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是什麼?
1樓:泰山之下
知識是能力結構的組成部分。知識以多少為判斷標準。能力以強弱為判斷標準。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但只有那些能夠廣泛應用和遷移的知識,才能轉化成為能力。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依賴於知識的獲得。隨著人的知識、的積累,人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能力的高低又會影響到掌握知識的水平。從一個人掌握知識的速度與質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識的結果。兩者是互相轉化,互相促進的。
知識與能力的聯絡:
知識與能力之間不僅有區別,也有聯絡。區別體現在:知識和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規律的主觀表徵,知識有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能力是直接影響人的活動效率,促使活動順利完成達到目的的個性心理特徵。
陳述性知識體現在「懂不懂是什麼、怎麼樣」,程式性知識體現在「怎麼做」;技能體現在「會不會做」;能力體現在「能不能解決得了、辦得到、完得成」。聯絡體現在:掌握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能力。
而且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對知識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應的技能越熟練,越有利於能力的發展和發揮。能力是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前提,如果沒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如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等)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識。
能力知識技能三者的關係是什麼?
2樓:教育評論員說
能力知識技能三者的關係如下:
首先,從知識和技能的角度看:知識是技能形成的基礎,而技能反過來也可以鞏固知識的學習,深化對於學習的理解。
其次,從知識、技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知識、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礎,並推動能力的發展;但是知識、技能的掌握並不必然導致能力的發展,知識、技能的掌握只有達到熟練程度,通過廣泛遷移,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而能力反過來制約知識、技能的掌握水平,影響知識、技能的學習進度。
1、知識。關於知識的解釋,不同的理論流派有不同的解釋: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資訊及其組織,其實質是人腦對於客觀事物的特徵和聯絡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管表徵,是人類經驗、思想、智慧賴以存在形式;而建構主義則認為,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並不能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要針對具體情景進行再創造。知識的理解只能由學生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兩個理論流派對於知識的看法不相同,而我們在當代教學過程中比較認同認知心理學派的觀點,即知識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徵,是認知經驗的概括。
2、技能。技能是活動水平的概括,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前者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程式化、自動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動方式,比如寫字、彈琴;後者是藉助於內部力量調節、控制心智活動的經驗,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比如寫作、閱讀。
3、能力。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指直接影響個體的活動效率,促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其中既包括一般能力——在不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共同能力,是從事一切活動所必備的能力的綜合(也稱為智力)。
如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等,也包括特殊能力——從事某種專業活動所必備的能力的綜合,如數學能力、文學能力、藝術表演能力、管理能力、繪畫能力等。
知識與技能的概念
3樓:微言悚聽
技能:經過練習而獲得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1.技能的基本特點。
1)技能的形成途徑——練習。
技能是通過後天的練習形成的,故不同於本能行為。同時練習也不同於機械的重複某種動作,練習中每一次動作反覆的目的都是改進動作,提高動作的有效性,使動作趨於完善。
2)技能的形式——動作方式。
技能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故技能是一種動作經驗,不同於認識經驗。例如:頭腦中儲存的概念性的知識不是技能。因此,技能的掌握不是通過言語表述而是通過實際活動表現出來的。
3)技能的標誌——合乎法則。
技能的活動方式不是動作的隨意組合,合乎法則是技能形成的前提。在技能形成過程中,各個動作要素及其之間的順序都要遵循活動本身的要求。
2.技能與知識的關係。
1)陳述性知識與技能。
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學習不同,但陳述性知識是技能的起點。陳述性知識的學習目的在於形成較寬泛的知識背景,不一定能立刻被應用到解決問題中,但對理解和解決問題起到幫助。而技能的學習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而進行,不要求對整個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相關概念有多麼深刻的瞭解,而是要求對技能熟練掌握。
但是,在技能學習之初,學習者首先要理解並記憶活動所必需的諸如新概念和規則等陳述性知識。
2)程式性知識與技能。
