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度量衡,度量衡是什麼

2022-03-06 14:31:22 字數 4791 閱讀 2363

1樓:坐著烏龜去游泳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因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計方式不同。

「度」詳解

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

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實用單位,並且單獨構成一個系統。仞與尺的比例關係,一向沒有明確的定數,說一仞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認為是八尺。周代以前的長度單位的名稱,經過《漢書·律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個,並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進,這就是所謂五度。

長度的小單位,一般都是算數學者使用的。所謂「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只是表示測量時應該具有微小數的精度的意思。《孫子算經》捲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的說法。

這些十退位的分、釐、毫、秒、忽成為算術上專用的小數名稱和長度小單位名稱。到了宋代,把秒改為絲。清末時把長度小單位定到毫位為止。

「量」詳解

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計量產生最早,它的單位名稱也最複雜。在《左傳》、《周禮》、《儀禮》、《爾雅》等經典著作中都有關於容量單位的記載,其專用名稱有升、鬥、斛、豆、區、釜、鍾以及溢、掬等。同長度一樣,周代以前容量單位也是用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兩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單位。

《小爾雅·廣量》說「掬四謂之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這兩種說法是相通的,就是說掬也就是升。升的本義是「登」、「進」的意思,兩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數,然後從這個數登進,按**有豆、區、釜,按十進有鬥、斛。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單位。

後來《漢書·律曆志》對容量單位作了系統的整理,命名為龠、合、升、鬥、斛五量,一合等於二龠,合以下都是十進(宋以後一斛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單位,鬥和斛則為實用單位。至於《說苑·辨物》雲「十龠為一合」,說法有所不同,可資參考。

附帶提一下石,石本來是重量單位,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漢開始,石也作為容量單位,與斛相等。關於容量的小單位,《孫子算經》捲上說:「六粟為一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

」這樣,六粟為一圭(一說,十粟為一圭),其餘圭、抄、撮、勺以及合、升、鬥、斛八個單位,都是十進。這種計算方法,自漢代以後一直都在採用。

「衡」詳解

很早以來,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單位。但古時對重量單位的說法複雜不一。例如《孫子算經》捲上:

「稱之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絫(「累」的古字),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說苑?辨物》:

「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說文·金部》:「錙,六銖也。

」《淮南子·銓言》高誘注:「六兩曰錙。」《玉篇·金部》;「鎰,二十兩。

」《集韻·質韻》:「二十四兩為鎰。」等等。

「黍」、「粟」、「絫」、「圭」等,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稱,實際上早已不用。「錙」、「鎰」及「鍰」、「釿」等都是借用錢幣的名稱,也早就不用。所以各家說法有種種不同。

自《漢書·律曆志》把銖、兩、斤、鈞、石這五個單位命名為五權之後,名稱就比較一致起來,直至唐代都沒有改變。其進位方法頗值一提: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關於使用兩以下的錢、分、釐、毫、絲、忽等小單位,南朝 樑陶弘景《名醫別錄》曾說:「分劑之名,古與今異,古無分之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唐蘇敬注云:

「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可見自唐代起已把本作為貨幣的「錢」當作重量單位,並且「積十錢為一兩」,但那時分的進位還沒有確定為錢的十分之一。再說分、釐、毫、絲、忽等,原是小數名稱,後從長度借用為重量單位名稱,自宋代開始定為錢的十退小單位。

宋代權衡的改制廢棄了銖、絫、黍等名稱,其重量單位名稱自大到小依次為石、鈞、斤、兩、錢、分、釐、毫、絲、忽,其進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點須指出,宋元明清之醫方,凡言「分」者,是分釐之「分」,而晉唐時一分則為兩錢半,二者不同。

2樓:我隨風動

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但因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計方式不同。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準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

度量衡各含義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其中「度」是指計量長短的用的器具。「量」是指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衡」是指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古時具體度量衡單位

上古時期長度單位有:寸、咫、尺、丈、尋、常、仞等。古時的量器有:升、鬥、斛(壺)、豆、區、釜、鍾以及溢、掬等。古時的重量單位有:銖、兩、斤、鈞、石等。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這也是秦始皇為人稱讚的功績。

