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①古地區名。指陝陌以西。周成王時陝西歸召公治理。
②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市)。
轄境相當於今陝西和寧夏的長城以南、秦嶺以北地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肅東南部地區。熙寧五年(2023年)分為永興軍、秦鳳二路,習慣上仍稱這二路為陝西路。
③省名。即陝西省。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地處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甘肅、寧夏,北鄰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
陝西省的省會:西安
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
古都西安(古稱長安)位於渭河南岸。昔日不少帝王以渭河流域為根據地。秦始皇統一中原,也靠這裡**糧草和馬匹,這片土地因而號稱「八百里秦川」,又因東有潼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金鎮關,所以又稱為關中平原。
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平原成為「四塞之國」,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兵家重地。自西周起,先後有12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
秦川八百里得天獨厚,既得渭河灌溉,又有秦嶺留住熱風,因此熱量充沛,土地青蔥。當地人喜歡歌唱:「烙餅當鍋蓋」、「好女不嫁外」,說的是米麥好,女兒也不願離鄉了。
秦川以北的半壁黃土高原,稱為陝北高原。陝北高原是黃土高原的主要部分,由於風沙和河水的侵蝕,地形支離破碎,溝壑縱橫。
秦川以南為陝南山地,包括秦嶺山區、大巴山地區、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漢中平原位於秦嶺和大巴山間,是漢水支流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
陝西省地跨九個緯度,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但因上述三個地理區域而不同。秦嶺在中國地理上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秦嶺以北是北方,秦嶺以南是南方。冬季初可見秦嶺以北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嶺南卻是青山綠野。
嶺南是四季分明,嶺北卻春秋短促,冬季特長,3月下旬進入春天,5月底入夏,9月初入秋,11月初已是冬天。
陝北高原平均海拔上千公尺,夏季並無高溫,平均氣溫一般在攝氏22度左右,雨季在盛夏7、8月間。關中盆地受秦嶺阻隔,熱氣流無法南下,夏季氣溫在攝氏37度以上,雨季在7至9月間。西安冬季,氣溫低於零度的日子,有95天之多,夏季氣溫高於攝氏37度的日子,超過24天。
【全省總人口】 202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略有回升。年末陝西省常住人口為372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7.
2萬人,出生率為10.02‰;死亡人口22.3萬人,死亡率為6.
01‰;全年淨增人口14.9萬人,自然增長率為4.01‰。
【分佈情況】 2023年西安市725.01萬人,寶雞市369.20萬人,咸陽市489.
75萬人,銅川市84.33萬人,渭南市536.75萬人,延安市208.
80萬人,榆林市336.79萬人,漢中市373.99萬人,安康市294.
97萬人,商洛市240.62萬人,楊淩示範區14.23萬人。
【年齡構成】 2023年全省總人口年齡構成為0-14歲人口占19.76%,15-64歲人口占71.66%,65歲及以上人口占8.58%。
【性別構成】 2023年全省總人口中,其中男性1913.6萬人,佔51.44%;女性人口1806.
4萬人,佔48.56%,性別比為105.93(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
【城鄉人口】 2023年全省總人口中,城鎮人口1385萬人,佔37.23%,鄉村人口2335萬人,佔62.77%。
【人口變動】 2023年總人口3644萬人;2023年總人口3659萬人;2023年總人口3674萬人;2023年總人口3689.5萬人;2023年總人口3705.2萬人;2023年總人口3720萬人。
2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概要】 陝西曆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裡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文明發祥】 陝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202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
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202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農業發祥】 陝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2023年前,半坡人就在這裡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採集果實。當時種植的穀物主要是粟。
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陝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並向其他地區傳播。
3樓:匿名使用者
【西安回民】 關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由東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東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長安,既位於這一重要通道的樞紐,又是溝通東西交通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唐、宋以來,阿拉伯史書、波斯、中亞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員、宗教家在這條路上不斷來往,並且有相當數量的人,由於多種原因,先後定居下來。這一地區在回族形成過程中,就成為重要的地區之一。
伊斯蘭教傳入長安的時間約在7世紀三四十年代。阿拉伯的使者、商人、宗教家,通過「絲綢之路」來到長安,其中尤以商人居多。當時長安的東、西兩市,是他們的雲集之地,唐人筆記、《太平廣記》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這是唐代長安穆斯林的**之一。
唐代在安史之亂期間,曾借過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幫助平亂。中國史書對此有所記載,阿拉伯史書也有記載:阿拉伯帝國應唐朝的邀請,派兵平亂,「唐王曾答應阿拉伯帝國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長安,允許他們和中國女子結婚,並在762年(唐肅宗寶應元年)敕建清真寺一座」這是長安穆斯林的**之二。
《資治通鑑》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四年(779)條:「庚辰(七月)詔回訖、諸胡在京師者各服其服,無得效華人」。「諸胡」包括中亞的九姓胡在內。
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個小王國的總稱。他們長期以來,不斷到長安經商,有些住久了,各以國名為姓。在長安及附近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為數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為村名。
九姓胡各國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後,皈依了伊斯蘭教。8世紀以後來長安的九姓胡人中,當有不少穆斯林。明、清兩代長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這些姓氏至今仍為西安回民大姓。
根據上述情況看,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長安居留下來,這是當時長安的穆斯林的**之三。
人口民族
