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本語譯(霍韜晦譯)
-----------------------------------
聖觀自在菩薩正在進行著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活動,照見(生命的)五種現象在存在上,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於是超越了一切痛苦)。
(他對舍利的兒子說)
舍利之子啊!(生命的)肉身現象是空的,這種空的性質正是肉身現象的存在情形。(所以)肉身和空沒有分別,空和肉身也沒有分別,肉身就是空,空就是肉身。
(其餘)四種(主觀上的)感受現象、(物件形相的)攝取現象、(動作的)發施現象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思維現象的存在情形也是一樣。
舍利之子啊!一切存在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沒有生、沒有滅、沒有汙染、沒有清淨、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
所以,舍利之子啊!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肉身現象、沒有感受現象、沒有攝取現象、沒有發施現象,也沒有認識思維現象。(在主觀方面來說)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主體)的存在,(在客觀方面來說,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物件)的存在。
(如果以十八界的分類標準來說)沒有眼的界域,以至沒有意識的界域。(如果應用在十二因緣方面)沒有明,也沒有無明;沒有明的滅盡,也沒有無明的徵滅盡。推演下去,既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滅盡。
(這也就是說)沒有苦,沒有苦的原因,(所以)不須求苦的息滅,也不須從事息苦的實踐。(總之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能知的主體,也沒有所知的物件。
由於不能有所知的物件的緣故,修行者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內心的活動再無障礙。由於沒有障礙的緣故,就消除了種種怖畏,超出一切不真實的瞭解,從而進入徹底的涅盤境界之中。所有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的諸佛,都是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而獲得最高的、最正確的和最完全的覺悟。
因此應該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偉大的咒語,是有大智慧的咒語、是超過一切、無與倫比的咒語,可以止息一切痛苦,因為它是真實的、不虛妄的。
以下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所說的咒語∶
『去了!去了!
到彼岸去了!
完全到彼岸去了!
覺悟啊!謹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內容分析(摘錄自霍韜晦《佛學》上冊)
《般若心經》全篇的主旨在描述對『空』的體證。在內容上可以分作四段∶
第一段指出∶『空』是在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下呈現的。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出∶『空』不是普通經驗的物件。譬如生命存在的問題,在一般經驗之下,我們只能看到種種的生命現象,這就是五蘊——原始佛教時代已經建立起來的概念,但在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之下,可以觀照到這些現象都是處於一種空的狀態。
第二段跟著破解一切自原始佛教以來所成立的代表存在的概念。這些概念由於分類的標準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而有種種說法。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橫的解剖;十二因緣、苦集滅道,這是縱的解剖。
在橫的解剖中,雖亦涉及到客觀存在的性質問題(如色蘊、六境),但主要是扣緊生命現象上說。所以這些概念,基本上是代表了傳統佛教對生命的活動、構造、前後方向的看法。佛教雖然不承認有『我』,但基於如實觀的要求,如實地觀察生命,所以次第產生了這些概念。
但是,大乘佛教興起之後,認為這種分解的方式雖然可以破除一個獨立的自我觀念,但還是有所執。例如原始佛教把自我開為五蘊,自我的存在是假,言下之意,即以五蘊為實。但五蘊是不是就是最後的實在呢?
我們能不能以肉身(色)現象為最後的實在呢?以感受作用(受)為最後的實在呢?……說一切有部說,色法可以再分為若干種,例如眼的物件(色境)可以再分為形色(形狀)與顯色(顏色);客觀存在的物質可以再分為極微(物質原子)。
依據這種說法,則物質現象仍是假,極微才是實。結果極微成為一種固定的、獨立的存有體,成為一個有『自性』(自我獨立)的存在。這樣,『自體』觀念便不能去除。
由此可見,這種『假依實』的分解方式是不徹底的。從大乘般若學的觀點看來,這是忘記了佛陀所宣說的一切存在都是無常、都是緣生的教法。如果瞭解一切法都是緣生,即一切法的存在當下就是處於無常過轉的動態之中,便不能被執實。
問題是,當我們以它為經驗物件時,就會不自覺的以我們的主觀的認知能力來套它,從而產生概念。其實在客觀的法上說,無常過轉,受緣的制約,根本不能有自體。所以它的存在是不與任何概念相應的,這就是空。
空不等於無,空只是說明它沒有獨立性、沒有實體。但它仍是一個緣生法,一個無常過轉的存在。《心經》第二段雖然沒有交代種種生命現象所以是空的理由,而只是破斥它們的存在∶先破五蘊中的色蘊,續破其餘四蘊,然後破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實踐,但依我們的瞭解,這不過是撥除這些概念來體證生命的存在情形,進而體證一切法的存在情形。
