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李少公子
渭水之盟是唐朝初年時期,西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京師震動,唐朝被迫簽下盟約。
2樓:行樂
處於乙個非常鼎盛的時期,而且在當時李世民登基,最重要的就是突厥在得知了唐朝政權的變換之後,覺得這是乙個非常好的時機,所以才會在這種情況下發動戰爭。
3樓:辰楠侃
處於繁榮時期,當時李世民是皇帝,唐朝的經濟發展的非常好,人民的負擔也很小,戰爭很少。
4樓:史蒂芬斯
那個時候唐朝剛剛經歷了玄武門之變,當時的這個事件也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引起了大家的爭議。
唐太宗的「渭水之盟」是怎麼回事
5樓:網友
很可能有水分。。。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
西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 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 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 《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乙個重要轉折點。
6樓:匿名使用者
渭水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聽說給了突厥不少錢財哦。
7樓:fxhjv那狀
。以鞏固這種語言與動作的聯絡。指鼻子、
唐朝時渭河稱為渭水嗎?
8樓:禰為她哭紅眼妃
渭水,水名,一稱渭河,黃河最大支流,在陝西省中部。流域範圍主要在陝西省中部。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至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面積:
一三四三00平方公里 中文名:渭河 外文名:weiheriver 發源地:
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 注入:黃河 全長:吧一吧公里 渭河全長吧一吧公里,流域面積一三。
四三萬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
山海經。海內東經》:「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
唐張籍《登咸陽北寺樓》詩:「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納的支流有葫蘆河、涇河、洛河等。
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涇河年輸沙二。9陸億噸,在各支流中輸沙量最大。
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事業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二四陸年秦開鄭國渠,引涇水注入洛河,全長一二5公里,灌溉面積二吧0萬畝。漢武帝又開白公渠引涇水入渭。
在此以前沿秦嶺北麓還有從長安(今西安)引渭入黃的漕渠,既是水運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後經歷代擴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歷史上著名的產糧區。
9樓:不曾明瞭
是的,渭河古稱渭水,唐朝時還是叫渭水。
唐張籍《登咸陽北寺樓》詩:「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
為何渭水之盟催生強大唐朝?
10樓:網友
那是為了發動玄武門之變,消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11樓:撞了南牆的貓
因為渭水之盟僅僅過了三年,李世民將頡利可汗生擒到長安,揚了大唐國威。
12樓:芒果味宇兒
因為對於唐朝來說,這是國家的奇恥大辱。所以這個仇,不得不報。
13樓:網友
面對自己兄長和弟弟的威脅,他也能狠下心來。
14樓:哎呀哎呀
第一,李世民將頡利可汗生擒到長安,揚了大唐國威。第二,這是國家的奇恥大辱。所以這個仇,不得不報。
15樓:帳號已登出
因為只有在強迫的壓力下,才使這個國家成長。
16樓:噌視
因為他親臨前線,箭法超群,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軍閥都敗在他的腳下。
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靖難之役
明朝初期,一場令人痛心的靖難之役發生了。因為朱元璋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寶貝孫子,直接越過了自己的兒子們,加上朱允炆上臺政權不穩就開始發動了削藩的措施,導致了朱棣有了可乘之機。而在這場動亂之中,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包括建文帝的下落究竟如何,至今也是一個謎團。甚至有人說朱棣安排鄭和下西洋,其實就是為了打一...
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小哥哥帶你領略每個歷史上的今天 8月18日 1905年,反清革命組織共進會成立 1925年,國民革命軍正式組建 別的自己查吧。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小哥哥帶你領略每個歷史上的今天 庫爾特 瓦爾德海姆,著名外交家,聯合國第四任祕書長 1972 1982 奧地利外長 1986 1992 6月1...
在歷史上發生戰爭時為什麼只有中國人講究謀略,而外國都是正面硬剛?
中國的古代兵書的確有許多講究策略的。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兵書大約有孫子兵法 六韜 三略 尉繚子 司馬法等,這裡面有很多謀略內容,也有的近乎詭計。但是,他們都有個特點 武力要慎用,打仗是不好的事。看看,我們的祖先多麼和平 理性。當然,說得再多,知者恆知 不願知者恆不知。好吧,那就以 孫子兵法 為例來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