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_黃_鸝
不是,月餅起源於胡餅
月餅是屬於點心的嗎?
2樓:
月餅是點心的一種,具體來說是中式點心的一種。點心的範圍很廣,中式裡面有各種酥餅、月餅、南瓜餅、餃子等等,西式裡面有蛋糕、麵包、餅乾、撻派、布丁等等。
3樓:顧海by白洛因
是甜點 還是中國比較早甜點啊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是在什麼時候? 10
4樓:麻薯
不同朝代時間不一樣。
1、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
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2、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
九、十二、十五三天。
古代科舉考試的時間
5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是秋天 所以又叫秋試
中國古代科舉制的考試流程和錄取名次是怎樣的?
7樓:紙墨成殤
1、「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2、「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3、「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3、「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同時官府會在各地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察內容:
1、墨義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2、帖經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3、策問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4、詩賦
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5、經義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髮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乾脆專考經義。
6、武舉
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
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月餅的來歷
8樓:a鈥唄鈥唋
月餅的來歷詩詞中。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
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9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
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
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10樓:匿名使用者
漢族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據說起源於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
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讚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
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
「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11樓:匿名使用者
月餅是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做成的一種甜甜的小餅,往裡面塞上紙條,互相傳遞。
12樓:簡香香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13樓:匿名使用者
月餅就是用來吃的,不然月餅是用來幹嘛的
14樓:我的團長是檸檬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中秋月餅的來歷是什麼?
15樓:生活小點通
回答月餅,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發展至今,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中秋節吃月餅,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16樓:李政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 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這個特定節日裡吃的餅,通常為圓形。
從歷史記載來看,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絡起來,是八月十五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而歸,唐高祖接過吐魯番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另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
但那時還沒有被稱之為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
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
」「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廣為流傳的有關朱元璋用月餅在八月十五來傳遞起義訊息的故事,與史實不符,因為朱元璋沒有領導過起義而只是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還取了郭的義女為妻,後者就是馬皇后。如果用月餅傳遞起義訊息的傳說為真,那也極可能是張士誠所為。但這個傳說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我們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
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古代科舉考試,會試合格的被稱為什麼?
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 貢士 第一名稱 會元 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 三甲 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 狀元 第二名稱 榜眼 第三名稱 探花 會稱 三狀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 傳臚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解元 會元 狀元 即所謂 三元 童生試。...
古代科舉考試製度是在哪一個朝代結束的?
科舉制度結束是在清光緒三十一年。科舉是一個含義豐富複雜 具有動態特徵的詞語。廣義的科舉指分科舉人或設科取士,約略同於貢舉,起始於漢代。古代科舉考試製度是在清末新政時期結束的,從此結束了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持續了1300多年,最後在清朝末年才被廢除。對於中國古代選拔官吏,鞏固統治有非常重要的影...
古代科舉考試中在殿試上考中的進士前三名分別叫什麼
是的。第一名為狀元 第二名為榜眼 第三名為探花。狀元 榜眼顧名思義都好理解,元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詞的來歷頗有趣味。自唐中宗開始,新科進士放榜後由 組織一場慶祝宴會,地點指定在長安當時著名的公園 曲江以示祝賀。又因為時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爛漫之時,又名 杏園宴 宴會開始前在今科進士中選年少俊美者乘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