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45畫
「聞者不知知者默,此言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白居易確實是個誠實的書生,就象《皇帝的新裝》裡那個童言無忌的孩子,無情地揭穿了假道學的偽裝。
但白居易確實沒有搞懂「梨」與「梨味」的區別,也就是「理」與「道」的區別。
對此夢貞也曾經有過精闢的闡述:「《道德經》五千餘言,七十餘道。除首道外,餘多言理。
而理非道,因道不可言。故以心證道則明,以理辯道則迷。無論哪個版本的《道德經》,只要你明白第一個道,其餘之道,不懂為妙!
」夢貞的這段話,我們今天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道德經》五千多字,有七十多處提到「梨」,但除了第一個「梨」字是指「梨子的味道」外,其餘的大多是講「梨」是什麼或者是說如何找「梨」、吃「梨」的道理。而講「梨」、找「梨」、吃「梨」,這些並不是講「梨」的味道,因為「梨子的味道」是不可言的。
所以吃過「梨」的人心裡是有數的,沒有吃過「梨」的人越是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會越迷糊。無論哪個版本的《道德經》,只要你吃過「梨」,其餘的道理,你還需要知道嗎?」
2樓:西伯利亞的狼
道在道家學說裡看來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是世界的普遍規律,這種道不是一般的道,也就是「非常道」,非常是兩個詞
名就是事物的名稱,卻又不是一般的名稱,因為一般的名稱有興廢,而這種名稱是固定不變的
關於老子第一章的講解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說解:道是什麼?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因人認識到了而存在,也不因為人沒有認識到而消失。老子首先指出,道是可以認識的,也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解說的,但是,所有人們認識到的和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道,都已經不是永恆不變、自然而然的道本身。
名稱是可以由人來命名的,但是,所有的命名都是人為的規定,都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稱。因此,老子在此首先告訴人們,不要認為本書中所說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存在著的道本身,但是,可以用這些解說來盡力去理解道;也不要認為本書中所說到的名稱就是固定不變的,只是不得不勉強為它起個名稱,否則便無法解說。
道的存在形式是虛無的,所謂虛無是說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且是無法證明的,但是,道是天地產生的契機與開端。天地就是在這虛無不見而且不可名狀的道之中產生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道」稱為「無」,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始。
有了天地,才能產生萬物,所以,我們可以把天地稱為「有」,把它看作萬物的母親。有了道,有了天地,有了萬物,人類社會就賴以產生和存在了。
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根據永恆不變的道,來觀察天地之間的玄妙。我們可以根據天地所體現出來的道,來觀察萬事萬物的變化趨勢。由道而體現出來的天地之間的玄妙和由天地體現出來的萬事萬物的變化趨勢,這兩者都是來自於對道的認識,但其名稱不同,卻都是非常玄妙難測的。
由自然之道到天地之道,再到萬事萬物之道,一步步推演感悟,是領會各種事物玄妙之理的門戶。所以,我們不能不重視天地之道、萬事萬物之道,但更要注意自然而然存在著的道,而不能過分執著於我們主觀認識到的道而導致認識的固執偏頗。
由此,雲塵子也必須說明:老子已經強調自己的說法是為了闡述「道」,但老子所說的「道」只是老子所認識的「道」;雲塵子資質不高,所見不廣,因此,這裡所解說的也只能說是雲塵子所認識到的,既不是自然存在的,更不一定是老子本來要表達的。讀者必須知道這一點,否則,雲塵子不敢再作解說了。
3樓:
我們現在知道的「道」並不是我們要去研究的那個「道」,如果我們知道了「道」是什麼了,那他就不是我們要去研究的那個「道」了
4樓:帥巨集闊
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給我們出了一道謎語,謎面是「道,可道,非常道。」
古往今來,解者過萬,唯白居易先生坦城:「聞者不知知者默,此言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裝懂。
某家想起馮小剛執導的賀歲片《甲方乙方》,甲方討教保密的方法,乙方告之「記住,就是『打死我也不說。』」甲方難改習性,逢人便講:「我有個祕密,乙方不讓我講。
」聽者好奇:「什麼祕密?」甲方回答:
「就是『打死我也不說。』」結果急死聽者。
「道,可道,非常道。」成了一塊遮羞布,反正誰也說不清楚,你要說我不懂,說明你自己不懂,因為老子都說:「道,可道,非常道。」你還能讓我說什麼好?
