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楓橋夜泊》的演唱組合是誰,《楓橋夜泊》賞析

2022-07-09 07:55:11 字數 6584 閱讀 9804

1樓:

你說的是毛寧唱的《濤聲依舊》嗎?這首超級經典的老歌無論是誰都聽過的.

歌詞中就是化用了這首《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賞析

2樓:玉之傾城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品鑑賞

一、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流傳千古,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詩勝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圖畫,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情境交融,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想身臨其境,去體驗「愁」的情懷和感悟世態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個什麼樣的意境呢?

1、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不在了,太陽就要升起,極目天際,一片霜白。

這一句寫的是詩人睡醒後看到的晨境。所謂境隨心生,昨晚的「愁」已隨著那鐘聲逝去。吟誦這一句,展現在眼前的好似一張可盡情書畫的素紙白箋,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奮發向上的衝動。

(烏,神話中一種拉太陽車的神鳥。如誤作烏鴉解,豈不大煞風景,詩人則死不瞑目。)

2、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昨夜愁緒難眠,不知江上閃爍的漁火和岸上隱約的楓樹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謂是寫「愁」的千古佳句。詩人在愁什麼呢?詩人是位抱負遠大的才子,其時已得進士功名,也許是憂國憂民?

也許是懷才不遇?也許是仕途艱難?我們不得而知。

夜幕中,詩人充滿愁緒,看到的是更加攪人心緒的境色:「江楓」和「漁火」。此句中的「楓」和「火」與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對比,藝術地表現了詩人的兩種心境。

吟誦這一句,如歌如泣,酣暢淋漓……

3、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城外的寒山寺。

為了說明鐘聲的**,短短的四句詩詩人用了一整句,可見「鐘聲」在詩人心中的份量。

4、 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夢半醒之間有鐘聲飄進了客船,是不是為了滌盪我的愁緒,寒山寺半夜鳴鐘?

詩人由於「愁」而久久難眠,在真正入眠時時間概念已經模糊,使得詩人犯了一個美麗的錯誤,把寒山寺的「晨鐘」誤為夜半鐘聲。因為有違「晨鐘暮鼓」之理,詩人或許也感奇異,故特地寫了下來。正因為有了這個美麗的錯誤,才有了這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佳句。

詩人用濃墨來表現「鐘聲」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悠揚清靈的鐘聲幫詩人從「愁」緒中解脫出來,更是那鐘聲喚起了詩人的詩意。吟誦這一句,自己的心靈彷彿也受到了那來自於遠古的禪院鐘聲的一次洗滌。

二、後面兩句,看似平鋪直敘,實更具神韻。詩人完美地運用了詩歌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為後人創造了一個好想親臨其的意境……

(禪院鐘聲本有使人怡神淨心、空靈致遠的效果,之所以晨時鳴鐘,為的是幫出家人創造一個好的心境,開始一天的修行。而禪院鼓聲節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頻率,音色渾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時擂鼓,為的是讓出家人叩心自問一天的言行舉止是否犯戒。)

3樓:林緒敏

賞析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與此曲感情比較相似的還有杜甫一首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緻,前三行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

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悽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馬致遠(2023年-2023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

張繼的《楓橋夜泊》的詳細資料

《楓橋夜泊》的詩意

4樓:我家有無花果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出自: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

原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5樓:匿名使用者

目錄·【標題】

·【作者】

·【格律】

·【原文】

·【註釋】

·【鑑賞】

·【意思】

·【賞析】

【標題】

楓橋夜泊

【作者】

張繼【格律】

七絕【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鐘聲到客船④。

【註釋】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一作《夜泊楓橋》。

②.江楓:水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後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愁眠"。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

歐陽修《六一詩話》曾雲:"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庚溪詩話》於此辨曰:"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

'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

'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

"《詩藪》雲:"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

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

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鑑賞】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

"《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

"《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意思】

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映襯著船上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響的鐘聲悠揚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裡。

【賞析】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

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參考資料:http://zhidao.

6樓:匿名使用者

楓橋夜泊 詩意,張繼剛考上進士,就發生了安史之亂

7樓:匿名使用者

【標題】: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格律】:七絕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鐘聲到客船④。

【全部註釋】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一作《夜泊楓橋》。

②.江楓:水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後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愁眠"。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

歐陽修《六一詩話》曾雲:"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庚溪詩話》於此辨曰:"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

'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

'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

"《詩藪》雲:"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

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

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鑑賞】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

"《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

"《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意思]

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映襯著船上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響的鐘聲悠揚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裡。

[賞析]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

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楓橋夜泊作者是張維嗎?楓橋夜泊作者是誰?

楓橋夜泊的作者是張繼。全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的作者並不是張維,楓橋夜泊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叫張繼,這首詩很多小學生都曾學過。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是!楓橋夜泊 是唐代詩人張繼的...

楓橋夜泊的意思是什麼,楓橋夜泊的意思是什麼?

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譯文 註釋 楓橋 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一作 夜泊楓橋 江楓 江邊的楓樹。漁火 漁船上的燈火。愁眠 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後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 愁眠 姑蘇 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 在楓橋附近,...

楓橋夜泊的意思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文解釋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幕色朦朧漫天霜色。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裡。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