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的商鞅是如何死的呢?

2025-02-12 10:10:24 字數 2946 閱讀 3868

1樓:擦纜枚

在封建社會時代,變法者或後代,皆沒有好下場。商鞅,本名叫公孫鞅,也叫衛鞅,因為封地在商邑,所以也叫商鞅。

起初,積貧積弱的秦國,在商鞅的變法之下,開始變得強大起來,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國家,為後來的一統奠定了基礎。

西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贏駟繼位,謂秦惠文王。商鞅失去秦孝公這個最強保護傘,被秦國貴族聯合誣告其謀反,只得逃亡到封地,並召集一些手下抵抗來追擊的秦軍,被擒殺後,再被車裂。

按理說,商鞅於秦國有大功,不該被贏駟處死才對。很費解對吧,只要往仔細一想就明白了。

一,舊貴族恨不得食其肉商鞅的改革,是徹底性,全民性的。他從每乙個秦人到士大夫,到君王。都制定了三等約束和權力。

第三等法:普通秦人,必須守法。第二等信和法:

士大夫貴族階層,必須重信守法,不徇私。第三等權:君主,必須重權不徇私。

如此才能天下安定。

劇照)變法中,想國家強大,人人參與改革,就得打破階級限制。

於是,第一次變法時,在秦國,掀起一輪權力洗牌,把權力從一小簇舊貴族世家的手中搶過來,分配給底層秦人。廢除世卿世祿制,確立軍功爵制。

簡單的舉個例子,乙個村子,世世代代都是老村長傳位給他兒子,成為新村長的。並且,可以繼承老村長之前得到的那些國家賞賜的封地,稅收等。但是,軍功爵制,就把這種規矩改了,任何普通秦人和舊貴族,必須通過軍功,才能坐上村長的位子,也才能得到封地及其稅收的利益。

第二次變法時,廢除了舊貴族們祖宗留下的原有封地——井田制,被改成郡縣制,收歸國家所有。這一招相當於固定家產充公。而貴族世家們之所以能生活無憂,人前顯貴,就是靠繼承先人傳下的爵位和封地等家產。

而商鞅正是要把他們這種優越的特權和家產都剝去,怪不得舊貴族們恨不能吃了商鞅。

商鞅的兩次變法,從權力到財產,主要都是在割舊貴族的肉。於是,割出了公子虔、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派政敵。

二,功高震主作為秦國最大的貴族——秦王,對商鞅是怎麼看的呢?毫無疑問,秦孝公對商鞅是感激與無限信任的,恨不得分他半壁江山,事實也的確差不多。秦孝公把軍權、政權都放給了商鞅,還把他封為商君,給了商邑作為封地。

但是,秦孝公的兒子贏駟,對商鞅的態度,卻不怎麼友好了。贏駟年少時,因為犯了法,按新法律是要被執行懲罰的。因為贏駟是太子,刑不加身。

所以刑罰轉移到了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老師公孫賈身上。

2樓:數位技術小輝

五馬分屍。因為變法的商鞅犯了法,按照律法需要五馬分屍,所以商鞅是五馬分屍而死。

3樓:小什說生活

變法的商鞅是被車裂而死。因為商鞅的變法觸動了當時很多貴族的利益,所以被陷害而至車裂。

4樓:三棵樹

商鞅被誣告謀反,秦惠王下令逮捕他,之後,回到封地抵抗,最後失敗,被五馬分屍而死。

5樓:我遊戲特別

根據歷史記載,商鞅最後是被五馬分屍而死的,相對來說,我覺得商鞅對秦國做出來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這個死法無疑讓人感覺十分惋惜。

歷史上的商鞅變法

6樓:枚樂悅

商鞅變法(西元前356年和西元前350年),是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支援商鞅進行的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商鞅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最終商鞅雖落得「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卻持續實行下去。

此次變法壯大了秦國國力,為秦後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它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文名。商鞅變法。

外文名。reform

變法時間。西元前356年、350年。

主要內容。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

戰國時期形勢。

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

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7樓:網友

商鞅在秦國主持的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是戰國秦國秦孝。

支援商鞅進行的一次較為。

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

8樓:網友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西元前356年和西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9樓:惠夢寒

商鞅變法是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475~西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改革。此次變法是中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對戰國末年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來由於商鞅作法自斃而遭到五馬分屍,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其新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10樓:網友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只能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商鞅變法是哪個朝代的事件,商鞅變法發生在哪個年代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事件。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的意義,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商鞅頒佈的變法措施,加快了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推動了封建社會的程序.1 意義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

商鞅變法的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 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 就是後來的商鞅 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