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旅行札記》解析?

2025-02-15 01:20:13 字數 1800 閱讀 6078

1樓:匿名使用者

卡夫卡作品的最突出的特徵是貌似悖理荒誕,實則真實可信,並且空位極多,讀者發揮作用的餘地極大。他以最平淡、最不引人注意的語氣和態度敘述與習慣邏輯、與常理相悖的事件和境況,就像那是最平常的事。他敘述的事件和境況叫讀者感到不可思議,而敘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卻毫不驚訝。

不可思議的事時常出現在用現實主義手法描寫的環境和心態中,悖理的事發生得那麼正常合理,它和真實交織在一起。旅遊札記是介紹了作者到歐洲的所見所聞,作者用荒誕詼諧的筆法塑造了許多趣味橫生的人物形象,列車上醜陋吃相的乘客,嗤笑他人的聾子,偷報紙的小夥子,穿著暴露的女服務員,翫忽職守的警察。文章是以歐洲大環境為背景,解題時需要結合當時背景,表現了卡夫卡對歐洲社會現狀的諷刺、批判與擔憂。

2樓:蓴淨qp瞬滅

車上的報紙是公共的喲……那個精神小夥是在偷報紙。

卡夫卡的整體文風都有點陰暗。

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

卡夫卡的旅途札記

3樓:彩色鉛筆小姐

到山裡去旅行。

我不知道,」我輕聲地喊,「我根本不知道,既然沒有人來那就不會有人來了。我沒。

有傷害過別人,別人也沒有對不起我的。不過無人幫助我,罷了,乙個也沒有。然而,情況。

並非如此。——說乙個也沒有那是天下沒有好人了。可我喜歡這樣說,——為什麼不和乙個。

無人」社會一起去旅遊一次呢,當然是到山裡去;不去山裡,又去**呢?這些「無人」

熙熙攘攘,細碎的步子將許多挽著的手臂和許多腳分開了,當然,大家都穿著禮服,我們走。

得還不錯,我們相互之間還留得有些空隙,風從這些空隙之中吹過,我們的嗓子要到山裡才。

能舒展,真怪,我們居然沒有唱歌。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想表達什麼?

4樓:手機使用者

卡夫卡深通人性,他是悲傷的。

5樓:影帝

第一,生活的本質到底是為了什麼?

第二,人是自私的。但很多時候的自私都是單純的。

第三,愛到底存不存在。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是想要表達什麼

6樓:端木吟天

《在流放地》寫了乙個旅行者和乙個軍官,就乙個傳統的處決犯人的「機器」而展開的討論。 餘華說:「我之所以選擇《在流放地》,是因為卡夫卡這部作品留在敘述上的刻度最為清晰,我所指的是乙個作家敘述時產生力量的支點在什麼地方……《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敘述中伸展出去的枝葉,在對那架殺人機器細緻入微的描寫裡,這位作家表達出了和巴爾扎克同樣準確的現實感,這樣的現實感也在故事的其他部分不斷湧現,正是這些擁有了現實依據的描述,才構成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

事實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們更容易被大廈的荒誕性所吸引,從而忽視了建築材料的實用性。」

誰知道卡夫卡《變形記》的主題和藝術特色?

7樓:僪子瑜

卡福卡的生事並不順利,文學人士對他的《變形記》有很多研究,各種理解不一而足。

我個人認為該書是對卡福卡本人某一特定時期內心世界的自敘。其主題並無明顯的**方向,但又很真實的反映出了他自己在當時的生活環境中無奈掙扎的心理變化,耐人尋味。

文章的藝術性很不錯,將獨特的構思技巧完全融合到樸實的語言中,以突然性的「變形事件」將常人的思想、普通的情感以及自身在該事件中的種種感受和思考平實的表達於讀者的腦海中。

和同類書籍一樣,該書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特定文化環境中由特定的人所作。就像乙個大褂子,很多人都穿得上但穿出來的效果卻不是一樣的,所以單一的確定其主題和藝術特色是什麼,並不太實際。

卡夫卡是哪國作家,卡夫卡是誰?哪國作家。

弗蘭茲 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 1924 奧地利 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 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 集和3部長篇 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 柏格森...

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中卡夫卡的人物形象分析急急急呀

作家表現的是一種現實與精神的分離。現實把人的精神無情的擠壓,人的精神受到摧殘 具體的人的身體最具象徵的就是食慾的壓制,為藝術獻身變成了藝術家 被獻身 不知道呀!幫忙賞析一下卡夫卡的短篇 飢餓藝術家 在沒有人理解和支援下,備感孤獨的藝術家依然堅持自己對最高藝術的嚮往。他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活,為使自己...

卡夫卡文學的主要內涵和精神,卡夫卡在文學上主要的成就是什麼

卡夫卡不把創作看做純美學的事,而看作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命燃燒的過程內。他容 在日記中寫道 我內心有個龐大的世界,不通過文學途徑把它引發出來,我就要撕裂了 後世的批評家,往往過分強調卡夫卡作品陰暗的一面,忽視其明朗 風趣的地方,米蘭 昆德拉在 被背叛的遺囑 les testaments tra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