夢貞今天終於揭開了老子的謎底:「梨子的味道(道),你們讓我吐出來(可道),就不是原來的味道了(非常道)。」如果夢貞給出的這個謎底我們再不開竅,那你的智商就真的有問題了。
大道至簡至易,原來老子所說的,就是我們每天掛在嘴邊的、誰都知道的一句真理: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
5樓:匿名使用者
能夠描述出的道 便不是永恆的道
6樓:匿名使用者
大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大道。
7樓:國學大基地
老子《道德經》中,開篇的兩句話。在《道德經》中,對「道」也進行了詳細的解說,道:在道家文化中,道有體有用,以道體來看,它是宇宙的本源,作為宇宙中天地萬物之始母,具有物質性,虛空性,潛在性,能量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8樓:縱橫豎屏
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出處:《道德經》--老子
9樓:v蠻大人
我給你另外幾層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人法,地。 人,法地。
地法,天。 地,法天。
天法,道。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樓:藍蒼幻影
「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
在《道德經》中,對「道」進行了詳細的解說,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存在」與「無為」,是對立統一的兩方面,詳解可看《道德經》。
「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真正的名與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認為的那種「虛名」。
這兩句話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正確認識人生的規律,只有從人生的規律中才能求得實實在在的名與利,即老子所說的「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這第一個「道」字指的什麼呢?老子《道德經》一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都是說的這個「道」。
不單老子研究這個「道」,佛學也研究這個「道」。成了佛,稱之為「得道」。指的也是這個道。
儒家也研究這個「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說的也是這個「道」。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中各門各派所研究的,都是這個「道」,只是出發點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產生的研究心得與思想也有所不同,於是就分成了道家,儒家,墨家,釋家,等等。
那麼這個「道」到底是什麼呢?說不清楚。是玄之又玄的東西。
再說,說得清楚就不叫「道」了。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就是這個道理。籠統地講,所謂道,是人對形而上的一種認識。《易經》裡說:
形而上者謂之道。它既不是實體的「道」,換句話說不是所謂的什麼規矩條款;也不是什麼規律。說「天道」,有一種理解是天下萬事萬物執行的規律。
而這個「天道」也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道」。可以這樣說,它什麼也不是,謂之「常無」;又存在於萬物之中,謂之「常有」。總之,「道」就是人們對形而上的認識。
是玄之又玄的東西。
那麼「道,可道」,是指這種「道」,是可以去追求,可以被認識的。你看,佛家裡有「得道高僧」,道家裡也有「得道成仙」的。至於儒家,真正得了孔子那個「道」的,孟子算一個,子思算一個,再到後來,就難說了。
至於朱熹有沒有得到孔子那個「道」,有待商榷。但不管怎麼少,還是有「得道」的。就說明這個「道」,是「可道」的。
那麼悟得這個「道」難在哪呢?就難在這個「非常道」。不是一般的道。
不是有形的「道」。是無形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這個「道」,怎樣去習得。光靠言傳身教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悟」。
要靠自己去領悟。這個就玄了。不是說你想「悟」就得悟得到的。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天,就悟得了這個「道」。有人在佛堂裡打坐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大徹大悟。所以這個要「悟性」,佛家叫「慧根」。
事實上就是個人的領悟能力。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後天的,比如所受的教育,生長的環境,這是有很大關係的。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就是這個道理。
「名,可名,非常名」。其實這是對第一句的一個解釋。為什麼這個「道」,「非常道」呢?