綜合以上情況,說明唐代國外各地的穆斯林,不少在長安及其附近居住下來,經過唐、五代,長期生息繁衍,使這裡的穆斯林人數日益增多。這就為這裡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2023年南宋滅亡的4個多世紀中,遼、金、夏、蒙古與北宋、南宋先後對峙。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給各族人民帶來長期而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錯雜居住、經濟文化交流以至聯合反抗各族統治者的鬥爭的機會。
所以這一時期就成為我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這一時期。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陝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陝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裡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陝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
4樓:匿名使用者
【陝北高原】 陝北黃土高原位於「北山」以北,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
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基本地貌型別是黃土塬、樑、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樑、峁,是黃土塬經溝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黃土丘陵,或是與黃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繼承關係。
溝大都是流水集中進行線狀侵蝕並伴以滑塌、瀉溜的結果。
從區域組成特徵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嚴重,是以峁為主的峁樑溝壑丘陵區,綏德、米脂一帶最為典型;延安、延長、延川是以樑為主的樑峁溝壑丘陵區;西部為較大河流的分水嶺,多樑狀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為主的塬樑溝壑區。洛川原是儲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黃土塬。
宜川、彬縣、長武一帶,因溝谷蠶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地區的定邊、靖邊、橫山、神木等縣的北部,長城沿線一帶是風沙灘地。著名的毛烏素沙漠,從定邊至窟野河,東西長約420公里,南北寬12~120公里,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壞後就地起沙的結果,也和強風從內蒙古伊克昭盟搬運沙粒有關。
冬、春季多強勁的西北風,使沙丘向東南移動。沙丘之間或低窪地方,分佈有大小不等的湖盆灘地。灘地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為重點農牧業基地。
黃土高原上分佈著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于山、子午嶺、嶗山、黃龍山等。六盤山餘脈,向南延伸到隴縣和寶雞西部,稱為隴山,向東的一支延伸到千陽、鳳翔、岐山、永壽,與北山相連。「北山」泛指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盆地過渡地帶的一系列以灰巖為主的石質山丘。
陝北黃土高原較大的河流分別注入黃河和渭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較寬的川地,是黃土高原的「米糧川」。
【關中盆地】 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港口,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
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
基本地貌型別是河流階地和黃土臺塬。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臺塬。
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佈,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
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佈著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臺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臺塬斷續分佈,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陝南山地】 關中以南的秦巴山地,兩山夾一川的地勢結構十分突出。秦嶺、巴山的西部有漢中盆地,東部為安康盆地。主要由古生界變質雜巖組成,是陝西農林特產和有色金屬資源的富集區。
總面積74017平方公里。
陝境秦嶺是秦嶺山系的骨幹,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佈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
太白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蝕冰磧地形儲存完好。秦嶺以太白山為主峰,由西分為三支,由北而南山勢漸低,至漢中盆地邊緣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東山勢逐漸遞減,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間以紅色斷陷盆地和河谷平地。
盆地和河谷平地儲存有二至**階地。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為建設中小型水利電力工程提供了條件。
川陝間的大巴山走向西北——東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1500餘米,東西長約300餘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稱大預山。大巴山北側諸水注入漢江,上游系峽谷深澗,中、下游迂迴開闊,形成許多山間小「壩子」。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較為集中。
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和鎮坪等縣由灰巖組成的山地,巖芽、溶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發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陝、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
著名的漢中、安康盆地,是陝西主要的農業區和**帶資源寶庫,也是陝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區。
牛頓的歷史地位是啥,曹操的歷史地位。
艾薩克 牛頓 1643年1月4日 1727年3月31日 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 全才 著有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光學 他在1687年發表的 自然定律 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併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
《齊民要術》內容及歷史地位,《齊民要術》的歷史地位怎樣
齊民要術 是北魏時期的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書名中的 齊民 指平民百姓。要術 指謀生方法。齊民要術 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 公元533年 544年 齊民要術 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 食品的加工與貯藏...
上海灘歷史地位
為什麼上海以前要叫上海灘?因為1845年上海道宮慕久和英國領事巴富爾劃定第一片外人居留的租界說起。他們在商定 土地章程 明確四至的時候,把東邊界劃定在洋徑沃 今延安東路 中文譯作 黃浦灘 當時叫上海灘。上海的建鎮是由於作為一個海港 蕃商輻輳 日臻繁盛,需要在此設立市舶司,已見上述。但上海的由鎮升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