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書涵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長相思》及《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作於出關前後之途中。作者出關時冰雪未銷,又離開了京城千山萬水,對於生於關內,長於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麼荒涼,那麼寂寞,於是不由人思念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
長相思的寫作背景
2樓:曦蓮灘
長相思》是清初詞人納蘭性德所作。這首《長相思》以具體的時空推移過程,及視聽感受,既表現景象的巨集闊觀感,更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是即小見大的佳作。
西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雲南平定,康熙帝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詞人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悽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
帳篷外風聲不斷,雪花不住,嘈雜的聲音打碎了思鄉的夢,想到遠隔千里的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啊。
詞的上片開篇就是驚豔之語,詞人疊用兩個「一程」,突出長路漫漫之感。這句是化用李煜的「一重山,兩重山」,李煜只用了山的意象,而納蘭性德再加上了水,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前行的方向,他們一路向山海關出發。
全詞最美的是上片最後5個字,歷來備受名家推崇。「夜深千帳燈」寫的是帳篷裡將士們點起的燭燈,千頂帳篷在塞外,形成了一幅特別的畫面。詞人的視角高遠,帳內燭光閃閃,每一盞燭光下,都是一顆思歸的心。
王國維認為這5個字,寫出了「長河落日圓」的意境。
詞的下片寫塞外的風雪。上片中山水一程是空間的跨度,而下片的風一更雪一更,則是時間的維度。風雪聲擾了徵人的夢,詞人用「聒碎」的動詞來形容,悽美異常。
最後一句也是高明之語,由眼前的風雪筆鋒一轉,想起家鄉的寧靜,那裡沒有這樣惱人的聲響,全詞語言質樸,意境高妙。眼前的「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而心中的「故園無此聲」是婉約動人的,兩相對比下是詞人細膩思歸的心。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
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 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
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
長相思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3樓:晶酷酷酷年
1682年二月十五日 康熙帝因平定雲南 出關東巡 在奉天祭拜祖先 納蘭性德跟隨康熙帝 祭拜了福陵 永陵和昭陵。
長相思長相守詩句,長相思長相守的詩句有哪些?
長相抄思,在長安襲.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
《長相思》的意思,長相思的古詩意思
詩意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向榆關那邊進登。夜深宿營,只見無數座行帳中都亮著燈火。捱過了一更又一更,只聽得風雪一陣又一陣,吵得我鄉心碎亂,鄉夢難圓,在我的故園,幾曾有聒耳的風雪聲?你問的是誰的?李白的詩直白的訴說自己身在異地,而思戀的人在長安。是相思之苦。納蘭性德的詩是一首描寫邊塞軍...
長相思的詩意是什麼,長相思的詩意是什麼?簡短一點,快啊
長相思詩意 將軍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進發,夜裡住宿帳篷,每一個帳篷都點起了燈。入夜後,又是颳風又是下雨,將軍們再也睡不著覺了,因為故鄉溫暖而寧靜美好,沒有一點兒寒雪朔風之聲。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進發,夜裡住宿帳篷,又是颳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 因為故鄉溫暖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