因為這個「道」,只是我們給它命了這個名,叫它「道」。那麼什麼是「道」,這一個「道」字是說不清楚的。因為這個「名」,本身就「非常名」。
換句話說,這個「道」,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是不好用文字表達的。但非要給它命個名的話,也可以,就叫它「道」。不過這個「道」字,也不是通常說的那個意義了。
這就是所謂的「名,非常名」。再進一步說,我們來用語言解釋這個「道」,也是很難的。因為我們的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名」,我們給每一個漢字規定了不同的意義,而這些漢字組合起來,就成了我們的語言。
所以這個語言是有規範,有限制的。而那個「道」,是無規範,無限制的。所以光靠語言是很難解釋清的。
只有用「非常名」來解釋這個「非常道」。也就是說,解釋「道」的關鍵,在於「言外之意」,這個就要靠悟了。
總之,第一段事實上就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這個「道」,是能夠被人們認識的,是「可道」的。這個大前提先提出來。
不然,如果這個「道」人們根本就無法認識,那我們去研究它也沒意義了。所以,「道,可道」。第二層意思就是要理解認識這個「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為這個「道」,「非常道」。我們只是給這個東西命了個名,叫「道」,其實它的意義,已經完全超出了「道」的字面意義。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只憑字面的意義,只憑「道」的名字,來理解這個道。
而且用平常的語言,也沒有辦法解釋清楚這個「道」。所以我們只能用「非常之名」來定義和解釋這個「非常之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裡說到了「名」這個問題。因為前面提到了對於「道」這個「名」,是「非常名」。
這裡就說明一下「名」。所謂天地之始,萬事萬物是沒有名字的,不光是萬事萬物,任何的概念,任何的想法,都是沒有名字的。後來有了語言,人們為了分別萬物,就給萬物命了名。
所以「名」是用來區別萬物的,是一種規範。
這樣就引出第三段這個結論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前面說了,「道」既是「常無」,也是「常有」。
所謂「常無」,就是指這個東西什麼也不是,換句話說,沒有辦法給它命名。那麼我們就把目光從「道」的字面意義離開,脫離「名」的束縛,回到「天地之始」的狀態,也就是回到它的本性,這樣研究「道」,就能發現「道」的精妙了。妙者,微之極也。
把「道」最細微的地方都看得清楚了,都理解了,那這個「道」就能想清楚了。所以要悟得「道」,還是超脫語言的束縛,迴歸到「道」的本性,這樣去理解,才能「得道」。那麼第二句是什麼意思呢?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就是邊際的意思。也就是說,「道」又是「常有」的。
世上萬事萬物,其中都存在「道」。佛家說,萬物皆有佛性,所謂「一花一自在,一葉一如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其邊際可至無窮。所以這個第三段是從「道」的深度和「道」的廣度兩方面來說這個「道」。
「此兩者同,出則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的就是無論是「常無」,還是「常有」,都是一個東西,都是「道」。
這個「道」是很「玄」的東西。什麼是「玄」?說不清,道不明。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就叫「玄」。那為什麼叫「玄之又玄」呢?
因為這「常無」和「常有」都是「道」,可以說是「道」的兩種形式,或者說兩種表現方式。這個叫「玄」。而這兩種對立的方式,還可以相互轉化,所謂「有無相生」。
換句話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有」生於「無」,「無」又生於「有」。說不清,道不明。所以叫「玄之又玄」。
而想清楚這個,就能領悟到很多奧妙了。所以說是「眾妙之門」。
《老子》,也就是《道德經》,開篇第一句是 道可道,非常道」,還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是原文。之所以有道可道非常道,是為了避諱,漢文帝的名字叫劉恆。大家為尊者諱,就寫成 常。這個常是恆常的意思。所以還是 道可道...
道,可道,非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道 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說,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名 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 是內在的 實際存在的東西,而 名 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 虛名 名可名非常名 是說,真正的名與...
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什麼,老子所說的道是指 老子所說的道是指什麼
關於老子的 道 老子,約公元前571 前480年,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氏,名聃,尊稱老子,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 厲鄉曲仁里人。曾做過東周王朝管理藏書的史官,晚年棄官離周,過函谷關時著 上下篇 而歸隱,相傳 上下篇 即為 老子 或名之為 道德經 是研究老子的主要思想材料,也是道教的經典之一。老子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