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打仗為何全靠火攻,《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出現很多用火攻的戰役?

2022-02-12 07:41:34 字數 5532 閱讀 8134

1樓:風沙

人都說「水無定勢,兵無定法」。不過這話放《三國演義》裡,就有點不對了,怎麼說?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這裡頭各種打來打去的打法,大家都對「火攻」情有獨鍾。

有人發現,《三國演義》大小戰役裡一共提到37次火攻,這裡不少火都對戰役起了決定性作用。比如,放火燒人城寨,燒人糧草,燒人輜重,燒人武庫,燒人軍隊,燒人船隊等等。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都和火有著不解之緣,三國裡決定天下局勢的三大戰役都與火有關,第一把是曹操打敗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取得決定性勝利,曹魏因此而興。

第二把是諸葛亮,周瑜聯袂火燒赤壁,成就了魏蜀吳的鼎足三分。第三把是夷陵之戰中,陸遜火燒連營,開啟了後三國時代。在所有這些人裡最愛火攻的莫過於諸葛亮了,在37次火攻戰術中,僅諸葛亮一人就用了13次。

事實上,諸葛亮就是以火攻發家的,初出茅廬後就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燒的別人是心服口服,接下來是借東風燒赤壁,賺荊州,取西川,平孟獲,出祁山。他用一把把烈火打下了蜀漢的江山,所以諸葛亮後來還評價自己「平生專用火攻」。不過成也火攻,敗也火攻,諸葛亮這個放火大師,人生最後一把火卻放得不講究,火燒葫蘆谷,本想燒死司馬懿,卻因為天降大雨,功虧一簣。

這把火的熄滅,也預示了諸葛亮和蜀漢的末日。諸葛亮愛玩火,有人說是因為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漢代屬火德,所以蜀漢用火宣示漢王室正統。還有人大開腦洞,說諸葛亮有道家背,愛玩個丹爐。

不過真正的問題來了,**如此,但真實的三國是不是也這樣愛火攻呢?這方面,《三國志》倒是言語不詳,所以就不知道到底是諸葛亮愛用火,還是羅貫中愛用火了。

2樓:親斤女良

自古有水火無情,但是放眼三國每一場戰鬥,加一起做個統計,還是常規戰最多,除去常規戰,無非就是水攻和火攻了,先說水攻,例子絕對是不少,曹操打呂布淹下邳,關羽對於禁水淹七軍,司馬懿對公孫霸淹襄平,雖然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但是水攻不如火攻的戰例多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我總結,1,你要有水才行,水又不是變出來的,這就限制了主帥的發揮,2,火自身是有殺傷效果的,水沒有,3,火對地形沒要求,山上,洞裡,谷底,平原都可以,而水往低處流,4,火能蔓延,造成更大破壞。這幾個特性使得火攻統治了整個三國戰場,甚至在現代戰爭都不能取代,要說人類對火攻的極限運用,還得說二戰末期美軍對日本的燒夷,其效果已經遠超原子彈帶來的效果,在對付硫磺島山洞裡的日軍,美軍也大量使用噴火器,而對於縱火的**,人類也是不斷更新,從三國硫磺,到二戰汽油,凝固汽油,鋁熱劑,等離子,鐳射以及終極殺器氫彈,人類即時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也沒有放鬆過對於火的研究。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出現很多用火攻的戰役?

3樓:歷史便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擅長的就是火攻,其實這個原因**於道教的五行相剋。

我們都知道道教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那麼諸葛亮的成長背景就是道教,所以說他自然對五行相剋的規律瞭然於心。

在五行相剋中,威力最大的就是火克金了。因為我們都知道,金屬在遇到高溫的時候就會融化,再加上當時處於的冷兵器時代,自然而然要利用火克金這個規律。而且人遠遠沒有金屬堅強,這樣一來,戰爭就容易了很多。

當時吳國和蜀國兩個國家聯合起來來對抗魏國,因為魏國並不擅長水上作戰,所以周瑜和孔明最先想到的就是火攻這個方法。首先是裝作投靠曹操,然後孔明這個人是真的厲害,他會看天相。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後來孔明推斷了東風就要來了,所以,就讓黃蓋帶著很多的船隻去向曹操屈服。黃蓋將穿上放滿了柴草,因為魏軍本來就不太善於水上作戰,柴草又被放在船上,所以魏軍就沒有發現什麼不妥。黃蓋帶著船緩緩駛向魏軍,離魏軍很近的時候放了一把火,因為火的原因使得船隻連在一起,造成魏軍**無數,狼狽逃跑。