『空』一方面撥除這些概念,一方面展示存在的真實狀態。
由此可見,『空』是雙離有無的,或非有非無的。說它有,它不是一個獨立物件,亦無內容;說它無,它卻有緣生的動態。兩邊不著,雙遣雙離,在這一情形下是無法用一個具體概念來表述的,所以說為『空』。
『空』是中道,但『空』這一個字眼亦只是象徵。
由於『空』代表真實的存在,《般若經》強調,這隻有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才能當面把握,所以《心經》的第三段,即指出在獲得對『空』的體證後所產生的效果∶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以至獲得無上正覺。
《心經》的第四段是站在修行實踐的立場,把般若波羅蜜多看作咒語來推動眾生的奮發向上。大概在《般若經》出現的時代,印度的咒語傳統亦重新流行,為鼓勵他們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有此一段。後來密宗興起時,便有人根據這一段把《心經》看作是密宗的經典。
其實咒語的初意只是一種鼓舞,後來才發展成為調伏心靈的方法。
--------------------------------
末學合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表達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三藏十二部經,總而言之,皆是說心。這部《心經》則是心法諸說的精華。大凡,人有七個心,而人卻迷昧不知。
前六個心是凡夫心,即六道輪迴心,每日流轉不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忽而修羅心,又忽而三惡道心,總是無主地著境,不停地流浪。下根人並不知道什麼是心;中根人才知道有善心、噁心的分別;上根人則知道有第七個心——超越的心。
這第七個心是真空妙有的心,是無上心,是無住心,是清淨自在的心。這個心若沒修證到,就不會知道它存在,連二乘人和權乘菩薩也不會知道。眾生的心到處可緣,可就是不肯向般若上去緣。
所以,他就不知道這第七個心。這個心若能明瞭,就立地成佛了。
眾生在此岸是前六個心。超登彼岸則是第七個心,即妙有真空之心。它是毫無掛礙、妙用無盡的空明心。
但人若不從前六個心上下手,就不能證到這第七個心。所以,要從煩惱上參透,從掛礙上開啟,才能成佛。譬如,人落在泥坑裡,還須從泥坑裡爬出來,這樣才能得救。
所以說,世間法正是出世間的資糧。
人要除煩惱,就必須知道煩惱究竟是什麼?煩惱即是自己的前六個心。你若能把前六個心都息下來,心空無住,那麼,煩惱不除也自除了。
第七個心,即那無心的心,不要求見而自見了,此即謂之見性。
但是,從來修道的人,往往把世間法看得很輕,以為不值得理它,以為出世法就是遠離世法。於是,日常動用就不在人事上練心,於做人的道理全不講究。哪知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忠信是做人的法用,均是盡人道的基礎。
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為人的基礎就不牢固。人格尚不夠,如何能成就比人更圓滿的佛呢?所以,盡人道正是成佛的資糧,要成佛先需盡人道。
人格尚不夠,要成佛,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要成就大乘佛法,必須首重做人的根本。只有基礎牢固了,才能一路直入、一竿到底,中間才不會背失忘道、自入歧途。
請想:五蘊法已盡,都空了,根本已斷了,那麼,名利心又附在何處呢?
所以,奉勸世人,讀經要照經上所說的義理去做,不是誦幾遍就算完事了。要正信、正修,才能得正果。第一步,先求得明心見性的法門。
得到法後,就一門深入。切不可見異思遷、朝三暮四地胡亂修行。見到了般若實相,智慧自然就開了。
第二步,悟後真修,勤除習氣。開啟般若之後,就有辦法在人事上磨練自己了,以掃蕩多生的習氣汙染。這時,般若智慧只進不退,直到成佛。
但此生可能只是見性成佛;除盡習氣,圓成果地佛,還需多世方能成就,若不用功,還會延遲。不過,見性後,就生生世世不會退轉了。
《心經》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用功的方法。我們明白了行法之後,要於二六時中勤作觀行,此即觀照般若。啟發般若之後,見到自性,開了智慧,則是實相般若。
這是歸宗唯一的門路,由此永斷無明、了脫生死。此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但足以蕩空掃有、實證菩提,菩提薩埵與三世諸佛,均不能離此而成就。此經雖有契意,有義理,但卻是不二法門,匯萬法以歸一,更破一以歸宗,實是無心可行、無經可說。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字,就是點明性空之理。故願行者需從自性之道上領會,而不要執著在文字道理上。只有把心空掉了,才可以和《心經》相應,是為「印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求全文翻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本語譯 霍韜晦譯 聖觀自在菩薩正在進行著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活動,照見 生命的 五種現象在存在上,都是處於空的狀態 於是超越了一切痛苦 他對舍利的兒子說 舍利之子啊!生命的 肉身現象是空的,這種空的性質正是肉身現象的存在情形。所以 肉身和空沒有分別,空和肉身也沒有分別,肉身就是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4這裡有一些異本 希望有用!心經 i aum ma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的主要思想讓心理沒有負擔,心情輕鬆,讓人的思維能高效能的發揮。打個比方就像計算機讓記憶體清空,硬碟也格式化,不裝任何應用程式也不執行任何應用程式。這時候計算機的功耗最小,運算和執行能力最強,您再想執行某個程式時效率最高,正確性,穩定性也最高。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教我們如何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