3樓:w德懷特火花

度量衡的衡是指什麼 度量衡中的衡是指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在中國古代,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為用作重量的單位,但中國古代對重量單位的說法仍舊複雜不一。度量衡中的衡是指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在中國古代,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為用作重量的單位,但中國古代對重量單位的說法仍舊複雜不一。早在原始社會末期,起初國家統一的局勢尚未形成,計量方式因地域和國情的差異大為不同。

傳說黃帝「設五良」、「少昊同度量,調律呂」。最初的度量衡單位都以人體為標準衡量,「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但是如此衡量標準因人而異,實為不準。

度量衡是什麼

4樓:愛上進的洋蔥不辣

度量衡中的衡是指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在中國古代,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為用作重量的單位,但中國古代對重量單位的說法仍舊複雜不一。

銅秤**

《孫子算經》捲上「稱之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但在《說苑·辨物》一書中又是另一種說法,其中提到「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另外《說文·金部》「錙,六銖也。

」《淮南子·銓言》高秀注「六兩曰錙。」《玉篇~金部》「鎰,二十兩。」《集韻·質韻》「二十四兩為鎰。

」如此之多的文獻對於重量單位的說詞各不相同,然而「黍」、「粟」、「累」、「圭」等名詞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稱,實際上早已不加使用。「錙」、「鎰」及「鍰」、「釿」等則是借用了錢幣的名稱,也逐漸退出了重量單位領域。

歷史上啟用重量單位的詞彙眾多,各家說法不同,直到《漢書·律曆志》把銖、兩、斤、鈞、石這五個單位命名為五權之後,名稱就統一起來了,直到唐朝都未曾變動。

衡的進位方法頗有講究,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兩以下的小單位則以南朝梁國陶弘景《名醫別傳》為準「分劑之名,古與今異,古無分之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

什麼是度量衡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度為計量長短的器具稱為度,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5樓:期待

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

度——計量長短用的器具稱為度,

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

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度量衡分別指什麼

6樓:晚夏落飛霜

「度」即長度,「量」為容量,「衡」即重量,「度量衡」就是分別指計量長度、容積、重量的標準或器具。

度量衡是國家一切制度的基本標準,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並設有專門機構來管理度量衡事宜。

作為國家各項制度的計量標準,度量衡器具的精確性至關重要。度量衡關乎人類社會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是衡量世間萬物的標準尺度,也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於規範商品交換、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權力等都有著重要作用。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迅速地改變戰國時期各國混亂的度量衡單位和量值,加快政令的推行、賦稅的徵收,以及保障國家經濟和商業的正常執行,由此他繼承了商鞅統一度量衡的改革,釋出政令來統一度量衡。秦始皇以命為「制」,以令為「詔」,向全國發布統一度量衡詔書,詔書內容共40字:

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翻譯:秦王二十六年,統一了天下諸侯,百姓自此安居樂業,秦王始稱皇帝。秦始皇於是下政令給丞相隗狀、王綰,對不合乎統一法規的度量衡和規章制度不明確的,都要進行明確的統一。

7樓:阿笨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

度--計量長短的用的器具稱為度,

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

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度量衡中的衡是指

8樓:丹的葵奎

衡是指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度:

計量長短的用的器具稱為度;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因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計方式不同。

度量衡的衡是指什麼

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

「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這時的單位尚有因人而異的弊病。

《史記·五帝本紀》: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準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

在秦王沒有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的時候,地區與地區之間是如何交流的

各地之間要麼使用雅語,要麼就是交流很少。春秋戰國時期,其實有一種官方語言,叫雅語。雅語就跟現在的普通話一樣。像比如說各國談判或者是商量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會使用雅語。當然也會帶翻譯,肯定會有一些人是周遊於各國之間,然後能掌握各國的語言。就像咱們現在的小語種一樣,照樣有人會說。更何況是國家之間打交道,找...

秦推行了哪些統一度量衡的措施,秦推行了哪些統一度量衡的措施?這些措施有什麼意義?

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全國使用小篆,後推行隸書。全國 車同軌,書同文 本人才學疏淺,見諒 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秦統一的度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引 2310釐米,1丈 231釐米 1尺 23.1釐米,1寸 2.31釐米 1分 0.231釐...

秦始皇時期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標準器有什麼區別

度量衡 標準器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 商鞅量 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監造,爰積十六尊 寸 五分尊 寸 之一為升 從 商鞅量 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