諸葛亮自己也表示,火攻這種手段太過於殘忍,看到一個個的人活生生的被燒死,自己是會被折壽的。由此可見,火攻的威力實在是巨大的。最後一次諸葛亮利用火攻燒死了司馬懿父子三人,從此一病不起,最終病死。

諸葛亮的火攻著實是令人唏噓你有什麼看法呢?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火攻在古代戰役中是最常見的一種戰法,在有火攻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操控,不像水攻必須要有天時之利。並且火攻對於敵軍士氣打擊可觀還可以對敵軍造成很大的物資損失。

5樓:

在冷兵器時代,火攻是很有效的戰略方法,把敵人困在山谷裡,從山上往下面滾火球、射火箭,能對敵人造成很大的**。

6樓:晗兮汐

當時在冷兵器時代,用兵不過是水攻火攻,聲東擊西,截糧道等等。所以說在條件適合的時候會用火攻水攻,見效快,不過善後不太好

7樓:

《三國演義》作為一本**不需要真實。「一聲炮響」,「築土山,立炮架」,產生了「三國時期有火器」的錯覺。有人說炮指的是投石機,但是書裡明確說了發石機是劉曄發明的,所以這兩個應該不是同一個東西

8樓:sunnya莫

因為當時是冷兵器時代,時代的技術含量很低,鑑於那時候的落後,火攻算是一種很好的謀策手段了。

9樓:談了個假的戀愛

因為當時是冷兵器時期。冷兵器你應該懂,就是士兵拿著刀槍面對面打。往常人數多佔優勢。

10樓:雪亮門牙的大笑

在冷兵器時代,火可以說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是一種非常高效率的摧毀手段,所以經常用來摧毀物資/軍營,相當於現代喜歡用炸藥一樣。

11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經濟,軍事實力落後。戰爭又頻繁,參展人少。要想獲勝必須用殺傷力強的**

12樓:h_序集

因為那時候全是冷兵器的時代,通常他們的戰鬥就只是誰的人數多誰獲勝,火攻是最容易操控,殺傷力較大的一個方法。

13樓:懷念那一抹嬌羞

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都是用冷兵器,就是士兵拿著刀槍面對面打。用火攻更快捷更方便

《三國演義》中的火攻指什麼?

《三國演義》:諸葛亮多次火攻,為何唯獨火燒藤甲兵後,他說必損陽壽?

14樓:

諸葛亮自出山相助劉備後,征戰一生當中多次使用火功制敵。唯獨南征孟獲對戰藤甲兵時使用火功後,諸葛亮非常自責、悔恨,並稱必損陽壽。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先看對付曹操的幾次火功。原則不一樣的就是:第一,曹操極善用兵,第二諸葛亮助劉備匡扶漢室,而曹操在他們眼裡就是漢賊,對付曹操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光復漢室,所以無論怎麼對付都不算過分。

再就看藤甲兵,首先看一下藤甲本身就懼火,而且好像還抹了油的藤甲,著火基本上就撲不滅了,所以人會死的是非常慘。諸葛亮用火攻殺人太多,太殘忍自然心中懺悔,畢竟南蠻屬少數民族,而且諸葛亮意南征的本意是和平收服,並非武力解決,南蠻之人多未開化,不懂謀略,諸葛亮對付他們易如反掌,所以諸葛亮心有不忍。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諸葛亮的火燒藤甲兵違背了五行相生相剋(火克金,金克木,而藤甲屬木,本是木生火的五行相生之道,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成了火克木,違背五行相生相剋)

自然元素中尤其是火,諸葛亮用的出神入化,諸葛亮出山首戰,火燒博望坡,燒的夏侯惇大敗,不知所措。後又吳蜀聯盟,火燒赤壁,曹操八十萬大軍全線崩潰,匆匆逃回北方,此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後來諸葛亮北伐,遇強勁對手司馬懿,諸葛亮又火燒上方谷,大挫司馬懿。

可以說諸葛亮火攻之下死傷無數,只有一戰,也是用火,但諸葛亮卻道:必損陽壽。是那一戰

但總的來講還是蜀漢的兵丁。而三萬青壯兵甲,對於蜀漢實在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諸葛亮覺得不義,會損陽壽。