兩者都是將有關事件、動作序列的規則轉化為相應的活動方式。從技能學習的角度來說,學習者必須通過實際操作,獲得活動的經驗。
4樓:clove砥礪前行
「知識」是指陳述性知識,「技能」是指程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是關於「是什麼」的知識,包括各種事實、概念、原則和理論等,它在人腦中是以命題和命題網路的形式存在的;程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的知識,包括如何從事並完成各種活動的技能,它在人腦中是以產生式和產生式系統的形式存在的;絕大多數陳述性知識是可以言傳的,比如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內容,而很多程式性知識則是不能言傳的,比如物理的一些解題技巧。
2.陳述性知識與程式性知識的獲得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兩個連續的階段;最初,學生獲得的通常是一些陳述性知識,經過大量的練習,這些知識具有了自動化的特點之後,就變成了程式性知識,使學生形成了必要的基本技能。
論述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5樓:知識力
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是什麼?知識多的人不一定能力強。知識 跟能力之間沒有等於號。
6樓:分永不停息
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資訊及其組織,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能力指直接影響個體的活動效率,促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關於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係密切,他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絡。
首先,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表現在三個方面:範疇不同、概括水平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步。第一,能力、知識和技能屬於不同的範疇。
知識是認知經驗的概括,技能是活動方式的概括;而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例如,「水往低處流」「一年有四季」是陳述性知識,屬於學習的認知經驗,知道怎麼騎車、怎麼打球屬於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運動協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屬於能力,屬於心理水平的概括。
第二,能力、知識和技能具有不通的概括水平。知識和技能比較具體,能力相對來說比較抽象。例如,記住「一年有四季」只代表一個具體的知識,知道怎麼打球只是掌握了一個具體的技能,而一個人的運動能力代表了一個人的抽象的能力。
可以看出,能力的概括水平比知識、技能的概括水平更高,可涉及的遷移範圍也更廣。
第三,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發展水平不同步。相對來說,知識的獲得更快,技能需要不斷地練習,二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比知識、技能的形成更慢些。同時,知識、技能的掌握並不必然導致能力的發展,也就是說知識越多、技能越強,能力就一定越強的說法是錯誤的,大家可以通過「高分低能」來進行理解,有些人知識掌握的非常多,但是各方面的能力會比較差。
所以說,知識越多、技能越強,能力不一定越強,而且知識、技能的發展沒有止境,但是能力的發展是有限度的。但是知識、技能也會對技能的形成和發展也會產生影響,知識和技能需要達到熟練程度,通過廣泛遷移,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也就是說,想要促進能力的發展,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需要達到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的情況。
其次,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知識、技能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能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知識越多,技能越強,就越有利於能力的發展。
例如,運動技能相關的知識學習的越多,運動技能掌握的越多,越有利於個體運動能力的發展。
第二,知識、技能的掌握又是一一定的能力為前提條件的,能力直接影響人們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快慢、深淺、難易和鞏固程度。例如,運動協調能力強的人,能更快地掌握相關運動技能,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強人,學習數學、物理知識學得更快。
智慧財產權與專利的關係是什麼,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的區別是什麼?
智慧財產權包括,專利權利,商標權利,和著作權 專利只是智慧財產權的一種 智慧財產權是人們基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經驗 知識而依法享有的權利。智慧財產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智慧財產權包括著作權 鄰接權 商標權 商號權 商業祕密權 產地標記權 專利權 積體電路布圖設計權等各種權...
保教知識與能力論述題怎麼複習,保教知識與能力活動設計題怎麼做
課堂複習有三種 講新課前,複習與之有關的舊知識,這叫做準備複習 老師講完課 後,往往要趁熱打鐵做點練習,這是以消化為目的的準備性複習 一節課將結束時,將本節所學內容進行梳理 歸納 小結,這是以吸收為目的的梳理性複習。課後複習以消除遺忘 強化記憶為目標,不管老師是否留作業,都應當對照課堂筆記與教材進行...
關於比的知識,比與比例的知識
同學 你說的是數學中的 比 吧?簡答如下 比的含義 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例如 長方形的長是6,寬是4,長和寬的比是6比4,寬和長的比是4比6。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 寫方法 6 4寫作6 4。是比號,讀作 比 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做比的後項。本題中6是這個比的前項,4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