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茉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上古時期大禹治理大洪水的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 大禹從父親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率領民眾,改"堵"為「疏」,歷經13年最終治水成功。 大禹躬親勞苦,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三過家門而不入"。
由此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的典故 5
大禹治水是什麼典故?
大禹治水的典故是什麼
2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3樓:網友
大禹治水主要是有兩個點部,其中一個說的是一書不語,讀原來人人知法都是用堵來治理洪水,可是這樣效果往往大於提出了疏導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取得效果,一個就是說大禹治水公司精神,他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所以留下了很好的美,也被選了一屆的中原地區文明的領導人。
大禹治水典故?
4樓:匿名使用者
傳上古時,黃河流域發生了大水災,隨之而來的還有猛獸肆虐,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就派遣鯀負責治水。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使用了從天帝那兒得到的寶物「息壤」,但因為他只採用堵塞的辦法,不但沒有治好洪水,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這時,舜接替堯為首領,經過親自考察,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
傳說鯀死後,他的兒子禹就從他腹中生出,並繼承父志。禹改變策略,用疏道的辦法,開渠排水浚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
據傳,當大禹來到河南洛陽時,發現有座高山,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擋住了水流的去路。禹決定集中人力,在群山中開道。在艱辛的勞作中,禹始終身先士卒,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腳趾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
在他的帶動下,山道開啟,洪水傾瀉,江河從此暢通。經過十三年的努力,治水終於成功,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禹也獲得崇高的威望,被尊稱為大禹,舜也把首領位置禪讓給了他。
5樓:網友
大禹治水的水應該指的是黃河流域,因為當時的中國的黃河流域氾濫成災,他的父親鯀選用的是堵塞的方法,而大禹卻不一樣,大禹選擇疏通的方法,最後治理好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故事
6樓:京城「老炮兒
公元前24-21世紀,北半球水患,從堯帝到舜都找治水人才。期初大禹的父親鯀受命治水,但治水失敗被殺。大禹子承父業,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吸取了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改堵為疏,終於治好了水患。
7樓:春風十里吹翻你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說:「禹!你也談談高見吧。
」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麼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說:「哦,到底是些什麼工作?」禹說:
「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
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裡的水都流進大河。
和后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 和肉食。還發展**,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以後禹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裡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餘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
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充套件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
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
8樓:一條酸菜魚
大禹在上古時期,帶領百姓於天災大自然做艱苦的鬥爭,終於戰勝了大洪水,大禹從他父親那裡總結了治水的教訓,採用了更加靈活的方式,疏通水流,這有就順利地將洪水引入大海中,大禹治水過程及其艱苦和英勇,出現了三顧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
9樓:科學工作者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
禹是一位神仙,他來到人間和阿嬌姑娘結了婚,住在山洞裡。有一年洪水氾濫,禹告別新婚的妻子,號召人和天神們團結起來到會稽山集合,商量治理洪水的辦法。
禹在去會稽山的路上遇到鄉親,鄉親告訴他阿嬌懷孕了。禹聽了很高興,但是約定的時間快到了,他只好託鄉親轉達他對妻子的問候。人和神都按時趕到了會稽山。
於是,禹帶領眾人動手開鑿河道,挖出的泥土用來填平洪水衝成的大坑。
大家不停地工作,修了一條又一條河道。又是一天,禹帶領人們經過自己的家鄉。一位鄉親告訴他阿嬌生病了,希望他回家去看看。
禹去疏導另一條河道時,又經過自己的家鄉。一位鄉親對他說:「阿嬌快生孩子了,你快去看看她吧!
」禹嘆了口氣說:「不,我回家一天,就耽誤一天治水的工作。」禹三次路過自已的家門都沒有回家,鄉親們聽了這件事十分感動,幹起活來更加努力。
禹非常想念妻子,阿嬌也非常想念禹。阿嬌天天站在山上等禹勝利歸來,漸漸地化成了一塊岩石。當禹把洪水完全治理好,回到家鄉之後發現妻子已經化成了石頭。
禹悲痛萬分,傷心哭泣,這時石人進裂,跳出了一個小孩。為了紀念孩子的母親,禹為孩子起名為啟。禹被人們擁戴為領袖,稱為「大禹王」。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
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臺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蹟,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曆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遊覽憑弔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鬥、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大禹治水的典故內容?
10樓: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
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
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大禹治水典故是什麼?
大禹治水中體現了大禹什麼的精神,大禹治水體現了什麼精神
公而忘私 民族至上 民為邦本 科學創新 嚴明法度 尊重自然 艱苦奮鬥 以身為度的精神等。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名叫文命,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傳說,堯在位時,黃河流域發生很大水災,莊家 土地都被淹沒了,百姓的房子 財產也被沖毀了。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大禹治水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大禹治水的歷史背景
約在四千多年之前,也就是堯為部落首領時,中國黃河流域頻發洪水,內濁浪滔天,給人們容 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災難 孟子 滕文公上 對此寫道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滕文公下 又說 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
除了大禹治水,還有哪些關於大禹的知識
正因為大禹公而忘私,加之眾志成城,黃河水災治理取得極大成績,受到舜帝和人民高度讚揚,數年後,舜將帝位讓給禹。繼承帝位的大禹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享樂,而是帶領人民持續治水,鞏固治水成果,利用水源方便,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業和水產畜禽養殖業,開闢南方農業興盛面貌,黃河以南區域出現穀子飄香,六畜興旺,人民安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