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解析,李煜的虞美人的賞析

2021-08-27 13:24:53 字數 5299 閱讀 2815

1樓:匿名使用者

《虞美人·芙蓉落盡天涵水》 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欄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這是舒亶寄贈友人的一首詞。舒亶曾在宋神宗時擔任過御史中丞等職,曾與李定同做過**蘇軾以詩文譏諷新法的事,鑄成荒唐的「烏臺詩案」。後以罪罷廢。

舒亶對政敵攻擊不遺餘力,而對朋友,他則滿腔深情。其愛其憎,都十分鮮明,後來獲罪,亦因思維與性格過於偏拗所致。

上片寫詞人日暮登樓所見。「芙蓉落盡」,點明瞭時值秋季,「天涵水」,敘寫從高處遠眺水天相接的景色,又引出思人的愁情。詞人見煙波無際,不免客愁立起,再加上日暮黃昏近,就更是愁煙四罩,此情此景,唐人已道: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人崔灝詩句)。舒亶雖不言愁,但愁之意象盡含句中,情景交融,在此兩句中已呈現無遺。「背飛雙燕貼雲寒」進一步借物抒情,以雙燕相背貼寒雲而飛借喻了朋友的別離,並能觸動起對朋友的思念,在將思愁之情渲染到極致時,才托出正在高樓獨眺的主人公。

這種自遠而近的敘寫法,雖常見於登高望遠之作中,但此處所寫卻也有它獨特的作用:「獨」字挑頭,既呼應前面所寫景物的蕭瑟悽清,又向下片孤獨惆悵的感慨自然過渡。

下片抒發人生的感慨和懷友之情。詞人先以「雪滿長安」的意象來襯托人生的孤寂和淒涼心境。「浮生」表明對光陰荏苒、人生虛度的感嘆,「只合尊前老」則反映出他借酒銷日的鬱鬱寡歡,「雪滿長安道」,則更加重了這種冷寂孤寥的氣氛。

後兩句則是詞人對友人的推想,他想像朋友亦會天天登臺遠望,思念著我,雖然風雪阻道無法相聚,但他一定會折梅相贈,向我報道江南早春的訊息。詞人既以折梅相贈的典故傳達了他與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同時又以江南春色的報春梅聊以**,換來可以盼望的未來與歡悅。

古人的交往與情誼是多麼純淨可愛,他們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支援和理解,而非物質的、功利的交往。汪倫以踏歌送李白,讓李白感到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也不及這歌聲中的情誼;「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亦將明月寄贈好友王昌齡,以表達他的一往深情。「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更以濃濃春色比擬對友人的相思濃情,讓春色時刻陪伴著友人。

「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舒亶翻寫了南朝宋陸凱折梅寄贈范曄的詩句,給人以美好、溫暖和純清之感,讀了讓人齒頰留香。 (蔣述卓 點評)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年一年的消磨時光什麼時候終了,以前知道多少?關押作者的小樓昨夜又刮來一陣東風,使我思念在故國那不堪回首的日子。以往的雕樑畫棟應該還在,只是已經面目全非。

問你能有多少哀愁,那過往的哀愁好象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走了。

李煜的虞美人的賞析

3樓:味鄉居

《虞美人》是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通過悽楚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的藝術結構,使作者亡國的哀怨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4樓:life無明小魚

賞析:這首「滿紙血淚」的《虞美人》,詞劈頭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就是絕望情緒的吶喊。「春花」和「秋月」原本是自然界非常美好、賞心悅目的景色,對於正常人來說,豔麗的春花和高潔的秋月,是一定能給人帶來愉悅情緒的美景。

更何況,李煜本人就是一個文藝氣質十足的詞人,在亡國之前,他還是江南之主,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精神條件,都足夠讓他從容享受年復一年春花秋月的美好,並且他的這種物質享受還能通過他天才般的藝術修養,轉化成最動人的文字。

擴充套件資料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三年後,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5樓:森海和你

賞析: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

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

"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

原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創作背景: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三年後,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6樓:徐臨祥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麼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註釋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了:了結,完結。

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

應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7樓:匿名使用者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作為南唐後主名為君主,其實只是南方江浙財閥士紳的傀儡,而且是個外來的傀儡,

江浙士紳財閥門閥用歌舞美女籠絡皇權,而皇權其實只是個空殼,江南門閥根本無心北向,

兩院經濟,寺院經濟和妓院經濟虛浮繁榮,從「春花秋月何時了?」

可以看出對兩院經濟的反感和無奈,

8樓:匿名使用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李煜最後的一首感懷故國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詰問的口吻,悲憤的情懷,激宕的格調,放筆悲號,寫盡亡國君主的哀愁。上闋曲調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經歷過大災難,煉就大手筆,才能究詰人生,寫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詞作,大有負荷全人類之悲哀的氣概。下闋則用了曲筆,「朱顏改」暗描江山易色,「改」字點出全詞題旨:

是悲恨的根源。最後,詞人把難以說明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全部納入一個「愁」字中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真乃千古絕唱。王國維說:「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

後主之詞,真可謂以血書者也 。 」

《虞美人》賞析 5

9樓:一米八的脖子

賞析: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

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

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

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

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裡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係的改變。

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

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10樓:竭振華乘倩

1.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祕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的虞美人的賞析

虞美人 是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 優美清新,通過悽楚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的藝術結構,使作者亡國的哀怨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賞析 這首 滿紙血淚 的 虞美人 詞劈頭一句 春花秋月何時了 就是絕望情緒的吶喊。春花 和 秋月 原本是自然界非常美好...

虞美人枕上譯文詩人表達的情感虞美人李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枕上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我躺在枕上徹夜難眠,成堆的愁苦洶湧襲來,像是什麼形狀呢?猶如江河大海里翻騰起的巨波大浪一樣。黑夜正長,天色總是覺得很難亮起來,我無奈,只好起床披衣坐望天空,數...

虞美人種植方法,虞美人怎麼種植?

虞美人為直根性花卉,不能移植,早春在土地解凍時播種,一般條播出苗後間苗,苗間距離15 25釐米。盆播出苗後,可整坨搕出下地。虞美人喜陽光,耐乾燥,要求肥沃疏鬆的土壤。在孕蕾到開花前施1 2次液肥,但肥不宜過大,否則植株生長過高。開花期忌施肥。虞美人適合種植在室外的,它的用途多在花園裡。很少有種植在室...