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的出處

2022-05-22 05:45:10 字數 1968 閱讀 9855

1樓:吹響那海螺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此語化用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四十》(亦見於《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二》

這句話,強調的是防微杜漸,從小處時時警醒自己的涵養功夫。

2樓:天使不在中國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出自《論語》講:「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是什麼意思?

3樓:單百啟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此語化用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四十》(亦見於《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二》

這句話,強調的是防微杜漸,從小處時時警醒自己的涵養功夫。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這句話的含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此語化用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四十》(亦見於《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二》

這句話,強調的是防微杜漸,從小處時時警醒自己的涵養功夫。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什麼意思

5樓:夢裡心落

解釋:做事不經過反覆考慮,倉促而行,就容易出現差錯,就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悔。

出處:《醒世恆言·卷三十四》作者·馮夢龍

寓意:做什麼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否則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意外,最後反倒讓自己做過的事情也白費了。

成語:三思而行 [ sān sī ér xíng ] 再三考慮後才行動。

出處:《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醒世恆言》是明末文學家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集,始刊於明天啟七年(2023年),題材內容或來自民間事實,或來自史傳和唐、宋故事。**形象鮮明,結構充實完整,描寫細膩,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

6樓:浮清韻

這樣的一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的話是非常簡單的,就是說明我們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是應該三思而後行,不管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經過慎重的考慮再去做決定,這樣就不會讓自己產生後悔的想法。

人肯定是需要忍耐的,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或者是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學會忍耐自己,堅持忍耐,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讓自己無憂自己的這種決定。

所以這樣的一句話也是非常好的,就是說明我們做人一定要去忍耐,一定要去三思,只有這樣才會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

7樓:比佛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出自馮夢龍《警世恆言》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必須深思熟慮,切忌盲目行事。思慮的不夠周延,做事就漏洞百出。更不能逞一時之氣,遇到難為之事,退一步不算懦弱,識時務才是俊傑。

真正有運氣的人,做事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三國時期,曹操邀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如果劉備稍露得意之態,必被曹操識破其不甘居人下之心。劉備筷子落地,託詞是驚雷所致,自曝其短,這才躲過一劫。

從劉備的例子,我們就能看出,能忍能讓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這也是他有運氣的原因。

真正有運氣的人,做事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8樓:濛濛的小灰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翻譯成白話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要考慮可能出現的結果,並且如果出現了不好的結果應該怎樣彌補可以降低損失,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儘量忍讓不要針鋒相對,出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境況就得不償失了。

上述兩句話是教人提升自身的修為和涵養,於人於己於社會都會更加有利。

9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 明·馮夢龍《古今**·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這兩句大意是:做事不經過反覆考慮,過後總有後悔的時候。

做事不經過反覆考慮,倉促而行,就容易出現差錯,就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悔。這兩句多用於告誡人們做事要三思而後行。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什麼意思,「此心不動,隨即而動」何意 出處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 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時此刻沒有慾念,而你的心一動,我會知道,我會理解,而同時我會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虛妄,於是我可以對此做出行動。這句話出自王陽明的 心學 王陽明的 心學 核心思想之一便是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指一種心態,只有心單純,才有可能集中思維做到真正的淡定。只有心不動,才能按照...

這什麼意思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抄這是一句禪語。全句是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意思是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 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 否則就會痛苦繞...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是什麼意思啊

這是見道位對心的詮釋。世間萬物都是你心動之後幻化之相,你心動產生的美和醜,善和惡,高和低,胖和瘦,都會對映在你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上,形成自己主觀意識對萬物的認知,你的心不動,任何幻化的人和物,都不會影響你對客觀的認知。佛曰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