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禮之所起

2025-02-08 00:30:18 字數 1774 閱讀 4125

禮論(節選)荀子 禮起於何也?......是禮之所起也。的翻譯

1樓:ns老楊

譯文:禮是怎麼來的?說:

人生下來就有慾望,有慾望卻實現不了,就不能不想辦法去索取,索取卻沒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爭執,爭執就發生動亂,動亂導致貧窮。先王非常討厭動亂,於是制定禮儀來作為度量分界,用來滿足人們的慾望,給予人們的索取,使得慾望的滿足不會因為物質的匱乏而終止,物質的給予不會過分的順從於慾望,慾望和物質兩者相輔相成,這是禮出現的原因。

概括:中國先賢在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所求這一前提下,制定禮儀滿足人合乎法度的慾望之求,避免人們因為慾望而墜入歧途。

荀子是不是提出了禮法並用?

2樓:惜上陌

不是。管仲提出禮法並用的思想,沒聽說荀子有「禮法並用」。

3樓:網友

en ,禮法並施,王霸兼用。

孔子所說的「禮」和荀子所說的「禮」有什麼區別?

4樓:東方乾明

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的禮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孔子(見孔丘)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

孔子又說,他能講述夏禮和殷禮,但由於文獻不足,他雖能言之,卻不能「徵之」。也就是說禮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不能當作絕對不變的僵化的內容而一味復古。

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禮論(節選)荀子 禮起於何也?......是禮之所起也。的觀點如題

5樓:剛陽文化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 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 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 是禮之所起也。 翻譯:

禮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呢?說:人生來就有慾望;如果想要什麼 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沒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沒有個標準限度,就不能不 發生爭奪;一發生爭奪就會有禍亂,一有禍亂就會陷入困境。

古代的聖王厭 惡那禍亂,所以制定了禮義來確定人們的名分,以此來調養人們的慾望、滿 足人們的要求,使人們的慾望決不會由於物資的原因而不得滿足,物資決不 會因為人們的慾望而枯竭,使物資和慾望兩者在互相制約中增長。這就是禮 的起源。 觀點:

禮是古代聖王為了制約人生來就有的慾望,避免戰亂,保證物資的增長而制定的。

荀子從哪個角度揭示了禮的起源?

6樓:漫閱科技

孔子已對周禮作了修改,荀子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他從人的類本性的角度揭示禮的起源。人的氣力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馬快,但人卻可以駕馭牛馬,這是為什麼呢?

荀子認為這是因為人能夠結成社會群體。人之所以能結成群體,是因為人類創造了一套用來協調人際關係的禮義制度。「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

正因為人類創造了禮義制度,所以才取得「最為天下貴」的地位。他分析說,禮義的作用是「養人之慾,給人之求」,即協調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

記憶之所及,情之真切是什麼意思,情之所起,愛之所終,情之所惜,念之所及。是什麼意思?

記憶之所及 情之真切 的意思應該是 一個人記憶所能夠觸及到的事情是難忘記的 情感的流露自然是真切的 情之所起,愛之所終,情之所惜,念之所及。是什麼意思?這是情不知所來起 一往 源而深的出處 牡丹亭 的作者湯顯祖對自己的作品中人物杜麗娘的題詞,也是寫在 牡丹亭 開篇的話,意思是,情深時即可超越生死,而...

古代,「周公之禮」是什麼,行「周公之禮」都有哪些過程

周公之禮 其實是周公旦制定的一系列禮儀規範,並不單單指的是婚姻禮儀和男女之愛。它的過程一共分為納采 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 敦倫七個環節。但是這個禮法的制定卻為了制止男女濫情的這種現象,規定讓男女雙方完成婚姻禮儀之後才能 於是也就把 周公之禮 簡單的解釋為婚姻禮儀和男歡女愛。首先,在西周初期的...

太牢之禮中的,太牢是指,祭祀中的太牢之禮是最隆重的,太牢是指什麼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 羊 豕 sh 豬 三牲全備為 太牢 在古代回祭祀中答,太牢之禮是最為隆重的。古代祭祀所用物品叫犧牲玉帛,犧牲就是毛色純一的牛 羊 豕 豬 三種家畜。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 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 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 豕,沒有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