雨三月中鬥指辰。
立夏四月節鬥指巽,小滿。
四月中鬥指巳。
芒種五月節鬥指丙,夏至五月中鬥指午。
小暑。六月節鬥指丁,大暑六月中鬥指未。
立秋七月節鬥指坤,處暑七月中鬥指申。
白露八月節。
鬥指庚,秋分八月中鬥指酉。
寒露九月節鬥指辛,霜降九月中鬥指戌。
立冬十月節。
鬥指乾,小雪十月中鬥指亥。
大雪十一月節鬥指壬,冬至十一月中鬥指子。
小寒十二月節鬥指癸,大寒十二月中鬥指醜。
3樓:花不語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的氣象學和農業節令,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季節變化和天文氣象的特點。七十二候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把一年分為七十二個節氣時段,每個時段稱為乙個候,以表達季節和天氣變化的細微差別。以下是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歌及解釋:
立春。候雁北飛,松柏萌動。
雨水。候獺祭魚,草木萌動。
驚蟄。候雷始發聲,桃始華。
春分。候鳥鳴歸,花開滿地。
清明。候虎始交,玄鳥至。
穀雨。候萍始生,雀舞先聲。
立夏。候螻蟈鳴,蚯蚓出。
小滿。候飛蝗生。
芒種。候螢火出,麥秋至。
夏至。候腐草為螢,鹿角解。
小暑。候溫風至,蟋蟀居壁。
大暑。候鷹乃祭鳥,土潤溽暑。
立秋。候涼風至,白露降。
處暑。候天地始肅,群鳥養羞。
白露。候鴻雁來。
秋分。候雷藏不發聲,蟲始振翅。
寒露。候鴨群定湖上,霜始降。
霜降。候豺乃祭狗,水始冰。
立冬。候雁北休,雀南翔。
小雪。候虹藏不見,天氣上公升。
大雪。候鶡鳥不鳴,蟲坯漸堅。
冬至。候麋角脫,水泉動。
小寒。候雁南歸,玩具成冰。
大寒。候雁北逝,魚藏冰底。
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歌中所描述的現象和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界變化的觀察和認知,對農業生產的指導和調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是什麼?三候一節氣
4樓:向陽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我國古人以五日為一候,這樣,一年二十四節氣就分為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乙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各是什麼內容。
你可能喜歡》 關於立春的詩句20首。
立春: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雨水: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驚蟄: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乙個節氣。
春分: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
清明: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穀雨: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鳩拂其羽;三候為戴任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
5樓:成大文化
四時:春,夏,秋,冬。
八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七十二候,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節,六候為一氣,七十二候為一年。
木曰曲直,樹木的根鬚、枝條都是向四周擴散,生長,木代表春天。
水月潤下,冬天是萬物閉藏的時候,陽氣下沉,地氣下降,氣的下降、潛藏、收斂,而水具有這種特性,所團含以用水來代表。
春夏秋冬的更替,就是大自然的氣機大尺的一滾或高個變化、運動過程,古人用五行來更形象的說明了這種變化。
七十二候的解釋
6樓:豆稻秫胡麻
七十二候的解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一簡洞月六候,三候為一節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據 動物 、植物或其他 自然 現象變化的徵候,說明節氣變化,作為 農事 活動的 依據 。
兒女 英雄 傳》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縱說萬類不齊,那禮家記事者,何以就敢 毅然早姿 斷為『爵入大水為蛤』哉?此 格物 之所以難也。
按,七十二候之說,最初見於《逸周書》、《呂氏春秋》 十二 紀, 漢 儒列於《禮記·月令》,又見於《淮南子·時則訓》,《魏書》始入《律曆志》。但各書所舉月攔睜枯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問》所引《呂氏春秋》七十二候,亦與今本《呂氏春秋》及歷中所載 不同 。參閱 清 李調元 《月令氣候圖說》。
詞語分解 七的解釋 七 ī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部首 :一; 候的解釋 候 ò 等待 :等候。
候車室。候選人。 守候 。
候補。候場。候審。
候診。 看望 ,問好: 伺候 。
問候。 時節:時候。
氣候。候鳥。候蟲。
事物在變化中的情狀: 火候 兒。症候。
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現 氣象 學上仍沿。
二十四節氣中處暑節氣開什麼花,二十四節氣分別開什麼花
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 大暑 也不同於小寒 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暑在古漢語裡就是熱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中根據一年中氣溫的不同,暑 也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 小暑 大暑 處暑。其中小暑是立夏過後,氣溫稍高...
求,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共有八句,整首歌是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多少個
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雨水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驚蟄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清明 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穀雨 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立夏 夏季的開始。小滿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