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張芳
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
2樓:是古非今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
「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3樓:做好人發好貼
孟母三遷
亞聖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軻(公元前372一前289)。他幼年調皮淘氣,後來刻苦求學,終於成為一名儒家學派的大學問家。
孟軻是鄒國人,祖輩以農生為主,家境甚為貧寒。他家住在一個村落的邊上,附近是一片墳地。孟軻出於好奇,小時候常去墓間玩耍,看見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學著樣子玩抬棺材、挖坑、哭號的遊戲。
盂母見此情景很擔心,認為這個地方對孩子成長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裡的一條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賈雲集,一天到晚吆喝聲不斷。孟軻住在那裡後,又和小朋友學起商人做買賣的遊戲來。孟母感到這個地方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於是又決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個學宮的旁邊。到這裡來的除一些學生外,還有一些著名的學者。他們出出進進很有禮貌,早晚還會聽到朗朗的讀書聲。
孟母高興地說:"這個地方很好,有利於對孩子教育。"便定居在此。
盂軻住在這裡,常到學宮旁看學生遊戲,聽老師上課,學生朗讀,學習來往行人的禮貌動作,孟母看了十分高興。直到孟軻上學,孟母仍不放鬆對他進行教育。後來,孟軻終於成為著名學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故事~最好是名人的哦
4樓:福來門業鄒
祥子。曾經老實可靠,勤勞,在迂腐黑暗的舊社會影響下,最終成為一個麻木不仁的人
古代歷史中有哪些有著良好家訓的事例
5樓:my杜杜
一、司馬光《家範》
1、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2、譯文:當人母親不擔心她不慈祥,擔心的是過於溺愛而不知道教導他們。對於母輩,司馬光認為:
慈母之所以敗子,關鍵在於愛而不教,只是過分的寵愛和溺愛。小則使兒女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稼穡之艱,不曉生計之難;大則使兒女們任性孤行,不顧綱紀,無法無天,以至於做出不忠不孝、喪盡天良的事,到頭來身入囹圄,身首異地,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
3、司馬光自己說,《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他說;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就研究立身處世和處理複雜的身邊矛盾而言,《家範》確實重要且實用。
現代人需要從古訓中汲取智慧,做一個「世事練達」之人。
二、琅琊王氏家訓
1、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2、譯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極點;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是德的極點;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是孝的極點;兄弟和樂,宗族歡欣,是悌的極點;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這五條,是立身的根本。
3、以信為首,以行達信,開門施教,貴在待人。王氏家訓把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放在首位,把「信」作為立身處世的第一要務。這摒棄了「死讀書」關門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後人走出家庭,誠信地與人交往。
三、司馬談《命子遷》
1、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2、譯文: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從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最終圓滿於立身行道,這才是孝道的完成。
通過揚名後世來顯耀父母,這才是最大的孝道。
3、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儲存典籍文獻。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
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四、姬旦《誡伯禽書》
1、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不與馬爭走;
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2、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3、《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五、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2、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3、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幫我找一些名人擇友的示例或是關於名人則有的語段
6樓:匿名使用者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事例說明 一個人的個性決定了他的一生 至少兩個事例 名人的 再有幾條名言就更好了~~
有哪些著名作家,名家,大家,名人寫過的關於廉潔家風具體的文章,詩詞,散文,家書?內容發來看看 100
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出自**
7樓:愛單單愛
這句話出自於西漢史學家劉向編撰的《說苑·雜言》,此外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卷四中也有收錄,原文如下: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曾子曰:「何謂也?」
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
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白話譯文】
孔子說:「我死之後,商(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賜(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
曾子問:「為什麼呢?」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鹹魚的作坊,時間長了聞不到臭味,也是融入到環境裡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會變黑,也是環境影響的。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
8樓:貓說地理
出自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卷四原句: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9樓:伏新文
本是屬於對聯。出自《幼學瓊林》書裡的朋友賓主篇
誰有關於寬容的事實論據(3個)和名人名言(2則)
10樓:匿名使用者
筆落驚風雨來,詩成泣鬼神。(杜甫
源)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遷)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關於「立志與決心」的古人事例,關於立志的名人事例
1 陳蕃濟世之志 漢代名臣陳蕃15歲的時候,獨居一所房舍,專心攻讀。室內室外,到外都是雜草髒物。父親的友人來訪。見此情景,便問陳蕃 小孩子怎麼不把屋舍打掃乾淨,以便接待賓客?陳蕃答道 大丈夫處世,當以掃盡天下塵垢為已任,哪能顧得上區區一所房舍?2 項羽欲學萬人敵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項羽,生於楚國...
古今中外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名人事例
牛頓的勤奮學習 一談到近代科學開創者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 神童 天才 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遊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牛頓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 水車 日晷等等...
能體現「有舍才有得」的名人故事,關於舍與得的名人故事
1 因愛失意的意難忘跟浮雲過大師學禪。大師雙手交給意難忘一件很沉重的行囊,千叮嚀,萬囑咐 此物是人間最重要的東西,切莫開啟,也切莫丟失。自此,意難忘跟隨浮雲過大師,四處遊歷拜訪名山大剎。意難忘雖身在佛門,卻依然神思憂慮,不得開朗。只是那件須臾不離的沉重行囊倒伴隨踏遍千山雪,翻過萬重山,磨練得意難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