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秋刀魚嘚味道
魚我所欲也》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人皆有此重義之心。
作者 | 孟子。
導讀。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
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捨棄魚而選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譯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樓:晴天便好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捨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捨,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
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鍾俸祿呢,萬鍾俸祿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願受侮,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
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應該罷休了。
文言文高手進
3樓:大玉兒
論點:捨生取義。
用比喻的方法引出來的,這種比是類比。即同類事物相比。
魚即生,熊掌即義。
就好像《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與水是陋室,名與深是我的高尚品德。
4樓:神醫張仲景
1,中心論點:
人教版:文章圍繞 捨生取義 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面論述生死於義的關係,指出捨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論點。
蘇教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怎樣提出: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這裡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人人都有好奇之心下一句是什麼?
5樓:風雨過後
出處:出自《孟子告子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 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 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白話譯文: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擴充套件資料。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解釋:
人活一輩子,除了物質需求之外,美其名曰的生理需求,物質追求,人的社會安全感與名譽的追求等等,迴歸到真實的生活,其實只追求乙個字,那就是愛。
乙個八十歲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倍感精神,乙個少年兒童穿上新衣服覺得很自豪,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愛美是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隨著社會化、生活化、群體化,每乙個人具備了基本的審美功能。
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人們的審美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有共同視角和個性視角,對美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共鳴,於是,形成了對事物 、文化,對藝術、對書畫作品有相對一致的評判標準,它反映了人們普遍對美的追求。
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一說是墨子的學生)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和《論語》類似;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
全篇共20章。
注:今人常習慣性地將性善與性惡相對,事實上,持性惡論的是荀子,年代晚於孟子,本篇是孟子與告子的爭論,不涉及荀子的性惡說。
應當指出,當時的人多用比喻論證,其某些論述按照現代的邏輯標準看並不嚴格。
6樓:神亦勝
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而努力。我們不得不面對乙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抉擇下,本人思來想去,寢食難安。哈利法克斯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我們的美德和缺點是一對親密的夫妻,生下的孩子既像父親也像母親。
這句話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侶,不斷激勵著我前進。我們都知道,只要有意義,那麼就必須慎重考慮。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
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到底應該如何實現。就我個人來說,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在這種困難的抉擇下,本人思來想去,寢食難安。
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
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因何而發生?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總結的來說,羅蘭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愛乙個人,先要使自己現在或將來百分之百的值得他愛,至於他愛不愛你,那是他的事,你可以如此希望,但不必勉強去追求。
這句話語雖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聯翩。一般來說,佚名曾經說過,青春不僅屬於那些風華正茂的青年人,更屬於一切永不倦怠、永遠進取的人。這不禁令我深思。
民諺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脖子再粗,硬不過刀。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到底應該如何實現。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的發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的發生,又會如何產生。可是,即使是這樣,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的出現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義。
經過上述討論,所謂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關鍵是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需要如何寫。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而靈魂的最美的**是慈悲。
我希望諸位也能好好地體會這句話。瞭解清楚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民諺曾經提到過,木頭也有三分火性。
帶著這句話,我們還要更加慎重的審視這個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這種困難的抉擇下,本人思來想去,寢食難安。今天,我們要解決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我認為,我希望大家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精神,進行討論。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樣看來,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人人都有一顆好奇心。在這種困難的抉擇下,本人思來想去,寢食難安。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是什麼意思?
7樓:網友
意思: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
出自:戰國 孟子《魚我所欲也》
原文選段: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釋義: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方法哪會不採用呢?採用這種做法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這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並非只是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8樓:孫老闆
故的意思是:所以。
出處節選】《魚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白話譯文】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9樓:閒擲葡萄
一、這句話的意思是: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義),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
二、此語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
三、這一段的原文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人人皆有佛性,要感恩 尊重 愛這句啥意思
淨空法師 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他曉得,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佛不騙我們,像 華嚴經 所說的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又說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佛知道清楚,我們每一個人將來都能夠作佛,到那個時候你完全明白了,現在你是凡夫不明白。凡夫跟佛的差別在 佛見性了,凡夫迷了自性,迷悟不同。迷失自性的人叫凡夫,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