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政治中,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人民還是什麼

2021-08-31 09:21:17 字數 5004 閱讀 8319

1樓:山東華力機電****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歷史的創造者,不是動力。

2樓: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必定在人類社會的內部,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貫強調的觀點,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只有在人類社會的內部才能找到社會發展動力的正確答案。

二、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階級鬥爭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於它能夠不斷變革社會基本矛盾的兩對關係,使之相適應協調,進而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步。階級鬥爭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過階級鬥爭作為一個歷史的範疇,並不是永恆的,尤其是在社會主義社會,我們不能片面地強調階級鬥爭,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四、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推動力。首先,社會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其次,社會革命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最後,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為消除階級對抗,並充分利用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而創造條件。

五、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六、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誌,對於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槓桿。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

3樓:

肯定是人民了,除此之外的說法都是胡說,不可信的。

高中政治的哲學原理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4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唯物主義三個主要理論

理論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1、生產力通俗地講,生產力是有目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它包括勞動物件、勞動資料和勞動者。

2、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生產中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的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的社會聯絡和社會關係。

生產關係包括:(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3)完全以他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4、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5、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6、評價歷史現象時生產力的標準是最後的標準;

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係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係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原來合理的生產關係也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這時,生產關係就必須作出調整或變革(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

理論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

1、經濟基礎是和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社會在其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關係。

2、上層建築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的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設施,在階級社會中和階級消滅之前,上層建築都有階級性。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是國家政權,它是上層建築的核心。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例: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闢——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工業革命(經濟再度發展)……

理論三、階級鬥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封邦建國制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3、階級鬥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

5樓:我是你男神

社會存在關係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階級鬥爭和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係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物件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區域性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物件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域性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的理論基礎。

6樓:enjoy蘰踄繧鍴

社會存在關係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階級鬥爭和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定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亦稱唯物史觀。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鬥爭。

」【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是科學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

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憲法中「人民」的概念?

7樓:匿名使用者

憲法中沒有「人民」的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是無性別區別的政治語彙 。

人民: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有著不同的內容。

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和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

◆在民主制或共和制的國家裡,「人民」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幾乎所有的階層,都屬於「人民」的範疇。

◆在我國古代,「人」和「民」不是一個概念。「人」就是指人的生物個體和思想、文化、教育個體;而「民」則是指社會的最底層。與「民」相類似的還有「眾」、「庶」、「黎」等概念。

它們都是指最底層的大眾百姓。

其實,「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即過去我們常說的「人民群眾」,這個階層是永遠也超出不了「人民」概念的外延界定範圍的。至於「人民」裡面是否還能夠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階層或階級,那得看那個階層或階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o(∩_∩)o哈!希望可以幫到你

8樓:匿名使用者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在我國,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於「人民」的範疇。

9樓:匿名使用者

人民的概念就是在中國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公民。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的意義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

教育是每個時代亙古不變的文化傳播手段,沒有教育的國家,缺乏教育的國家就是過家家。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穩定安康的前提,沒有教育,就好比石縫中的枯草,缺乏養分,難以遍地開花。

可見人跟教育之間的關係,好比魚離不開水,花草離不開土壤,萬物離不開陽光。

網上前段時間有一個段子:說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

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遊、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裡默唸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

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是不自覺間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義。

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我認為,這是教育賦予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指引我們前行。

政治哲學中的相對主義是什麼意思,在哲學中,什麼是感覺主義,相對主義,懷疑主義?

相對主義是一種形而上學 唯心主義的哲學學說.它的主要特徵是片面地誇大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抹煞其確定的規定性,取消事物之間的界限,從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觀存在.在認識論方面,相對主義誇大人們的認識的相對性,把相對和絕對完全割裂開來,否認相對中有絕對,否認客觀的是非標準.相對主義是詭辯論的認識基礎,它...

在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這句話中,動力代表什麼

我不太明白你想說的是什麼。簡單了說,只有你非常渴望某件東西的時候,你才會超越一切困難鍥而不捨的去追求,這就是動力。這裡的動力代表人在人生路上向前發展的作用力。我們假設將人生路看作人生命運動的軌跡,人生就是人在人生路上不斷的向前走下去,那麼在許多能夠促使人的人生向前走下去的作用力中,渴望被認為是促使人...

應該怎樣評價戰爭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戰爭從來都是有利有弊,在戰爭爆發時對於參戰國家的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但同時戰爭也推動社會的發展。從原始社會以來,戰爭失敗的一方命運都極其悲慘。為了抗擊敵人,而鍛鍊身體,磨練武力,發展技術,主動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也比內在的動力強多了。而軍事技術,制度這些,又不可能脫離社會基礎而單獨存在,所以顯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