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唐婉的精選
星系是乙個巨大的系統,在引力作用下,恆星、氣體、塵埃、暗物質和輻射等聚集在一起。根據星系的型別不同,通常包含百萬到萬億顆恆星,有些星系的中心還有強烈的活動現象,輻射出巨大的能量,這使得在很遙遠的地方也能看到星系。
看到意味著我們接收到了來自星系的光(電磁波)訊號,之後我們就會分析這些訊號,來確定該星系到地球的距離。
如果星系比較闇弱,我們就會用儘可能大的望遠鏡、儘可能長的**時間,來增加電磁波訊號的強度,從而得到更多關於闇弱星系的資訊。
離我們比較近的星系,比如大小麥哲倫雲、仙女星系、m32、m33、ngc6822、ic1613等等,因為離得近我們可以看到星系當中較亮的恆星,如果這些恆星的發光方式有明顯的特點,就可以通過測量星系當中某顆恆星的距離來確定整個星系的距離。
就好比漆黑的夜晚,我們看到遠處有光,如果我們能夠根據光的特點看出來是菸頭、手電筒還是探照燈,那麼根據這三者不同的亮度,我們大概就可以確定這光離我們的距離了。
具體天文學上面,有的恆星的亮度會週期性的變化,叫做變星,我們可以通過週期來確定亮度,最後確定距離,這種方法大概可以測到幾千萬光年遠的星系。
有一種星系的自轉速度和亮度有關係,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測量星系當中某個天體的速度來確定整個星系的亮度,最後也能得到距離,這種辦法可以測量幾億光年遠的星系。
有種恆星會發生爆發,爆發時亮度甚至相當於乙個普通星系,如果幾十億光年的遠的星系當中有這種爆發,我們就可以知道具體的距離了。再遠一些,我們可以根據光譜的紅移,用哈勃定律和宇宙學模型來算距離。
2樓:人能科技探索
當其他星體距離地球比較近的時候,可以用電磁波的方法來測算距離。當其他星體距離地球比較遠的情況下,可以利用三角法。當其他星體距離地球更遠的時候,可以利用哈勃效應和宇宙學紅移來計算距離。
3樓:義小丫
我覺得是因為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上坐飛船去宇宙研究推算出來的距離。
4樓:戶冰鑲
通過三角函式,只要測得兩個點與這個天體的夾角就可以計算出距離。測量過遠的天體時,要麼提高測量精度,另乙個就是儘量拉開兩個點的距離。但地球的大小是有限的,這裡有乙個方法就是,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的,可以在地球公轉到兩個最遠的位置來進行測量,這樣一來,兩個點的最大距離就從地球直徑變成了公轉直徑。
怎麼測量星球和星球之間的距離
5樓:雅兮
具體如下:
一般是用三角法,比如說地球在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分別觀測一顆恆星對地球的角度,然後以公轉軌道半徑為基線,算出它距地球的距離。
2.測量較近處的恆星,我們可以把地球繞太陽運動軌道的直徑作為已知距離的基線。
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是一年,半年繞行半周。在相隔半年的那兩天裡,地球正好處在地球軌道直徑的兩端。在相隔半年的那兩天分別觀測同一顆恆星,其方向是不同的,這就是它的視差角。
由視差角和地球的軌道直徑(3億千公尺),便可以計算出恆星的距離了。利用這種方法只能測量二三百光年以內的恆星的距離。
3.更遠處的恆星,因為它們的視差角太小了,無法測準,只能尋找其他方法。其中乙個著名的方法是利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來推算遙遠天體的距離,造父變星因此而獲得了「量天尺」的美稱。
一般是用三角法,比如說地球在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分別觀測一顆恆星對地球的角度,然後以公轉軌道半徑為基線,算出它距地球的距離。
4.譜線紅移測距法:譜線紅移的流行解釋是大**宇宙學說。
哈勃指出天體紅移與距離有關:z = h*d /c,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式中z為紅移量;c為光速;d為距離;h為哈勃常數,其值為50~80千公尺/(秒·兆秒差距)。
根據這個定律,只要測出河外星系譜線的紅移量z,便可算出星系的距離d。用譜線紅移法可以測定遠達百億光年計的距離。
科學家是怎麼計算星體與地球距離的?動不動幾十億光年,靠譜嗎
隨著天文愛好者這個群體越來越大,天文地理已經變得不再是極少數人的聊天話題。如果你足夠細心,那麼就一定會發現 當被描述的星體不是地球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一個統一的引數,那就是該星體和地球之間的距離。而這個距離單位不會是大家經常使用的公里,而是一束光在一個地球年中傳播的距離,即光年。距離地球6500萬光...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多少,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多少光年?
地球與太陽的最大距離是1.521 108千米,約在每年七月初,最小距離是1.471 108千米,約在每年一月初。平均距離是1.496 108千米。人們把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作為一個天文單位,取其整數為1億5千萬千米。這段距離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1700倍,乘時速1000千米的飛機要花17年才能到達太陽...
目前距地球最遠的星體是多遠
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超遠天體 新華社北京4月16日綜合訊息 多國科學家最近利用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一個距地球260億光年的天體,比此前已知最遠天體還要遠近1倍。目前,天文學界尚未能確定這一天體的性質。專家指出,這一發現對現有解釋宇宙的理論提出了挑戰。參加 斯隆數字天空探索 計劃的研究人員是根據紅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