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在殿試上考中的進士前三名分別叫什麼

2021-03-19 18:35:52 字數 5306 閱讀 2182

1樓:life無明小魚

是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狀元、榜眼顧名思義都好理解,元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詞的來歷頗有趣味。

自唐中宗開始,新科進士放榜後由**組織一場慶祝宴會,地點指定在長安當時著名的公園-曲江以示祝賀。

又因為時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爛漫之時,又名「杏園宴」。宴會開始前在今科進士中選年少俊美者乘馬採花,以助喜慶,遂稱為「探花郎」。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2樓:張煩煩不煩煩

是的。頭名曰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喚作探花。

3樓:緱安荷楚新

沒錯的~

科舉考試一甲三名,頭名曰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喚作探花。狀元、榜眼顧名思義都好理解,元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詞的來歷頗有趣味。

自唐中宗開始,新科進士放榜後由**組織一場慶祝宴會,地點指定在長安當時著名的公園-曲江以示祝賀。又因為時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爛漫之時,又名「杏園宴」。宴會開始前在今科進士中選年少俊美者乘馬採花,以助喜慶,遂稱為「探花郎」。

查到北宋科舉時探花作為一甲三名的美稱,不知出典何處,待考。

古龍**裡有名的小李飛刀又叫小李探花,不知道古先生是不是暗蘊古義,一誇李尋歡文才好,二誇長得漂亮,三誇性子風流。因為唐宋時人召妓並不犯禁,**還大力提倡。所以當新科進士選出的探花郎外出尋花時,杏花簪滿頭的同時,也多半會邀上幾朵人面桃花吧。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狀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叫什麼

6樓:無聊_打發時間

狀元,榜眼,探花,取得進士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狀元,一般是指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 。另外還有比喻在本領域(本行業)中成績最好的人。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之後還有進士、 貢士、會元、舉人、解元、秀才、貢生、童生。

7樓:今天的邂逅

狀元,榜眼,探花。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傳臚大典後,新進士在保和殿參加朝考。朝考試卷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

古代科舉考試殿試有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狀元,榜眼,探花,那麼二甲、三甲前三名叫什麼

8樓:各種怪

1、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2、「三甲」源自我國始於隋唐的科舉考試製度。自宋太平興國八年始,進士殿試後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稱三甲。《辭源》有「三甲」條目,引用《宋史·選舉制》指出「三甲」的由來: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

3、「三甲」人數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以清光緒癸卯科為例,共錄取進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來,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試中榜進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9樓:只乎者

二甲:「進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二三甲:第一名通稱傳臚;

擴充套件資料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

到了元、明、清,科舉考試「殿試」的中榜者,一甲僅限三名,二甲、三甲則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狀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實際上是殿試的末等。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三甲」,並不是指狀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試中榜進士當中的第三等的。

參考資料

10樓:夢令の瀾

「三甲」源自我國始於隋唐的科舉考試製度。自宋太平興國八年始,進士殿試後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稱三甲。《辭源》有「三甲」條目,引用《宋史·選舉制》指出「三甲」的由來: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舉為例,分四級:童試包括縣、府、院試,考中者為生員,通稱秀才;鄉試是省級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全國性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在會試後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

貢士均可參加,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11樓:葉燕鏡湖

在科舉制度發展到鼎盛的明朝,科舉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分為三甲的劃分是在明朝才有的,在殿試結果中分為三甲。一甲錄取三名,賜進士及第出身,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為榜眼,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一般說來,在殿試之中,取得一甲三名及二甲的第一名,也就是總名次的前四名,就已經不錯了,在這之後,就沒有直接的稱號,統稱為進士,只是進士的含金量不同,一甲是進士及第出身的,二甲是進士出身,三甲是同進士出身。

不同的出身在以後的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鄉試榜單為桂榜,參加者為生員,也就是秀才,中榜單之後就是舉人,第一名就是解元;會試為杏榜,參加者就是舉人,中者就是貢士,第一名就是會員;殿試為進士榜,參加者為貢士,中者為進士,第一名就是狀元。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連中三元是在科舉制中的佳話。。。。。

用作現在的話來說,鄉試就是小學升初中,參加的都是小學生,考上了,就是初中生;會試就是中考,參加的是初中生,考過了就是高中生;殿試就是高考,參加的肯定是高中生,能過的就是本科。

而在本科裡面,也是有區別的,分為一本,二本,三本這些。而一甲就是一本,不過是這個一本錄取的人比較少,只有三個;二本就是二甲,錄取的人比較多,不過在歷史上,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幾十上百個;三甲就是三本,能錄取的就比較多了。不過同樣的,一本二本三本什麼的,各種出身地位,決定以後的前途。

就像是名牌大學出身,還是重點大學,或者是一般大學出身一樣,用人單位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找到清華北大的,出身一甲的,自然也是有著更好的前途。

12樓:雲海飛花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13樓:痴吃居室

童試包括縣、府、院試,考中者為生員,通稱秀才;鄉試是省級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全國性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在會試後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貢士均可參加,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14樓:匿名使用者

二甲都叫進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

古人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叫什麼?第二名叫什麼?第三名叫什麼?

15樓:喵喵喵

殿試後分為: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主要是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在會試中脫穎而出的各省舉人及國子監的監生,即貢士。會試的第一名,稱會元。每期季會試錄取的貢士多寡並無定例,一般會在

二、三百人左右。三百人同臺競技,取中後統稱為進士。

但是,雖然同為進士,但是,含金量與聲譽也有別,因為,殿試是分三甲錄取的。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一共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為分科舉人之意。我國真正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楊堅,繼行於隋煬帝楊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

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這是後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科,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從史書上看,楊廣推廣科舉選仕制度,並非是政治作秀。當年確實是出於選拔優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

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併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此後,「狀元」就成了優秀學子的代名詞。

古代科舉考試的規矩很多,而且相當複雜。完整程式有鄉試、會試、廷試,即地方、**、皇帝**考試。大家熟知的,是考試地點設在各省的鄉試。

鄉試也稱鄉闈,通過鄉試即為「中舉」,成為舉人。從形式來說,鄉試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國的「全國普通高校統一考試」 。

古代科舉考試,會試合格的被稱為什麼?

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 貢士 第一名稱 會元 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 三甲 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 狀元 第二名稱 榜眼 第三名稱 探花 會稱 三狀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 傳臚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解元 會元 狀元 即所謂 三元 童生試。...

古代科舉考試與現代考試有什麼異同點 概括幾點

科舉制度與今天的考試製度都是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但是 1 科舉制度是為了選官,而今天的考試製度是為了篩選進行進一步教育的人才。2 今天的考試製度相對較為全面 自由,科舉考試形式呆板,內容單一。古時科舉需要一層層往上考,依次為鄉試 會試與殿試,是按照成績往上考的,而 現在中考高考則按年份往上考古時科舉...

月餅的起源是古代科舉考試時的點心嗎

不是,月餅起源於胡餅 月餅是屬於點心的嗎?月餅是點心的一種,具體來說是中式點心的一種。點心的範圍很廣,中式裡面有各種酥餅 月餅 南瓜餅 餃子等等,西式裡面有蛋糕 麵包 餅乾 撻派 布丁等等。是甜點 還是中國比較早甜點啊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是在什麼時候?10 不同朝代時間不一樣。1 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