15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雖然諸葛亮機智多謀,但他擅長的卻是火攻,而他也曾在多次戰役中使用火攻來對敵,遙想赤壁之戰的八十三萬兵,這麼多的兵,諸葛亮燒起來都面無表情,但在火燒藤甲兵的時候卻感慨道」必損陽壽「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第一次使用火攻的時候是面對夏侯惇的追擊,當時是剛出茅廬不久,兩軍還未交戰,劉備就拔營南逃,在逃跑的時候直接一把火就把追兵燒的丟盔卸甲,而第二次使用火攻是在新野之時,夏侯惇大敗,曹仁帶兵來追,看見城門大開,便率領著士兵進城安營紮寨,結果被諸葛亮一把大火燒得狼狽逃竄,第三次使用的時候是在赤壁之戰時,雖然說放火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但如果沒有諸葛亮借來的東風那也放不出那麼大的火,所以說也算是諸葛亮放的,而第四次火攻就是這次的南征孟獲。

由此可見,與前三次的情況不同,前三次都是在對敵的時候使用的火攻,打的都是敵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這一次卻是內戰,死的都是蜀國人,而且前幾次士兵穿的都是不會著火的鎧甲,就算著火了,也能很快的滅掉,唯有這次不同,士兵穿的是藤甲,一旦著火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滅不了火,機率很小,所以也就代表著這次的**十分嚴重。

更何況,古人認為做了壞事會必損陽壽所以諸葛亮在最後會非常自責、悔恨並說出」必損陽壽「這四個字。

16樓:富岡義勇

對於三國演義這篇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東漢末年漢、魏、吳因政治和軍事鬥爭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可謂是人才輩出,其中有一位人物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說到諸葛亮,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當初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都沒能讓其出山,最後還是被劉備的決心感動才出山,

自諸葛亮輔佐劉備以來,經歷過很多戰爭,如大家比較熟悉的《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一系列著名的戰爭。

這次要講的《火燒藤甲兵》,故事主要講的是,諸葛亮南征到邛都,那裡的首領孟獲打不過諸葛亮,便逃到了山洞,但又因為士兵的盔甲戰敗後都丟到了山洞裡,所以就向兀突骨借了三萬藤甲兵,藤甲是油侵之物,怕火不怕水所以諸葛亮就設計半個月內連敗15次,丟掉7個軍營,讓孟獲掉以輕心,最後在盤蛇谷讓諸葛亮火攻燒死三萬藤甲兵,活捉孟獲。

但為什麼諸葛亮用火攻打過這麼多戰爭,卻在此次戰爭說會必損陽壽?因為啊,南蠻屬於少數民族,南蠻人不懂計謀,諸葛亮對付他們就像被人抓住的雞一樣,心裡有些不忍,所以才會說必損陽壽。

17樓:匿名使用者

藤甲兵不一樣,他們是不服蜀漢管制,並不是窮凶極惡之徒

18樓:

可能是藤甲代表著樹木吧,也可能是有些不為人的事情吧

19樓:風中凌亂

應該是在當時藤甲兵有著很獨特的存在吧。

20樓:

因為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吧,具體要看他怎麼想的。

21樓:摯愛走原地徘徊

具體原因不知道,可能是藤甲代表著樹木吧。

22樓:

這可能是藤甲有它獨特的存在意義

23樓:孤久

因為可能當時的藤甲有獨特的存在意義吧

《三國演義》100題及答案。急!

《三國演義》中所有人物的簡介(完整)!

求助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問題

你看錯了吧,這是在 三國演義 二十一回,也就是煮酒論英雄這段,前面講到過劉備在詔書上畫押了,要是曹操真難道詔書劉備還能活嗎。那詔書就相當於名單啊。說的是有龍掛出現,曹操說天下英雄唯 操與君耳 劉備把匙掉落,曹操俯身拾起,劉備曰 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這 聖人迅雷風烈必變 出自 論語 鄉黨 說孔...

《三國演義》梗概,《三國演義》的梗概?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割據一方 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為外戚何進所制,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 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

三國演義前言,三國演義的前言

我在書上抄下來的 前言 三國演義 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古典 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它反映東漢末年的歷史。當時漢獻帝政權衰微,曹魏 蜀漢 東吳三國割據鼎立,離合紛爭,最後晉主司馬氏崛起起,篡魏 亡蜀 滅吳,三國紛爭而復歸統一。這段歷史時間跨度將近一個世紀,政治事件風雲變幻,戰爭場面驚心動魄,謀士如雲,猛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